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抗英战争125年祭 回望从亚东到拉萨的雪山泣血路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冬季,英军开始了他们的罪恶行径——先后两次对西藏发动侵略战争。英军在地理学家荣赫鹏的引导下,抢劫那些在西藏保存了千年的绝世珍宝,并将不愿投降的西藏僧侣绑在经幡旗杆上枪杀。这群来自大洋彼岸的土匪的残酷暴行,点燃了西藏人民的怒火,他们“誓死抵御,决无二心”,发誓“战至男尽女绝”,于是,曲美雄谷、杂昌、萨马达河谷、宗山堡……从亚东至拉萨的路途上,一个个神圣的名字就这样被鲜血染红。
  位于藏南的亚东沟是一个富饶之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从亚东沟进入西藏,加上年楚河一带冰川融水的浇灌,这条神奇的河谷因此成为了“西藏的粮仓”,历史上它有着一个歌声般优美的名字:红河谷。
  不过,12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冬季,英军出兵亚东沟,发动了首次入侵西藏的战争,在获取了极大利益后,他们在一个名叫荣赫鹏的英国地理学家引导下,偷越乃堆拉山口,再次发动了对西藏的第二次入侵。在西藏人民“战至男尽女决绝无反悔”的抵抗下,曲美雄谷、杂昌、萨马达河谷……从亚东至拉萨的路途上,一个个神圣的名字就这样被鲜血染红。
  一名侵略军士兵在《拉萨真面目》中回忆道:“他们几十个人会奋起猛攻你,拼死命地战斗直到最后一个倒下去。农民会为保卫一个村庄全体战死,像古罗马的爱国者那样……”至今,人们路经那见证当年“曲美雄谷大屠杀”的多庆措旁,往往会为那些付出生命的铁血硬汉献上洁白的哈达与青稞酒,而那满目疮痍的宗山堡,则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随时向接近它的人讲述英军的血腥与残酷。
  
  血战隆吐山
  英国人首次染指神山圣土
  
  
  1887年,在藏历中是火猪年。这一年西藏的冬天特别寒冷,不过,来自喜马拉雅山山那面的威胁,比之风雪更加让藏民们感到不安。
  威胁来自英国。这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家,于1849年征服印度全境后,为了确保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利益,分别又于1860年进攻锡金,1864年进攻不丹,不仅占领了锡金大吉岭和不丹噶伦堡等大片土地,并强迫尼泊尔签约,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
  在锡金、不丹等地捞到好处后不久,英国就开始逼迫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属印度通商,在遭到西藏地方政府严辞拒绝后,英国随即以锡金为跳板,像以往一样,企图用武力征服西藏。他们不仅在锡金境内大肆筑路架桥,并擅自越过当时藏锡边界所在地日纳,进到西藏境内的隆吐山窥探。
  隆吐山位于则列拉山西南的热纳宗。由于其是西藏与锡金交界的要塞,从1884年起,西藏地方政府便在此地的各个险要路径上建立哨卡,并修建了高大的堡垒炮台,驻守200名藏军。
  1887年,英人以考察商务和矿产为名,从锡金进入岗巴宗,遭到当地官员阻止,双方相持数月,英人不能前进,于是荒谬地宣称隆吐山是在受他们“保护”的锡金领土之内,西藏军队在这里设防是越界行为,要藏兵限期撤卡退兵。西藏军民拒绝了英国人的无理要求。双方陈兵边界,实际此时,英军与西藏地方政府的暗战已经爆发。
  暗战彻底转为明战,是源于英军的无耻偷袭。1888年2月,英军竟对设卡防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突然进攻,西藏第一次抗英战争爆发。
  守卫隆吐山的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终究还是未能抵挡英军大炮的轰击,鏖战数日后,藏军伤亡惨重,被迫后撤到纳汤,建石墙防守。
  实际上,此时藏军主力犹存,且军民“誓死抵御,决无二心”,发誓“战至男尽女绝”,各地调集的藏民兵上万人也纷纷前来增援前线。相反,英军贸然深入,辎重补给尚未跟上,如藏军反击,英军必然溃败。但遗憾的是,腐败的满清政府却在战争开始后,坚持退让求和的方针,并将主张抵抗英印侵略的驻藏大臣文硕撤职,另派主和派大臣升泰接任驻藏大臣。升泰到任后,不仅满足英印的要求,和英军议和,还阻止藏军对英军发动反攻,贻误了最有利的反击时机。
  英军整顿之后,从容地对纳汤再次发起进攻,藏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武器装备落后,血战数日后,被迫退回到则列拉山。随后,清政府与英印谈判议和,并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与《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耻辱地承认了锡金受英国保护,按照英国的要求以则列拉山为划分西藏和锡金的分界,使中国失去了从热纳宗到岗巴宗南部的大片土地和牧场,并规定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此可以享受治外法权……
  第一次抗英战争就这么结束了,不过,抵抗尚未结束:这两个条约遭到包括西藏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拉萨三大寺号召西藏人民不同英印贸易,抵制印度茶叶运销西藏,西藏人民还拆除英印所立的界碑,坚持到自己的牧场上放牧……
  
  
  血染“红河谷”
  地理学家的邪恶屠杀
  
  
  豺狗永远是喂不饱的,虽然英国通过第一次入侵战争取得了许多利益,但他们依旧准备对西藏进行更大规模的侵略。
  1902年,一个名叫荣赫鹏的英国地理学家来到西藏。此前他刚刚从满洲进入中国北方,然后穿越蒙古戈壁,翻越天山,沿天山北麓至帕米尔开拓了一条从未发现的“慕士塔格通道”。凭此成就,他被选为皇家地理学会最年轻的成员并接受学会的金质奖章。
  而这一次,他的身份是英国任命的“西藏特派员”,与他一起来到西藏的还有一支英国探险队,表面上的目的是解决锡金与西藏边界问题,但其真正目的却是勘测,为英国接下来的进攻侦查路线。
  在荣赫鹏的带领下,英军的卑鄙把戏上演了。1903年11月,英国调集步兵、骑兵、炮兵3000多人,由麦克唐纳少将指挥,打着护送地理学家——实际是英军上校的荣赫鹏的名义,偷越乃堆拉山口,一举攻占亚东。
  西藏第二次抗英战争自此爆发。
  英军占领亚东后,西藏地方政府急调驻军前往帕里,无奈赶到之前英军已抢占帕里。紧接着,英军继续推进到堆纳的曲美雄谷,在这里遇到2000名驻守藏军的抵抗,藏军首领要求英军退回亚东谈判,荣赫鹏蛮横地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要求,双方便展开对峙。
  无耻而血腥的一幕又在这时上演了。荣赫鹏假意要求与藏军在阵地前对话,并以英军将子弹退出枪膛为伪装,欺骗藏军将火绳枪的引火熄灭。当时藏军只有很少军官有快枪,火绳枪的引火熄灭后重新点燃要较长时间,而英军的快枪很快就可以把子弹重新上膛。同时,英军的一部偷偷包抄到藏军后方山上,在有利地型上架起机枪。在做好屠杀准备后,麦克唐纳命令英军强行解除藏军武装,挑起冲突,随后下令英军以机枪向藏军密集扫射……
  此战后,多庆措的湖水第一次被血染成了红色。伤亡数据是:藏军当场死亡700多人,而英军仅有两名军官受伤,12名士兵伤亡。
  尽管藏军在杂昌、萨马达河谷等地英勇阻击英军,但武器的劣势注定了藏军的徒劳,英军很快攻入江孜。此时,荣赫鹏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只留下部分英军驻在年楚河边的江洛林卡,其余英军护送麦克唐纳返回亚东,并对向江孜宗本(意为县长或县官)及附近各寺庙、庄园的头人发起招降攻势——不过,非但没有一人前去应降,英军还迎来了一次次暗袭:1904年5月3日,1000余藏军在夜色掩护下,突袭荣赫鹏营地,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在极度恐慌中带领40名士兵仓惶南逃。
  西藏人民是无畏的。此时,江孜境内16岁至60岁的男丁都被紧急征召保家抗英,藏军人数多达 16000 余人,他们在江孜、日喀则及由江孜到拉萨的大道上沿途设防,并收复了江孜的宗山堡、白居寺、曲隆寺等重要据点,连各寺的喇嘛都全体出战,英军在这段时间内陷入被动,被迫退出江孜。
  吃了大亏的英军发动疯狂反扑,荣赫鹏把亚东的英军倾巢调出,猛攻江孜附近的乃宁寺,藏军和僧众凭借寺庙高大的围墙和殿堂顽强反击,英军用大炮轰开围墙,炸毁大部分殿堂后蜂拥入寺,藏军和僧众仍坚守不退,和英军展开肉搏战,最后,英军付出伤亡200多人的代价后占领乃宁寺,守卫藏军和僧众全部壮烈牺牲。
  作为报复,英军不仅将宗喀巴大师和一世、二世达赖喇嘛曾经在此学习修行过的乃宁寺洗劫一空,放火焚烧了大经堂,还将不愿投降的西藏僧俗绑在经幡旗杆上枪杀。至今,乃宁寺的断垣残壁上还有许多英军枪炮打下的弹洞,向人们述说当年那群来自大洋彼岸的土匪的残酷暴行……
  
  不屈宗山堡
  永不磨灭的伤痕
  
  
  江孜是拉萨的钥匙,要打开拉萨的大门,就必须完全占领它。
  英军以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和江洛林卡三处为基地,包围了江孜宗政府(意为县政府)所在地宗山堡,并将水源完全切断。数天后,英军向江孜城区发起攻击,在失去城区后藏军退守宗山堡,并在此对英军发起猛烈反击,英军死伤严重,虽然有优势的装备,但是面对藏军的地形优势,仍然不敢靠近。
  今天,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伟堆旺雄和奔巴次仁两位老人,是这样回忆战斗的惨烈的:“藏军守住山,敌人不攻就不开枪,等敌人攻的时候就用火药枪、抛子(藏民放羊用的一种工具)和石头一起向敌人打。敌人围攻了几天仍然打不上去,守城的藏军还时常下山偷袭敌人营地。一个多月后,山上的存水喝干了,他们就在晚上将人用绳子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吊下来取山下的污水喝,最后污水也喝干了,就喝自己的尿。”
  不幸终究还是发生了——英军炮弹击中了城堡中的火药库,并以优势炮火将江孜宗城堡轰开一个缺口,组织步兵冲锋,藏军和民兵以刀、矛、棍棒等与英军展开白刃搏斗,最后,一部分藏民从西南方向的悬崖上用绳子吊下来,突出英军的重围,转移到白居寺继续投入战斗,另一部分来不及突围的战士,战至弹尽粮绝后,全部跳崖牺牲……
  宗山堡战役之后,英军占领江孜,并随即在曲水渡过雅鲁藏布江,攻入拉萨。史料如是记载:宗山沦陷后,英国侵略者抢夺了近百吨粮食和数吨火药,英国侵略军军官华达尔在《拉萨和它的神秘》一书中炫耀:“我们把火药投进江心毁掉……我们获得大批粮食,包括有大麦、面粉、豌豆等约一百吨之多,这对我们来说就比那批土制火药重要得多。粮食完全没有坏,由一连串骡子和搬运夫运到我们营里去。还找到大批的牛羊肉干。”
  同时,英军还对西藏的珍贵文物无耻抢掠,在英军随军考古学家,人称“抢劫专家”的华达尔亲自罗列的清单中,本次遭劫的文献和文物许多都是国宝,是世人所不知的罕见珍品,他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范围如此之广、趣味如此浓厚、意义如此深远的西藏文献,它们绝对是早期东方历史资料的真迹……”
其他文献
熬制最地道的排骨藕汤,一定要用浸润油光的老砂锅,将其置于小蜂窝煤炉上,封火慢煨整个晚上,不要经常揭盖偷看,香味方得完整保留。  近年来,武昌鱼被市民很少提到,反而是小龙虾越来越流行,如今,武汉大街小巷都有小龙虾餐馆,它已经成为武汉新的美食名片。  武汉人懂得享受,用最平凡的食材也可以造就出极品的特色美食,而在其中,豆皮就是伟大的发明,有荤有素,好看好吃。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江湖山水景观,气候也分
朱苦拉村现有的13亩咖啡林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其中有24株树龄达120余年的古树,为最纯正的波邦铁皮卡品种,这里堪称“中国咖啡的朝圣地”。  1892年,法国传教士来到朱苦拉村传教,种下了第一株咖啡树,百余年来,当地已衍生出独特的咖啡文化:用嘴给咖啡豆脱壳,炮制咖啡的方法传男不传女。  随着人来人往,朱苦拉咖啡也香飘远方。2016年11月,朱苦拉咖啡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成为会
他们喝酒的方式简直叫人哭笑不得:“你喝或者不喝,我都要喝”,而且“我干了,你随意”;“你敬或者不敬,我都要敬”,而且“我先干为敬”。  对于鄂尔多斯人来说,财富,并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在这里,哪怕身家三百万,也只是穷人一个。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鄂尔多斯资产过亿的富豪不下7000人,资产过千万的不下10万人,而整个鄂尔多斯市一共也才160万人口。  都说“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评判一碗兰州牛肉面是否正宗,有5个标准: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  在兰州,如果一个姑娘想知道一个男人是否爱自己,就看他是否会把面条中的牛肉、烧烤中的羊腰分给自己,是否会主动把烤肉中的肥肉吃掉。  兰州正宁街的“德林牛奶鸡蛋醪糟”名声在外,已成为经典,每天晚上6点,夜市刚刚开张,这个小小的摊位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兰州城始建于公元前86年,一直
福建尤溪,朱子故里,在梯田银杏的浪漫美景中,散发的是崇文尚学的人文气息;“山中理窟”的古朴民居里,蕴藏着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这里既是大山深处,也是文化福地。  尤溪地处闽中山区,四面夹山。唯有一条名叫“尤溪”的闽江支流穿城而过,是福建首个“千年古县”,也是南宋巨儒朱熹的诞生地。这位圣人既将崇文重教的理念植入了尤溪人的心中,也让他们能以“朱子故里”的名头向外界夸耀。  历史上,北宋名臣蔡襄的后世孙蔡
玻璃蛙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一种小精灵。它们与普通青蛙一样,生活在近水的丛林中。不同的是,玻璃蛙的“颜值”要高出许多。它们的皮肤呈现一种翡翠般晶莹剔透的绿,在特定条件下,看起来竟是透明状……  第一次见到玻璃蛙的人,无一例外都会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这种大部分品种只有拇指大小的小精灵,全身晶莹剔透,像一件极品翡翠雕刻出来的工艺品。而这件“工艺品”,能精细到腹中内脏都纤亳毕现的程度,就连胃肠蠕
交配期间的雄性锹甲领地意识十分强,如果有另外的雄性锹甲出现在领地里,一场殊死搏斗在所难免,双方都会用强大的上颚进行攻击,直至将对手举起,摔到树下。  甲虫是昆虫中“纲鞘翅目昆虫”的俗称,共同的特点是全身包裹着坚硬的壳(即外骨骼)。它们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已知种类达40余万种,踪迹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从森林、草原到湖泊,不同生活环境带来甲虫习性上的差异,外形更是千差万别。最大的南美
在采石矶设防,最著名的手段就是“铁索横江”——在江面上拉起一根根粗大的铁链,阻止上游船只的通过。  幕府山一战,郑成功一方共阵亡2万余人,损失大将14员,就连守卫中军大帐的500“铁甲军”也全军覆没。  所向披靡的湘军在紫金山天堡城碰了一个硬钉子——凭借险峻地形和猛烈炮火,太平军殊死抵抗,战斗打了半个多月,紫金山依然不克。  采石矶、幕府山、紫金山和挹江门号称“金陵四关口”,分别居于金陵城的南、北
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不仅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衣料,也成为了伞面原材料,油布伞由此诞生。传说,当时马可·波罗将中国的油布伞带回了意大利,经过欧洲人的改进,将油布伞发展成了折叠伞。  如今,安徽省泾县孤峰国民油布伞厂,是硕果仅存的坚持手工制作油布伞的作坊。在传人郑国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努力下,早已式微的孤峰油布伞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从实用性到观赏性、艺术性的华丽转变……  在“中国宣纸之乡”安徽泾县,
如今狐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运城,在贵州、浙江亦有零星分布。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城西南西马峪村北的狐突庙,是狐氏族人寻根问祖之地。  在中国众多神话故事中,都有“狐”的身影:西王母座下的九尾狐、白狐附体的苏妲己、《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小翠……因为这些故事,人们看到“狐”字往往会联想到狡猾、贪婪、魅惑的“狐狸精”。实际上,“狐”字本身并无贬义,很早就被作为姓氏流传。  狐姓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