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wenyin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对于改善课堂内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为近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此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中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关系?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具优势,摆在了每位科学教师面前。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进行热情真诚的激励
  真诚的表扬、赞许的目光、适时适当的激励,都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和观点需要教师的注意并尊重,只有教师的热情鼓励学生的学习才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可以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哪一组还有不同意见?”、“你们的想法很有新意,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以肯定赞赏的话语取代“这种想法不行。”、“你怎么想的,错了。”之类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语言,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不再拘束,而是游刃有余的各抒己见。
  二、重视教学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
  学生的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都有一个学习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确定。同时,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去思考,设计适当的合作学习问题,使这些问题尽最大的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价值、有意义、难易程度适当。因为问题太简单,对学生来说太容易,没有真正让学生行动起来就可以解决,没有探究的价值;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然达不到目标,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就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如教学《我的水钟》一课时,将教学分为三个层次,通过三个具体问题进行设计。第一个问题:流动的沙、流动的水和燃烧的蜡烛制成蜡烛钟有相同点吗?是引导学生意识到流水也能制成计时仪器,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揭开活动序幕。第二个问题:流动的水,是否也能制成计时仪器?是引导学生了解水钟,分析制作材料的特点,初步确定制作方案。第三个问题:如果利用流动的水制成计时仪器,应怎样合理设计呢?是引导学生间的相互探讨,修正完善并实施方案。
  三、要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就如同“蜻蜓点水”,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并不能收到合作的实效。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采取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随时随地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个帮助者,时而是个激励者。在学生有充裕讨论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四、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互动交流
  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职责越来越少,而激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学习的责任越来越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成为一个平等的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教师实施民主化的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加倍关心,适时加于启发点拨,绝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总之,在教学过程之,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五、尽量安排具有探究性的实验
  教师安排教学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究物质世界的规律,而是学习和认识这些规律;学生所做的探究其实更多的是“模仿”,使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和方法、建立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体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尽量安排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它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用事实说话,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学生猜想得到验证所产生的成功体验,激发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师设计了两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纸的奇遇”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后,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这一设计为载体,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学生课堂探究的主战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讨论以完善其方案设计的平台,建立起课堂内学生相互作用的机制,科学地引导学生认知事物、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培养科学素养、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有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的去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悟到:提问的巧妙在于要有    一、目的提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学习活动中问
本文针对近几年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数控车技能竞赛项目出现的异形螺纹的情况,联系作者自身辅导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利用典型实例分析对加工异形螺纹的编程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对加工表面质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的措施,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改进措施  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  1.1耐磨的表面质量的影响  易损件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磨损阶段和正常磨损阶段和严重磨损阶段。工件表面磨损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说,表面粗糙度值越小,损耗是越小的。表面粗糙度
近年来,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于学生的客观差异和个性化学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像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教学论》,实践层面上的“分层分组教学法”等都促进了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但这些研究大多对教育的理解仍是“给予”,研究的视角仍是“如何教”。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习主体——学生,去关注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个性
伴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有必要对中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训课程作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适合中职的机械制造
本文通过分析一起铸造起重机事故的原因,让大家了解了正反向接触器故障保护功能的工作原理和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改进方法。进而让大家掌握了如何去检验正反向接触器故障保护功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教师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被学生认为“课外训练,必须完成的重大负担。”学生的埋怨,教师的无奈,多么期待着新的作业形式。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做作业的
摘要:笔者认为作为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的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并就此进行探索。  关键词:唤醒;学生;探究;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科学启蒙教育的灵魂理念是深有体会,感受颇多的。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的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呢?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唤醒学生
摘要: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是我们科学课采用的最普遍的探究方式。教师必须有效地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关键词:课堂调控;科学探究;实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