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科技强国背景下,我国对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本文聚焦小学科学教学,分析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构建高品质小学科学课堂、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资源投入少,影响探究体验
  小学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实验室、教室是科学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但是除此之外,社会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馆、博物馆、公园、田野等,这些场所可以作为科学学习场所。而且,科学探究资源还包括实验器材、视频资源等。然而,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探究资源投入非常少。教师访谈中,有的教师表示:“科学课一般都在教室进行,很少带学生去实验室,从未组织学生去过科技馆、天文馆等。”还有的教师表示:“实验课一般以教师演示为主,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所以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很少。”学生访谈中,有的学生表示:“每次去实验室都很开心,很珍惜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但是去实验室的机会太少了。”還有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较少,课后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由此可见,探究资源投入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其科学素养培养。
  (二)缺乏探究互动,学生参与度较低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对学生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利于其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发展。但是,传统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主要依赖于教师提问,学生表现得十分被动。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知识经验不足,而且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容易出现问题没有探究意义或者与教学无关的情况,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由教师提出问题能够明确探究方向且具有思考深度,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探究互动由教师主动,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中不能得到解答,富有新意的想法也未能和更多人分享交流。此外,科学课堂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情况,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进而影响探究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将课堂由“教本”转变为“生本”,不仅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身想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三)探究方式单一,不利于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见,教师与学生均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科学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方式。结合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主要有观察实物、图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动手实验,其中观察实物、图片等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其次是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最后为学生动手实验。可见,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此外,探究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为数不多的动手实验中,教师会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而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严重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由此可见,教师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平台,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落实科学素养在科学课堂中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注重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探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基础设施资源的完善,如增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时,还可以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丰富微课、视频、图片等多样化教学资源,为探究式教学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三是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所在地的天文馆、科技馆、公园等进行合作,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科学实验,促进经验积累。例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宇宙探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通过高清的视频了解宇宙,从而树立整体观,以系统的思维来学习本单元各个部分的知识,促进知识体系建构。课堂中,很多学生对天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打捞遗失的繁星》《猜猜它是谁》等科学绘本,引导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探究神秘的宇宙。由实践可知,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开发与利用,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探究资源短缺的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探究,从而促进科学素养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贴合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建桥梁》一课中的探究“斜拉桥的承重能力”为例,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设计怎样的桥梁”更合适。在猜想假设、演示实验环节,我们明确了“平板桥”“拱形桥”“斜拉桥”的优缺点。现代桥梁以斜拉桥为主,“斜拉桥的承重又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式教学。这一过程中,小组需要根据桥体主要结构进行猜想,并通过“改变材料”“承重测试”“图文记录”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同时,教师注重提问互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综合化多元比较、得出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都亲身参与,在探究后的思考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增强探究体验,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淡化教的过程,强化学的过程,促进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
  (三)开展趣味化科学活动
  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科学活动。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趣味化科学活动是探究式教学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种子发芽了》这一课后,教师组织科学种植活动,要求学生选择黄瓜、西红柿等植物种子进行种植,并运用手机拍摄照片以及绘画等方式记录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耐心,促进科学品质发展。再如学习“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一单元后,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流浪星球》,组织了科幻画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脑洞大开,尽情展开科技想象的翅膀,从现在到未来,从地球到宇宙,从生活到生产……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思维获得发展,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科技小制作作品比赛,为学生搭建一个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平台,让学生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科技模型。趣味化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实践,需要学生亲历提出创意、设计方案、动手操作等整个探究过程。探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重视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在动手操作中增强科学探究兴趣,在兴趣驱动下不断进行主动探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科学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后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提升科学教学效果,落实科学素养培养。
其他文献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启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新生代,几乎都是伴随新一代数字化工具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教打字和WPS软件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课本几经更新,在五年级和六年级添加了少儿编程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从logo到scratch,变得更加有趣和智能化。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有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善于
游戏是一种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游戏教学方案,一直是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出发,探索游戏在这一阶段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并为后续游戏在课堂上的普及提供素材。  自素质教育普及以来,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游戏作为一种能有效彰显科学学科魅力的教学方式,该如何将其与科学学科融合在一起呢?  一、游戏融入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效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导向、激励与促进作用,能很好地改善小学科学教学低效问题。本文就如何合理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促进科学教学展开探讨。  在如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仍然较为滞后。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让小学科学教学获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良好功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一、科学课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规律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念,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稳步发展科学素养。然而,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施教中,存在许多教师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现象,以至于学生无法真正地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科学知识,也无法将科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所以,为了让科学课程变得更有价值,使得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
从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暴发,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重建,延迟开学、居家学习、常态化疫情防控……线上教学站在疫情的风口乘风发展,成为应对疫情特别是隔离状况下进行教学的主流方式。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两端隔空相对,将教室搬到了家里、搬到了虚拟的线上。这种跨越时空的教学,让习惯于实体课堂教学的教师、家长有两点担忧。  一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被削弱。传
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然而大部分教师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却常常忽视实践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导致科学课程过于理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教师应重视科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与规划,并首先对实践环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意义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实践环节融入科学课堂的方向,促成课堂中科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为学生创造优越的课堂学习条件与环境,助
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挖掘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师亟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研究对象,探讨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欲望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必要。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的引入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深度学习,即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勇于质疑,在学习中收获智慧与乐趣。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启蒙时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需要教师给予耐心且正确的引导,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综合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
期刊
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不断更迭的背景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广受人们关注。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摸索,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对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构建,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目前,我国科学素养教育备受人们关注,科学
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很多教师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他们对于有效教学的追求更甚以往。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人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研究和认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也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几点结论,现简要归纳如下,以期共享。  一、精心设置问题,提升课堂提问质量  数学学习就应该多提问、多探究。就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