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究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对汉语运用现象进行分析并发现其运用规律的实践性学科,由于任何语言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理。基于此,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从这一表述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重视文化背景导入
  导入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课文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课目的及大致内容。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的导入环节,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带着这些文化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视角进行学习。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课程导入时,向学生介绍“秋”作为一种意象在古代主要与哀愁、寂寥等情感相联系这一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在读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时,就会自觉利用这样的文化视角,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在对于“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进行秋思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山川湖海这些意象代表着古人的家国情怀这一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之所以歌颂黄河,是为了唤起人们心中的爱国情感。
  二、开展多样文化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需借助文化活动,扩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范围,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课内课外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古诗词、文言文内容,新课标也对学生应学习和背诵的古代诗文作出了相关规定。因此,教师可以参考《百家讲坛》的形式,开展如下文化活动:首先,根据课本内容,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比如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这一课,确定“动物形象在《聊斋志异》中的运用”这一选题;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在互联网和图书馆中查找资料的方式,围绕选题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再写成类似《百家讲坛》中演讲内容的形式,如参考《易中天说三国》进行写作;然后,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文章给出修改意见,让文章更富于口语化特点,适合演讲的需要;最后,教师开展“百家讲坛”,让学生在全班进行小讲座,并进行评比。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也即他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同时,他们对自己所选的传统文化选题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受其熏陶感染。教师还可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大会的形式与课本诗词内容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三、创设相应文化情境
  许多传统文化都有具体的情境,例如“孔融让梨”,就是基于古代大家族情境下对于“礼”这一思想的具体阐释,然而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具体的情境,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也就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也不能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日渐普及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相应情境创设。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范进中举》为例,由于“科举制”距离现在的学生已经很远,学生很难体会范进在中科举之后,为何会那样欣喜若狂,也无法理解由于清朝科举制趋于腐朽而对文人精神造成的损害。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科举制的相关纪录片,介绍科举制的发展历史、在清朝的发展状况,并联系科举制和高考,对比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以此来完成相应文化情境的创设。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隆中对》一课,由于文章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本就比较困难,再加上三国时期距离今天年代久远,虽然学生大多听说过三国时期的相关故事,但对于当时的天下形势未必了解,因此也就无法感受《隆中对》一课中诸葛亮分析的精辟所在。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三国相关的影视作品,化文言文为影视作品中的白话文,并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氛围,这样就缩小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让他们对于历史有了形象具体的感知。
  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的容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容纳下内涵广博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文化渗透。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相关指导:首先是阅读内容的指导,即解决“读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新课标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指定书目按照其阅读难度,分配给学生的各个年级阶段,使学生按一定梯度进行阅读,从中逐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比如根据课本中出现过的《聊斋志异》,选择其中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其他篇目来拓展;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更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思考,注意总结传统文化的相关特征,通過写读后感、读书报告来呈现所思所悟。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导入文化背景、开展文化活动、创设文化情境、进行课外阅读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春彦.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J].课外语文(下),2016(7).
  [2]权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8).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作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文的写作关乎着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而语文学科一直都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学好小学语文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低年龄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其的教学指导要循序渐进,有理有据。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有基本的字词积累,然后是对于句子的修饰美化,最后是建立清晰的文章结构。写作能力的培养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
通过对焦柳线黄泥岭等4座长大运营隧道内有害气体的测定,结果表明:黄泥岭长大运营隧道环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废气污染,NO.浓度超过现有国家规定标准2.24~4.27倍。提示:应采用机械通风设备。
◆摘 要: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深入到了教学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信息化环境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也得到了创新,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
铁路专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特点;铁路专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选择;铁路专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方式及功能要求。
分析了中国铁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解决的资产重组和市场营销问题,并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建立了铁路重组的设计标准和优化模型。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实践活动,从而通过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意识  新课改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教师明确要求和教学目标后,在实际进行教學工作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
该文介绍了铁路中间站场CAD系统WSCADP的基本集成构和主要功能,并讨论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主要算法。
21世纪争夺科学的制高点,除了信息科学、生物科学领域外,人文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必须站在时代最前列,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