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低效行为的成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特别是科学探究的低效运作,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小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有下面几点:
  1、教师对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教师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的实践材料则是关键。但在一线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活动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
  2、自主探究的无序性
  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较差,活动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探究的目的。自主探究的无序性。
  3、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倾听同学发言到全班讨论、交流,这其中学生往往较自由散漫,没有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学生都感到比较累,课堂的效率往往比较低。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汇报无序性表现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讨论时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时间;汇报时只是盯着你老师看,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最后,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个人的表现或是竞争的课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互动”的多,“互助”的少;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合作的课堂最终演变成了竞争的课堂。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
  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尽管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活动,或是不知从何入手或是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效果低微。
  以上这4种现象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来自教师的原因:教师准备的充分性;组织的严密性;调控的灵活性。
  二是来自研究内容的原因:研究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研究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研究的必要性等。
  三是来自学生的原因。
  【作者单位:会宁县教场小学 甘肃】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班额环境下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047
其他文献
本文从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混交林树干生长过程、根系垂直分布和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混交比)的林分生长状况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混
Mass storage system is now very important for storing huge volume of data in many application system such as VOD systems, electronic library, scient ific compu
本文叙述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内五年试验结果,从1984年起对红松、籽椴、色木、白桦和蒙古栎凋落物进行分解研究。分解过程经离散、粘连、半分解、分解。不同树种间分解速度
Twenty unconformities,primarily superimposed types,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a 46 000 km seismic profile combined with data from over 40 drilli
一辈子都想当兵,到了45岁她才穿上军装;在预任军官中,她年龄最大,却是拿第一最多的人;为了延伸自己的梦想,她把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的孩子也送进了部队——一身笔挺的军装,舒
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一般能力”四个方面目标的达成与发展状态的评价.
据《Electronics Letters》1979年7月19日刊报导: 日本电气公司中央研究所的K·TAGUCHI等人首次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具有平面结构的高增益InP-InGaAsP雪崩光电二极管。采用一种
前言有关清洁超高真空技术,我们在1974年已经作过全面的论述。清洁真空与电子管排气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六十年代初,国外已采用离子泵对电子器件进行排气,取得了显著成果。总
一、概况用激光测量地面站至人造卫星(需要装有逆向反射器)的距离,这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是目前观测人卫最精确的手段,它大大超过了跟踪照相机和其它无线电方法
目前,已研制成表面热电偶,供气体涡轮发动机内高温测量之用。在涡轮机的结构部件表面上,镀上一层金属、经氧化后,该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牢固的,绝缘能力很好的氧化物薄层。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