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只关注小说的情节,而对人物形象、小说的内涵理解不够,由此造成了分析问题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回答。在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是重点,而故事情节和环境则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而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掌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关键。
  一、自主阅读,理清情节,反馈巩固
  情节是理解小说内涵的基础,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只是在概括能力方面稍有欠缺。为此,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可通过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情节,在课堂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进行概括,然后再过渡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探究中。
  首先,紧扣小说情节提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小说,把握小说情节。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初读中很难分清“我与地坛的故事”和“我与母亲的故事”这两个基本情节。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我”的变化这一线索来进行阅读,从而把握情节。同时,在自主阅读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生”的问题,这和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故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故事”中则涉及“怎么活”的问题。如此,两部分之间才能有机地衔接起来,也才有助于学生通过情节来理解“我”的思想变化。
  其次,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概括。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虽然对情节有了直观感知,但要用语言来进行概括,还是会出现繁杂的现象。为此,在对情节进行概括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以“谁和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或紧扣主人公和主要事件来进行。反馈的目的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鼓励和指导,明确故事情节。如《祝福》中的序幕是“写祝福景象”,其中又包括“回到鲁镇”和“午饭后”两个小的情节。
  二、紧扣文本,分析人物,抓住特点
  在高中小说阅读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很容易走向“主观化”和“抽象化”的极端,即学生在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时喜欢凭感觉行事,而没有结合文本语言进行。小说中人物形象是中心,而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则是将其放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行为、心理等进行表现的,故而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时,文本语言就是关键。
  首先,从文本语言出发初步分析。以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形象为例,鲁四老爷是一个没落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迂腐保守、虚伪落后是其典型特点,那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祥林嫂被抢走时,描述鲁四老爷反应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又如《边城》中翠翠依恋爷爷的句子如“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祖父不理会”“很觉得悲伤”“我要你”;描写其孝敬爷爷的句子如“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在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时就需要结合这些句子进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勾画出相应句子,然后在组内讨论后总结。
  其次,要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典型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容易将人物的多个特点进行笼统的概括,而不能抓住典型特点进行分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如在《一个人的遭遇》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索科洛夫上了前线、被俘受尽折磨、逃出集中营、妻女被炸死、儿子牺牲来分析他的“遭遇”,然后体会其感情变化,由此而引入对战争的讨论,最后以问题“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来引导学由索科洛夫的形象过渡到一个民族在战争中所遭遇的痛苦探究中,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
  三、结合环境,分析作用,把握内涵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环境,在小说中,环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丰富人物形象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小说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情节,解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般而言,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多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渲染故事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等。在小说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
  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环境和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来进行具体分析。如《边城》中三个茶峒习俗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而这也很好地烘托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如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描写去世之夜的“风雨”就是为了烘托爷爷这一形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环境描写的相关句子,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再进行点拨。
  如《祝福》中:“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一环境描写,教师可用问题“《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出“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这一结论。
  其次,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总结其作用。如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那么在文中哪些地方有类似的环境描写,所要突出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阅读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引导。当然,环境描写和小说的主题是紧密相扣的,在阅读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环境描写和主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如《边城》中描写湘西风物,体现其自然之美的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体现其风俗美和人情美的如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这些无不体现了湘西人的祥和、和睦、和谐,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上演了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自然真朴与生动传神的环境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故事才更加感人。
  总之,在高中小说阅读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入到作品中进行认真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抓住人物形象,分析其特点,在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讲来进行主题解析,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生成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涵,提高小说阅读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语文,尤其是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可谓不亲密。众所周知,从《诗经》《离骚》开始,历经唐诗宋词再到元曲,它们几乎都是可以和乐演唱的。而大家之所以反对将流行音乐选入中
色彩鲜艳的花卉芳香扑鼻,火红的樱桃番茄让您垂涎欲滴,硕果累累的香蕉树令您感到不可思议,南国的柑橘、柠檬、莲雾在这里开花结果……虽然室外已是数九寒天,大地已银装素裹,
语文教学增加有效课堂活动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活动的设置,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步骤,效
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先民咏叹《诗经》到日臻完美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象一颗颗闪烁着异彩的恒星,永久地镶嵌在广袤的文学天空中。几千年来,它以其丰富的意蕴、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滋润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正因如此,新课改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词,以期借此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润泽学生之心灵,陶冶学生之美好性情,提高学生之审美品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以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节选了《雷雨》第二幕。这场戏展现了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与矛盾冲突,表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围绕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朴园自私、奸诈、虚伪;鲁侍萍正直、善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倔强和做人的尊严。而且师生往往都能结合文本,深入分析周朴园因为内心世界的空虚、愧疚而显露出的人
所谓意境,就是主观情感通过艺术的手段与客观存在的物象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境界。这是文学创作者的能力之一,能将事物为我所用,并且饱含主体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充分把握意境,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对意象感情基调的把握,由自身的想象连贯意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进而获悉作者创造的情感形象。  一、由“人”知“境”  文章有时候是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这个“人”其实就是作者。作者的生活阅历、态度,个人的
自江苏省高考实行加试以来,人们渐渐意识到200分是一盘棋,加试对文科生拿高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也越来越重视加试,而就加试而言,可以说“得名著者得加试”。
高校中的民主党派组织齐全, 汇集着大量优秀的党外人士,多年来取得了重大成绩,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问题原因,并对高校党外人士发挥依法治区民主监督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因文章写法及其他一些特殊原因,用了“后人”这种指代形式,同时不厌其烦地多次应用,使学生容易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惶惑之感。因此,在全面接触这篇文章之前,需要对这个问题加以明确,从而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对命意安排的集中探讨  在作者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当朝皇帝纵情淫逸不理朝政。面对民怨鼎沸及邦危国衰的处境,作者的心情无比忧愤,这正
【正】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工程教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对加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