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阴柔”成为一种追求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传统延续而来的水墨画,虽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沿革和演进,但迄今为止,依然恪守着一种传统框架,依然不能从风格主义的藩篱中逃离出来,在对生存现实的感悟中焕发出对艺术表达的渴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水墨画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画种,有着一整套画家必须适从的严格规范和要求,使得画家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失去自我,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个体感觉,被异化为一种以追求外在风格样式为目标的奴仆。张卫作为新一代水墨画家显然更加注重的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感受,而不是水墨画应该如何。因此他的艺术很自然地与他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感受发生密切联系,也是在传统文脉上经由个人化转换后出现出的一种气象。
  在近年涌现出来的青年水墨画家中,张卫应该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案例。他的独特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他本受过良好的学院教育,但他并不遵从学院的造型规范;他也有对传统文人画的深入理解和研习,但他并不恪守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他的画概括来说,可以归纳为:造型诡异,笔路细弱,画面效果呈现出一种阴湿气和霉腐味儿。
  所谓“造型诡异”,即指其人物形象有意放弃学院写实规范,从木板年画、门神、皮影等民间艺术以及戏曲人物造型中汲取营养,追求民间艺术造型的稚拙特征和夸张的戏曲造型的诡异怪诞的表现风格。
  所谓“笔路细弱”,是指他的画或以密织的细线制造肌理,或用线细弱绵长,充满柔性,不求刚直,即使表现英雄豪杰如《笑傲江湖》,也从不用宽笔大线。
  所谓“阴湿气”和“霉腐味儿”是指他的画让人感到阴湿气很重,似江南梅雨季节终日不见阳光的阴霉潮湿的感觉,甚至散发出一种“霉腐味儿”。
  张卫在作品中凸显出的这些特征,构成了他的艺术的一种特有的格调。这些特征,无疑与他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趣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北方画家的作品会呈现出如此的趣味特征,当然,南方画家也不会都是如此,但就总体而言,江苏不少和张卫同代的水墨画家的作品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这种“阴湿之气”,只是张卫更加凸显了这一特点。应该说,他们并非有意追求,只是长期生存环境的濡染使他们的笔下“自带三分湿”。而在张卫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感到他是有意强化和放大了这一特征。“阴湿”、“发霉”的感觉甚至成为他的一种特殊的画面追求,成为他的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手段,从而也构成他的艺术的一种特有魅力。
  张卫喜欢画武侠人物,这又使他的作品充满一种传统气息,古装的武侠人物的频频出场,可能来自于儿时崇尚英雄的情结,也可能与他喜欢古典戏曲有关。但不管选择何种题材,个人化的表达才是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他也常将案头摆设的器皿作为绘画的主题,但他并不是在画单纯的“静物”,当它和花、鸟、环境杂揉在一起时,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他个人化的独特处理;而在《逍遥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诡异怪诞”和“阴湿霉腐”,还充满一种颓败的气息。他的一组《水墨肖像》更加虚幻莫测,幽灵般地隐现于无处不在的霉腐与斑驳之中。这些画面一再让我感到,张卫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图像”,一种具有隐喻和象征意涵的、令人不安的精神图像。仿佛是儿童般的涂鸦,却时常诡异到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从图像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看,张卫的艺术绝不只停留在风格的层面,它还有更深入探究的可能和必要。
  如果从延续传统文脉的角度看,张卫的水墨画肯定是对传统文脉的一种延伸。他虽然画得怪异,但并不因此而离经叛道。他不仅懂得尊重传统,而且善于有效地利用传统资源,保持水墨画原有的艺术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发展自己的基点。他虽然并不想把自己囿于传统的格局之中,但也没有离开水墨画的基本框架。他不属于那种大刀阔斧的革新者,但却在艺术的内在结构和文化趣味上逐步将水墨画导向一种个人化状态。对水墨画而言,这种符合艺术自律性的发展和推进,似乎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作法。
  (作者系批评家、策展人)
其他文献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安尼施·卡普尔与伦勃朗”,为大众提供了一次见证两位伟大的西方艺术家对话的机会。此次展出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均以宗教文化下的“肉体之腐朽”为主题。放弃国解式的表现方式并不意味着放弃与神学及宗教仪式相关的主题,而更多的是要创造教条之外的表现手法。在涉及宗教题材时,抽象和概念手法并不多见,但艺术家既要使无形的东西可见,又要打破传统的表现形式,无疑是难上加难。卡普尔(A
期刊
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在格罗宁根(荷兰北方省份之一)的汉斯应用技术大学(Hsnzehogescnool,Groningen)学习了纯艺术专业之后,定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他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实践和构想的艺术作品有着一种微妙精练的风度。艺术家精巧的“云”系列摄影以及富有创见的雕塑作品看起来简洁明了,近乎透明。斯米尔德对于塑造万物的大气非常着迷,像是位对天空抽象出各种想法
期刊
近日,中华艺术宫的一楼展厅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的一百三十七件绘画作品。如果你不是个喜欢走马观花的欣赏者,你一定不会被一系列“我画的不是胖子”或“以胖为美的画家”的标签影响你的鉴赏力。如果你能全面仔细地观赏博特罗的拉美生活、马戏系列、斗牛系列、静物系列、经典再现、宗教系列、素描系列以及中华艺术宫广场上的大型女性雕塑共八大板块的作品后,你会发现,“胖”这一概念在你的脑海中就会
期刊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Cristobal Gabarron)的艺术作品为公共艺术开启了新话语范式。在赋予作品情感底色、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的同时融入对社会的关怀,以其对视觉经验的重组和再置的方式表达其对公共环境的理解。其作品呈现的对公共领域的人文主义关怀重构了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当代艺术界,各种风格、流派,驳杂其生,似乎不可不谓盛世大观。对艺术本源的追问,恐怕不得不回到海德格尔所谓“深渊时代”或“贫困时
期刊
20世纪俄商法国哲学家科耶夫,为了阐释他视野中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及其辩证法,曾在一封与法国哲学家的通信中,描述过一个“金戒指”的形象:  我所设想的是一个金戒指的形象,如果没有中间的洞,也就不存在戒指的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说,指环中间的洞和金是同等的。正是这个金戒指中包含了两种存在,因此这个指环就是那个统一性。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环就是精神。  全戒指的隐喻形象地说明了自
期刊
在如火如荼的“达利”展结束后不久,K11美术馆迎来了K11 Art Foundation自己的学术团队主导、策划的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家群展“WE——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家的力量”。这个展览遴选了五十多位各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个性化的形式,选择最能反映自己内心的艺术材料和艺术语言,使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全面。  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其长期思考后的意
期刊
熟悉艺术家柴茗的人都知道他的产量极大,每天都会画,没有状态好坏之分。常常是好几幅画同时画,快的几分钟就画好,惺的要画上好几年。对他而言,画画就像是一场“无限的游戏”。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游戏而言,“无限的游戏”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没有所谓的赢家,不存在规定的边界,每个瞬间都可能提供新的视域和可能性。通常的游戏让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和时间内决出胜负,而“无限的游戏”则试图将限制本身纳入游戏之中,以让参
期刊
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ESI)达到0.83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Kepler-452b)。那一天,整个地球都欢呼了起来,仿佛这颗蓝色星球不再孤独,因为找到了一个远方的相似的存在。这个远方真的很远——Kepler-452b距离地球1400光年,并围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Kepler-452b到恒星的距离,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同,有
期刊
二“坏画”得以生效的视觉文化逻辑(续)  “坏画”的叙事方法很多样,实际上每个有成就的“坏画”家皆有他自己独特的叙事体系,作为种创作论现象,我在这里把他们的叙事方式大致归纳为三种主要的倾向:1.以王兴伟、王音、秦琦等为代表的造型语言系谱化;2以廖国核、烟囱、温凌、周轶伦等为代表的肉身体验私密化与本能化;3以徐小国、郑强、黄亮等为代表的符号指称游戏化与演绎化。在不同的“坏画”艺术家身上,这三种倾向可
期刊
在变革社会中,艺术常常充当政治的急先锋,同样,历史的变革也促进艺术形式的花样翻新。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在艺术创作语境和艺术创作之间还存有一片间隙,这个间隙中栖居着审美机制。可以说是变革社会诱发的主体的审美冲动,才催生了我们一个时代特定的艺术形式。而从审美角度对一种艺术现象进行谱系化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形式内部的意义生成机制着力,还要从其外部的社会历史语境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