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解放的双重追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丁玲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反映我国上世纪40年代土地改革斗争的小说,小说在关注整个社会阶级解放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流露出了对人的意识的深刻关注。本文主要从精神的觉醒与解放、人性的异化和回归两个角度来分析小说是怎样展现对人的解放问题的关注的。
  关键词: 阶级解放 人的解放 双重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丁玲是一位深受“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作家,“五四”启蒙精神提倡的对人的觉醒、自由、独立、平等的呼唤,对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追求等都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成功地塑造出了莎菲、陆萍、贞贞等一系列争取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在土地改革斗争中,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桑干河上》),这部小说在描写农民和地主两个阶级生死大搏斗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的意识的深刻关注,这说明她灵魂深处的“五·四”启蒙精神是挥之不去的。
  
  一 精神的觉醒和解放
  
  《桑干河上》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的作品,土改是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阶级斗争、阶级解放是这类作品的集中的主题。当时影响颇大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是典型的合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标准的描写土改斗争的作品。在小说中,农民与地主之间有着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立。而同样题材的《桑干河上》却不同,它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人,关注了人的精神在这场伟大变革中的觉醒过程,关注到了社会大变动中个人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阶级的解放并不等于人的解放。人民只有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同时,也摆脱长期封建奴役造成的精神枷锁,使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自由、尊严的个体,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发展的人”,才能说是真正的解放,这样解放了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到革命的意义,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土改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中去。关于《桑干河上》的主题和人物构思,丁玲曾这样说过:
  “我觉得农民要自觉地起来,团结在一起,跟着共产党勇往直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宣传宣传就可以做到的。特别是当时的环境,战争的火焰就在近边,如何把农民引入斗争,使他们在斗争中得到教训,受到锻炼,然后又带上更多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使群众的队伍一天天壮大和坚强起来,这实在需要细致具体而又要大刀阔斧的工作方法和完全相信群众的放手领导作风。”
  小说就是围绕“变天”思想展开的。当土改工作组进村的时候,暖水屯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人们的心理正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状态之中:“共产党又来帮穷人闹翻身,该有钱的人倒霉了!”贫苦的农民都渴望着斗争,可是他们却猜疑、害怕、不安定,“共产党怎么也打不过,他们的枪就不行,兵也少,说不定哪天就背着小包袱走了。”这种严重的变天思想使他们不敢起来斗争,害怕将来遭到报复。正如张裕民所说:“庄户主还没有翻心啦!”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土改斗争的顺利开展。这种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农民有变天的担心势所必然。更深层的则是农民自身思想上的原因。在长期封建思想统治下,精神的奴役使人们已经安于奴隶的地位,他们有着严重的宿命论观念,只是消极地等待“变”,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天”的意志上,生怕选错了“天”而受到报复,不能安稳做顺民和奴隶。这种唯心的历史观和宿命观,是农民在几千年残酷的封建政治压迫和思想毒害下丧失主体的异化的结果。长期的小农生产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使他们有着对一切社会变革的漠视和麻木,对个人存在的无意识。愚昧、顽固、保守、奴性意识和安天顺命的神命观念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因此,土地改革运动不仅要使农民摆脱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且要使农民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精神奴役。所以说,只有翻心,只有使农民从精神上打倒恶霸地主的威风,才算是真正取得土改的胜利。所以,当土改工作组和村干部联合起来扣押了暖水屯的恶霸地主代表人物钱文贵时,整个暖水屯都沸腾了。大家积极揭露钱文贵的罪恶,一场批斗大会唤醒了好多人。侯忠全这个被折磨得麻木了的灵魂活了过来;李宝堂由木讷的老汉变成了评地委员会的主席。“人们虽然还是有许多担心,但总算过了一个大关,把大旗杆拔倒了,他们还要继续斗争下去,同村子上的恶势力打仗,他们还要一个一个地去算帐。他们要把身翻透。他们有力量,今天的事实使他们明白他们是有力量的,他们的信心提高了。”小说就这样一层层深入地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怎样一步步地甩掉自己身上因袭的各种传统重担,打消思想顾虑,克服变天思想,终于和地主阶级进行了英勇地决战。作品通过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描写,表明农民只有实现了这种精神的觉醒,才是土改的真正胜利,只有摆脱了自身的胆小、怯懦、消极等待的封建思想包袱而真正起来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丁玲就这样以她独特敏锐的观察写下了在这场巨大变革中农民思想世界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在这场巨大变革中人的精神觉醒和解放的过程。
  
  二 人性的异化和回归
  
  作为一个有着自由、平等、尊严等“五四”启蒙精神追求、有着强烈的“人的解放”的关怀意识的作家,丁玲在这场大变革中,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民作为一个阶级群体,是如何摆脱长期小生产带来的局限性和落后意识,摆脱种种封建意识的羁绊,一步步走上阶级解放的道路,并在这过程中如何获得阶级意识的觉醒,而且把更多的笔触、更深的关怀指向了在这场大变革中个人的命运,写出了一个个有着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这场变革中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写出了他们是怎样在得到阶级解放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的解放,人性的回归。
  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精神也被深深地毒害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农民精神上、人性上的异化。人的被异化使他们认识不到他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主体,意识不到自己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被动的奴隶。所以,土地改革不只是推翻了地主统治、平分了土地就算取得胜利,而是要使人们真正从思想上觉醒,摆脱封建思想的奴役,洗涤、净化和重铸人们的灵魂。小说重点又细致地描写了农民侯忠全,写出了他在经历了异化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他年轻时本是一个特别伶俐的小伙子,家境也过得去。可是就因为他媳妇长得漂亮,他本家的叔叔侯殿财就把他媳妇强奸了。媳妇跳了井,侯忠全也被诬坐了两个月大狱,赔了六亩地。出狱后,他幻想出外另打江山的愿望也无情破灭了。后来,侯殿财的弟弟侯殿魁当了家。侯殿魁为了让他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就用一些小恩小惠来笼络他,经常给他灌输一些因果报应思想和极端迷信的宿命论教义。于是,在几经反抗均以失败告终的无奈之下,在宿命论思想长期的“熏陶”之下,侯忠全对命运投降了。他“把一切的被苛待都宽恕了,把一切苦难都归到自己的命上。他用一种赎罪的心情,迎接着未来的时日,什么样的日子都能泰然的过下去,几十年来都是这样的生活着,”这是一个“不只劳动被剥削,连精神和感情都被欺骗的让吸血者俘虏了去”的老头儿。他对这场翻身的土改运动无动于衷。大家要求他去找侯殿魁算账,他没办法,去了,到了地主家却习惯性地拿起扫帚扫起了院子。后来,当侯殿魁害怕地把地契送到他家里,下跪、献地、求救,并卑屈地坐到地上时,他也赶紧蹲到地上,生怕颠倒了主仆关系。这是多么传神而深刻的一笔!把这个长期在封建文化消极影响下的老农的奴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残酷地封建压迫把他由一个“多么伶俐”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一点人气”也没有的老头儿,把一个“糯米人儿”,“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这个翻了身却并未翻心的农民,离真正的解放还差很远很远。可是,侯忠全毕竟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人,虽然思想被麻痹了,但是他内心深处也有潜在的翻身的渴望。所以,当激烈的阶级斗争大潮向他涌来,而他也深深地卷进去的时候,他开始由麻木而走向觉醒。当羊倌老婆跑来谈论扣押了钱文贵的消息时,他“禁不住有些惊惶,好像一个船客突然见到大风浪来了似的那种说不清的心悸。又觉得喜欢,这种喜欢还只能深深地藏在心里,好像一下看见了连梦想也不敢去想想的东西实现了,东西就放在手边,却还要隐饰自己的感情,不愿动手去拿,惟恐把这东西吓跑,现实仍旧又变成一个幻影”,但他终于勇敢起来了,当侯殿魁再送来红契后,他不是再送回去,而是拿到农会激动地说:“这世道真的翻了呀!”阶级斗争的胜利终于使他甩掉了因袭的沉重的封建奴役的重担,砸碎了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枷锁,“活过来了,感情恢复了,他不再是那么一个死老头了。”不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拿着地契笑了,笑到伤心了,流泪了。小说就这样写出了这个深受封建宿命论思想束缚而有严重奴化人格的老农的人性的异化和回归的过程,表现了这场土改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触动。侯忠全的命运几乎概括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屈辱史,他在土改中的心理波动,也代表着翻身农民共同的心灵轨迹。
  《桑干河上》不只是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侯忠全这样的被封建剥削和宿命论教义剥夺了灵魂的人的觉醒的过程,作者还用一个生动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长期的封建苦难折磨下被扭曲异化了正常人性的妇女在斗争中如何逐渐得到人性的复归。这个人就是羊倌老婆周月英。这是羊倌用二十只羊换来的年轻女人,与羊对换的悲惨婚姻使她曾经有过的爱情幻想无情破灭,而且当她嫁给比自己大很多岁的羊倌后,羊倌替人看羊,“总要三四天或五六天才回家来一次,有时甚至十来天半个月。她一个人生活,太孤单,又苦,不情愿,就常拿些冷言冷语来接待他,也不烧火,也不刷锅,把剩的一点儿粮食藏了起来,”长期的辛苦和寂寞已经使她的性格和心态发生了扭曲。可她却是一个有着热情和斗志的不怕事的大胆泼辣的女人,在小说中,随着阶级斗争的开展,她在大会上斗争恶霸、下死劲打那个统治人的吃人的恶兽。这却好像把她平日的愤怒减少了许多。之后她对羊倌发脾气少了,温柔增多了,对人也不那么尖利了。她的被异化的人性开始回归。可见,只有这样建立在阶级解放的基础上的人性的复归,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人的真正解放。丁玲就是这样满怀深情地用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给我们描述了周月英一步步回归一个正常人的过程,给我们以无限的感慨和欣慰。
  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要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真正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个人的联合体,在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一致的。所以,只有每个应该得到解放的人都得到了解放,这个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从这个认识和思考出发,丁玲在书中还为我们设置了顾涌、黑妮这样一类诚实善良并不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但却在这场斗争中有可能被作为阶级对立面的人物,并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即使他是富农,只要他诚实、善良、本分,也应该对他持宽容的态度,让他们也有机会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之,《桑干河上》深刻关注和表现了“人”在这场阶级大变动中的精神和命运,这是作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相统一的“五四”启蒙精神在作品中的闪光表现,这使它超过了同期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使它成为后人了解土改斗争时不可忽视的一个必读的形象文本,一个促使人们不断深刻反思这段历史的文本。
  
  参考文献:
  [1]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全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丁玲:《生活、思想和人物》,《丁玲全集》(第七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作者简介:
  魏巧荣,女,1979—,河北邢台市柏乡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郝素岭,女,1968—,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谚语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千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必须充分发掘其深层的文化含义,达到传递原语文化含义、保留原语文化色彩的目的。本文以文化视野为切入角度,比较英汉谚语的异同及其翻译,旨在探索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谚语 比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
期刊
摘要文学描写的着色技巧是文学描写的基本功,着色的目的是为了烘托、渲染描写对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美化意境,延伸表达效果。本文以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为基础,深入解析了文学描写的着色技巧及这些着色技巧的表达作用和美感意义。  关键词:浓淡 明暗 喻色 炫彩 对色 组色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着色”,本意是给物体或画面涂上颜色,增添艺术色彩。这是美术或装饰艺术的专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从“手”的社会机能意义对比了中日语义派生的特点。在11项语义中,只有两项语义大体相同。由于语言体系、历史发展等原因,中日“手”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领域有所不同。日语惯用句的使用,促进了“手”的语义派生。  关键词:手 认知 社会机能 中日语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认知语言学,从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和特点方面研究了语义的多义性。乍一看,词义好像是各个独立的意思,但
期刊
摘要云南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众多的本土原生态的新鲜生活元素。以光影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电影必然要使用,而且必然会越来越深入地挖掘这些新鲜的生活元素,使之呈现出少数民族电影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云南 电影 本土 生活 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本土,现代汉语指“原来的生长地”,本文中是指电影的原产地,云南电影则是指在云南拍摄的以云南本土生活为背景、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
期刊
摘要谢灵运在佛经翻译上的成就久为其诗文上的盛名所掩,本文从追溯其从事佛经翻译的缘起入手,分析了谢灵运从事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也阐明了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  关键词:谢灵运 谢灵运体 佛经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提及谢灵运(385-433),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他那些世称“谢灵运体”的山水诗。这些诗寓理于情,寓情入景,其绚丽的意境、精美的辞藻一直备受推崇,
期刊
摘要湖湘文化,和其他的区域文化一样,包括与文献典籍、思想学术相关的精英文化和以民风民俗、心理习惯为表现形式的通俗文化。出自湖南湘中地区的当代花鸟画家王憨山的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于一身,此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湖湘文化有着深远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王憨山 花鸟画 艺术风格 形成 湖湘文化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道南正脉,殊荣千秋。盛于宋明扬于今时的
期刊
摘要本文就杜菲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内容、绘画构图、灵动的线条以及光与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画家作品的内涵及审美特征。杜菲作品流露出优雅而又敏捷灵动的气质,具有装饰性的审美特征,为20世纪初叶的欧洲现代派绘画,书写了鲜丽多姿的一章。  关键词:杜菲 绘画作品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杜菲(Raoul Dufy 1877-1953年)生于法国北部港都勒阿弗
期刊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边城”长期以来被人们看作是 “桃花源”。本文通过《边城》中人物翠翠的外表美与心灵的孤寂,船总与船夫的为人善与处事的“不善”,天保与傩送的血缘真与情意的“不真”,探讨了人性和生命,山寨是边城而不是“世外桃源”。  关键词: 边城 人性矛盾 原因  中图分类号:I246文献标识码:A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就引起了人们的
期刊
摘要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微风入林》描写了一个普通女性在情感生活中被男性势力所左右,虽然唤醒了追求自我幸福的意识,但在尝试中由于寄托于他者的拯救仍然囿于困境,并最终在探索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上走向了悲剧的过程。  关键词: 女性失语 男性话语权势 自救 他救    迟子建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特色的一位女作家。她以其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对女性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多样的心理历程进行了大胆的审
期刊
摘要萧红的创作,始终都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展现中国在“五四”新文学发生之后,生活在中国最偏僻的乡村中、远离文明的一群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的底层妇女的命运。她不仅从社会机制上,更从文化层面上进一步探讨妇女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萧红 生存 劳动妇女 精神奴役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俄国作家维亚席姆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风格的作家等于没有命中的箭。”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