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总相宜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ji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描写的着色技巧是文学描写的基本功,着色的目的是为了烘托、渲染描写对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美化意境,延伸表达效果。本文以美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为基础,深入解析了文学描写的着色技巧及这些着色技巧的表达作用和美感意义。
  关键词:浓淡 明暗 喻色 炫彩 对色 组色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着色”,本意是给物体或画面涂上颜色,增添艺术色彩。这是美术或装饰艺术的专业术语,也是美术的技法。文学描写借鉴了美术的这一技法,原本“诗画同源”,技法相互借鉴,因此才有“诗情画意”之说,所不同的是美术的着色是用颜料调配色彩,文学的着色是用语言绘制色彩,然而着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烘托、渲染描写对象,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对文学创作而言,成功的“着色”,可以显现出描写对象的质感美,给读者以色彩美的享受,延伸表达效果。
  一 浓描淡抹
  浓淡是指色彩的深浅度,浓色可以表达浓烈的情感,淡色可以表达平和的内蕴。苏轼曾题咏西湖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在诗中赞美西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造化,晴天波光荡漾,美得浓郁耀眼,雨天云雾缥渺,美得淡雅朦胧,诗人认为西湖是天生丽质,浓色也美,淡色也美。文学描写的“着色”也把“浓妆淡抹”总相宜作为美的标准,不过这里的“浓妆淡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浓也美,淡也美;二是指浓淡搭配显现和谐之美。
  所谓浓描,就是用浓郁、鲜亮、华丽的色彩词,浓墨重彩地修饰描写对象,以达到突出、渲染景物色彩,表达热烈、浓厚情感的效果。如:
  1 其实光是那朗目爽心的色彩,就会使人陡增食欲——碧绿的嫩韮,橙黄的鸡蛋,油紫的扁豆,乳白的豆腐,鹦鹉绿的白菜帮,着实像是高超的丹青手画出来的一般。(摘自《语文题库》)
  这段描写中的“着色”,在基本颜色的基础上,都用修饰语加重、突出颜色的浓度,让人看到这几盘菜经过厨师的丹青妙手,俨然是一盘盘色彩斑斓浓郁的艺术品,令人垂涎欲滴。
  2 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张爱玲,《秋天的雨》)
  这段描写先把老屋比喻为“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让老屋既有历史的沧桑又有现代的光泽,然后再让饱经风雨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用“刺激性”来加强色彩语言的强度,突显砖色的历史厚重感,接着再把“潮湿的红砖”与墙下充满生命力的色彩艳丽的“绿油油的桂叶”形成对比,同样浓郁的色彩,新旧反差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老屋复杂的情感。
  所谓淡抹,就是用淡雅、清峻、自然、平和的色彩词,对景物轻描淡画,以达到朴实、素雅、恬淡、清幽的效果。如:
  3 整个牧场呈现出一片微微透蓝的灰色调,山口和山外的顶空,是淡淡的浅灰;……毡房顶的炊烟最先是瓦蓝色,而后渐渐浅淡变成白色,在尚未被驱去的冷空气的压迫下,拖出长长的烟带贴着喀拉佐克河河面远远伸去…… (刘湘晨,《灰调高原》)
  这段描写用叠字词对黎明时分的天色变化,轻描轻抹,细腻地描绘出光色由深变浅,由暗渐白的色调,给早晨的牧场披上了冷寂、素淡的轻纱,虽是淡描,却别样美丽。
  所谓浓淡相间,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或以浓为底色,浓中渐淡;或以淡为底色,淡中渐浓,或亦浓亦淡,浓淡相谐并相得益彰。如:
  4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段着色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晚霞由浓渐淡、变暗,最后红光消失,天色灰黑。色泽变化,不急不缓,亦浓亦淡,而且浓淡相谐,慢慢舒展开由黄昏到夜幕初降时的海滨夜色,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二 明描暗绘
  明暗本是用深浅不同的色调相互衬托的画法,它所表达的是颜色亮度的相对效果。文学描写的“明暗着色”与画技的“明暗着色”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在文学着色中,所谓明描,就是直接给景物着色,这是一种实描的方法,作者选用色彩斑斓的词句,把描写对象妆扮得缤纷靓丽,给读者强烈的视觉美感受,并借此表达作者热烈的情怀。如:
  1 清晨,乳白色的雾气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来淙淙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摘自《语文题库》)
  这段描写,用“鲜红”“天蓝”“淡紫”这些明艳的色泽,直接给又多又亮、繁星般的牵牛花着色,使之产生斑斓缤纷的动感,相互簇拥,争奇斗艳,再与上下文搭配,描绘出景美情浓的意境。
  2 天上云霞更美,空气的每一个粒子,都染上了颜色,跳跃着,流动着,分秒之间变有种种奇妙的变化。华丽的金、鲜明的橙、酡醉的红、神秘的紫……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外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郭枫,《独坐夕阳里》)
  这段描写,用四组形容词,醒目地绘出“金橙红紫”这四种颜色,使“华丽的金”雍容显贵,“鲜明的橙”晶莹闪亮,“酡醉的红”殷殷迷人,“神秘的紫”优雅含蓄。描绘出云霞的光色活泼变化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有些景物用明描着色,很难绘出它美的意蕴,正如培根所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文学描写为了表现出这种奇妙的美,一般采用暗绘的方法。所谓暗绘,是一种藏笔虚描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不直接描绘出景物的颜色,或用一种蕴含颜色的物象,或用抽象概括的词替代颜色,读者必须通过想象、联想去填充或辨别颜色,运用此法,可以色寓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如:
  3 她好比果子一样,脸上永远有光线,丰腴底色里透出香气来。(须兰,《绿色情人》)
  这里给女人的脸着的是“丰腴底色”,“丰腴底色”是什么颜色?不明确也不具体,不过作者却给了一个想象范围,“丰腴”色,应该是健康色,通常是粉白色,或是微黑透红色,作者暗笔藏色,让读者用想象来确定脸色,特别是让脸色透出香气,延伸了表达效果,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4 这些都市的建筑,色彩纷呈,有活力的春色,厚重的秋色,还有茫茫的冬色。(摘自《语文题库》
  这里把都市建筑物的颜色完全笼统虚化,目的是让读者的想象由虚到实,透过颜色体会其隐含的象征意义:“活力的春色”,应该是明朗艳丽,五光十色,象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多元和开放;“厚重的秋色”,应该是暖暖的金黄色或殷红色、深绿色,象征了这座城市的成熟、实力和深厚底蕴;“茫茫的冬色”,应该是白茫茫或灰蒙蒙的颜色,这样的颜色可以象征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或许还有一些灰暗之处。其实,这种暗绘色彩的手法,重要的并不在颜色本身,而在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
  三 喻色炫彩
  对景物描写而言,作者所追求的着色效果,并不是对其原色的简单再现,而是要在色彩中融入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创造一种审美效果,这就需要对色彩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使之典型化,喻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喻色,就是用比喻句来描绘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神奇的想象力熔铸在喻体中,使景物在基于原色的基础上,具有了超出原色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引导读者展开对本体的想象,体会本体色彩的意蕴。喻色可以延伸色彩描写的效果,给读者带来美妙的的感受。如:
  1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张爱玲,《秋天的雨》)
  这段描写,把“雨”比喻成“银灰色黏湿的蛛丝”,既描绘出“雨”的淅淅沥沥的形状,又写出了绵绵秋雨给天地间带来的灰暗颜色,灰色是很被动沉闷的颜色,用灰色传情,可以传达出那种丝丝缕缕,冷清寂寥的心境。
  2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喻色句,以色饰形,形色兼备地描绘出脸蛋深红,个头瘦高的解放军战士纯朴可爱的形象,并且色染情思,表达出作者对“最可爱的人”的由衷喜爱。
  3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杨朔,《画山绣水》)
  这句里先用“碧绿”强化突出漓江水的绿和醇,然后再把漓江水的“绿”,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让漓水的绿色有质感,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叹和陶醉。
  用喻色来炫彩,也是喻色手法的体现。作者用情感的调色板,酿制出美丽的博喻句,再以此调配出五彩缤纷的色彩,让景物色彩产生张力,形成立体的、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如:
  4 哈纳斯的大自然仪态万千,金莲花如火,石蒜花似雪,野芍药如丹,勿忘我幽蓝。哈纳斯呀,你是一幅多彩的画卷,舒展地铺向天边。(宋宝珍,《人间净土哈纳斯》)
  这段描写,用一连串的比喻,组成一个绚丽耀眼的色彩空间,描绘出“仪态万千”的立体美效果,给哈纳斯披上一层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彩色华衣,绚丽的色彩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哈纳斯的热烈情怀。
  四 对色组色
  所谓对色,就是把表达相对颜色的词语巧妙搭配、统一于一个艺术空间里,形成色彩对比,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达到强化抒情、深化意境的效果。如:
  1 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首小诗,其美感之处在于“绿酒”和“红炉”这两种相对色彩的和谐搭配,热烈配清爽,吉利配安详,拓展了意境空间,让人联想到在天寒雪欲来的背景下,绿蚁酒坐在红泥炉上,散发出温暖的热气和诱人的酒香,该有多么温馨诱人,单就这绿与红的色彩对比,就足以表达出寒暖相宜的意境,显见“对色”之功效。
  2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
  这个诗句中的“岫青”与“夕阳”,组色奇妙,诗情画意尽显,暮霭中看到青山连绵不尽;雁背上的那一抹夕阳红,这一青一红,不仅色泽强烈,而且大小悬殊,特别是苍茫暮色里的这点夕阳红是何等珍贵,令人留恋,如同恋人般的不舍。
   3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这句诗中的“黄树叶”与“白头人”冷暖两色相对,意蕴耐人深思,在凄风冷雨中飘零的黄树叶与沦落孤居的白发老人,一黄一白的色彩,反衬出诗人的一生仕途坎坷,晚境凄凉,生活处境艰难凄苦的状况,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这色彩对比中。
  所谓组色,就是把几个不同的颜色或深浅不一的同一颜色,组合在一个色彩空间里,使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形成斑斓多彩的、立体的景色空间,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效果。如:
  4 十年以前,女人们的嘴唇红彤彤一片真鲜艳;十年以后,女人们的嘴唇赤橙黄绿青蓝紫,看上去像雾像风又像雨,而且香香的、甜甜的,很果冻感的哦!(萧萧,《非常时尚十年间》)
  这句中的组色鲜明醒目,充满谑趣,虽然作者用七种颜色描绘同一对象,但这同一对象的七种颜色,却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时尚个性,象征了现今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 一进入清幽的紫竹院,就置身在绿色之中了。头顶上是墨绿的松,浅绿的柳;脚下是淡绿的草,身旁尽是翠绿的竹……(摘自《语文题库》)
  这句的组色特点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把不同深浅度的“绿”色植物组合在一起,区别细微之处,用绿的色差来开阔舒展意境,表现了“紫竹院”的清幽、雅致、协调和生机。
  6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在这首描绘早春的诗中,桃花因为红而嫩,柳叶因为青而感觉新。“入”桃花的色彩不是自身带来的,而是造物主的力量,即是春天把红色灌注到了桃花身上。“归”仿佛青色到了秋天后远离了,到了春天回来了。诗中的色、光、情,足以唤起读者的美感想象,完全超越了景物着色的客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 郭久麟、郑遨:《文学写作》,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姚亚丽,女,1961—,辽宁沈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就这几个事象作以文化渊源与文献依据的考索,以求教于戏曲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  关键词:牡丹亭 闺塾 风俗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牡丹亭》是明朝
期刊
摘要《红楼梦》用神妙的笔触描绘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宝、黛、钗等重要人物,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熟知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也是光彩夺目并具有丰富结构意义的形象群体。如红楼十二官——贾府一个特殊的戏子班底,她们为迎接元妃省亲这一特殊举动而被买入贾府。她们不但是一群充满生机活力、各具性情的青春美少女,也是身处底层、失去自由与尊严的薄命红颜!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十二官 藕官 蕊官
期刊
摘要世界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交融及人们的求异心理,决定了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传播大师,林语堂的写作中有翻译,翻译中有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简要介绍林语堂的翻译观,研究其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分析其以异化为主、阐释为辅的翻译手段,从而弥补国内学术界对林氏翻译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异化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什么?本文脱离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从目的论和多系统论出发分析翻译者的倾向,多角度阐释一个新的译文的产生,表明目标文本的功能和历史环境决定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学翻译 目的 多系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精心制造的艺术,所以文学翻译不仅仅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得到与读原作时一样的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若诚先生译本的诗歌译文对比分析,发现英若诚译本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英若诚 世界名剧 话剧 口语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度口语化,突出话剧语言之本  话剧和小说、诗歌、散文等虽同属语言艺术,但若从语体上区分,后者是书面语言艺术,而话剧则是口语语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诗作Sonnet 18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本文以这首诗的3个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文的音韵、形式、意境,浅论英诗汉译的特点。  关键词:Sonnet 18 音韵 形式 意境 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颂友谊与爱情,浸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尤以Sonnet 18为最。这首诗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梁宗岱、屠岸、梁实秋、戴镏龄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应艺术地再现原作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它是译者再创造的“第二自然”。译者应创造性地建构“第二自然”,进行“二度创作”,再现原作的风貌和艺术世界。艺术地再现,并非一定就要以牺牲“真”为代价,以“真”为美应向广义扩展。  关键词:译者 主体性 真 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信奉“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认为艺术只有通过模仿才真,只有真才美。
期刊
摘要语言风格的准确传译是保证原作风格翻译的基础。以往经验型、内省型的语言风格评论,过于主观、片面,缺乏说服力。本文将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培根的名作“Of Studies”原文的语言风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及切入点,利用平行语料库对“Of Studies”的王佐良和水天同的中译本进行风格评析,发现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平行语料库 WordS
期刊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英语词汇的特点和语句特色,解构新闻英语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英语的特点。  关键词:新闻英语 消息 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英语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旅游英语、外贸英语、商务英语等。E
期刊
摘要谚语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千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必须充分发掘其深层的文化含义,达到传递原语文化含义、保留原语文化色彩的目的。本文以文化视野为切入角度,比较英汉谚语的异同及其翻译,旨在探索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谚语 比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