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一次长谈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主题:向知识致敬;享受阅读;读书是消除孤独的途径……
  经常听到有朋友诉苦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现实了,除了谈钱、谈房子、谈豪车,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所谓朋友,大多是“哈哈之交”,见了面打个哈哈而已,不会掏心掏肺说话,谈不上有多深的交情,因此,备感孤独。
  “你感到孤独吗?”诉完苦,朋友问。“没有。”我不假思索。听起来似乎有些矫情,人人都会感到孤独,凭什么你没有孤独感?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我真的一点也不孤独。一个人的时候,我也许会觉得孤单,但并不孤独,孤单和孤独是两码事。原因很简单,我喜欢看书,来不及孤独。我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书架上装不完,就搁在地上,一摞一摞的,仿佛田里长的庄稼,闲来无事,拾掇拾掇,满心欢喜。
  以前在学校里读书,图的是金榜题名,为稻粱谋,举凡名人名言、天文地理、历史事件、英语单词、数学公式、化学反应,等等,全部都要死记硬背,一直背到反胃呕吐,两眼发直,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应试教育留给我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时常在半夜恍惚回到高考考场,刷刷作答,待到交卷铃声响起,我的作文还没写完,不禁直冒冷汗……蓦然惊醒,才发现原来做了一场噩梦。谢天谢地,这种过于功利甚至可以说是势利的读书生活,如今再也不会和我有任何关系。
  我现在读书,不求加薪晋职,不为扬名立万,纯粹是出于兴之所至: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不会有人拿着鞭子训斥你这本不许碰,那本不许摸;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有从头到尾看完一本的,也有读了一半暂且放下,再去翻另一本的;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半夜睡不着,一骨碌爬起来,开了台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已鸡鸣拂晓;想在哪里读就在哪里读,家里、办公室、会堂、图书馆、车上、路边、树下,甚至卫生间,都是读书的好地方。只要手上有书,随时随地可以浏览摩挲。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阅读生活,使我远离浮躁和喧嚣,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灵的安宁。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段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而且在文章中多次引用。张潮把朋友比喻为书,我觉得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每本书都是一位朋友,每本书都是朋友的一次长谈。为了一次长谈,有人穿越数千年的沧桑来到你面前;为了一次长谈,有人跨过几万里的山河与你相约;为了一次长谈,有人耗费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甚至直到生命的终点,也没有把该说的、想说的话说完……我不忍辜负这些朋友的诚意和苦心,于是,我拿起了书本。这是对他们的最基本的尊重。我用阅读的方式,向知识致敬,向朋友致敬。
  古今中外的朋友们,齐刷刷地立在书架上,挤满了整个房间,等着和你聊天——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怎么会觉得孤独?至少我不会。即使一天24小时都在会客,我这辈子也不够时间和所有的朋友一一长谈,哪里还有空闲去孤独?
  编辑提点:李跃
  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篇短文可以说是从侧面对歌德这句名言作出的诠释。对这场“谈话”的内容作者没有交代太多,而是颇为详尽地交代与“高尚者”谈话的原因、目的、方式、态度以及效果。文末作者总结了更重要的一点:读书也体现出你对千百年来以传承文化为使命的文化先行者们深深的敬意——因为没有他们,我们身处的世界必然还是一片荒漠。
其他文献
All the breath and bloom of the year in the bag of one bee:  All the wonder and wealth of the mine in the heart of one gem:  In the core of one pearl all the shade and the shine of the sea:  Breath an
“深刻”,作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标准,其实也是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的重要标准。深刻,有时指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中的“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也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作家之所以文思泉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感。为了让学生贴近自然,感知自然,写好自然,特意以一场小雪为背景作文《雪》。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主要问题是:写景单薄,内容贫乏,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我设计了重读经典、修改习作、下水作文三个环节来解决写景不细腻、不丰富的问题。  重读经典  我在进
名作简介: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这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
Graduate employment levels are improving, but you must look beyond your academic work alone.   As Ucas forms are filled in, personal statements written, and the 17-year-olds of Great Britain sit down
他善于解构与建构,以一种现象、一个物件、一个名字为寄托,把世界打碎了重新组接。他的文字,奇诡而深邃,像来自太空的外星人;他的人物,像被无情抛至都市的边缘,不沾染俗尘,却也无法落地安家;他的世界,既冰冷虚妄又温热真实,让人疼痛,既喧嚣异常又静默如坟,让人窒息。有时,颇有村上春树的味道。他,宅、慢热、腼腆,十分真诚。希望你、我,有幸,能在他的字里行间,发现他,发现他的一角“冰川”。  ——同桌袁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因在其正文部分收录上百英文缩写(如,词典收录了“NBA”“WTO”等缩写词)而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外语字母出现在汉语词典是对母语文明的某种背叛,甚至涉及文化安全;也有人认为,选录外语缩写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面对与承认,这样的规模和形式根本不足以撼动汉语的根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还有人认为,汉语是开放且包容的,但汉语吸收外来语应该是“通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高考作文30秒定终身,不管抱怨也罢抨击也罢,这种现象说明了阅卷教师几乎会在十秒之内通过你的卷面、标题、开头等因素心中基本确定一个给你的分数,然后才具体根据文章的亮点或弱点来在这个基本分数上或加或减,而加减的最终结果就是该作文得到的分数。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格外地重视文章的开头,因为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
“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推进农民工政治参与,  实现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利  2016年1月1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六届四次执委会,选举巨晓林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是我国第一位普通农民工当选全总副主席。  巨晓林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接触网六段班组高级技师。从很多报道中看出,他不但参加了国家十几条重点电气化铁路的施工,刻苦钻研技术、敬业爱岗,还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前些天看到作家乔叶的文章《致纸质书的悼词》,颇多感触。文章里说,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发行纸质书,她也一定会将自己的文字打印出来,放在枕边,感受纸质书的味道……  虽然我没有那么悲观,但是纸质书的黄金时代确实已经渐行渐远。  遥想古时宝玉和黛玉凭窗共读《西厢记》的旖旎时光,李易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待满怀,那些平淡的日子,无不因了文字的伴随而变得美好而温暖。  记忆中最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