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方言作为客家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少客家词汇能够充分体现客家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清远英德作为纯客家县市,客家方言的代际传承正面临困境。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并分析英德地区青少年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探索客家方言传承困境的原因,针对现有的状况多角度提出保护与传承英德地区客家方言的思路与方法,让客家方言在新时代下焕发活力,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客家方言;式微原因;保护传承
一、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客家方言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七大方言之一,当时北方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南迁,他们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的傒语[傒语:南北朝时期九江、豫章一带居民所讲的语言,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形成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省境内则分布在粤东、粤中、粤西和粤北地区。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位于粤北地区的英德,人口有8成以上是客家人,饶秉才在《客家方言》中指出英德是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的背后折射出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征。
客家方言形成的背后反映了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客家民系在历史上有五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第一次南迁运动发生在东汉末年至魏晋,这一批人走出中原故土,他们所讲的语言是中原汉语,所以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不少中古口语词。搇:《集韵》丘禁切:“搇,按也。”因此搇是“按”的意思。舓:《广韵》神纸切:“舓,以舌舔物”。因此舓是“舔”的意思。
客家方言的词汇中反映出浓郁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人迁出中原地区后,居住在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为主。在客家方言词汇中与山区生活和稻子种植相关的词语异常丰富。英德地处粤北山区,不少词汇能体现出英德的地理特征,如山坑(地势较低的山)、山窿(山洞)、背夫(小山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说法。“山薯”是指淮山、“山佬古”是形容一个从穷乡僻壤的大山里出来的人,没有见过世面。“禾”在客家话中是“水稻”的意思,作为客家人主要的粮食种类,有关禾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如割禾、禾头、旱禾。
有些词汇也颇有特色。“嫲”在粤方言区中是对老年女性的称呼,但在客家方言区中“嫲”作为词汇的后缀,表示雌性动物,如鸡嫲(母鸡)、鸭嫲(母鸭)。“公”可以表示对祖父的称呼“阿公”,也可以表示禽类雄性动物,如鸡公(公鸡)、鹅公(公鹅)。
客家方言中有不少的熟语同样反映出“山居稻作”文化。如:“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广东气候条件較为优越,水稻种植分早晚两季。晚季种植的水稻要避开寒冷的寒露风,否则积温不够会大大减少产量。“禾怕寒露风”告诫人们在农业种植时莫错过农时,因而劝诫人们莫错过年轻的奋斗时光,该奋斗时应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地拼搏,体现出客家人为人处事中懂得抓住机遇以及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一山更有一山高”本领强的人中,还有更强的高手,告诫他人做人做事应秉承谦虚的态度。
客家熟语中不乏出现鸡、狗、猪等家禽,这反映出客家人日常生活与家禽、野生动物形影不离。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狐狸满山走”表明妻子从夫的一种传统观念,也表明客家女人勤勉体贴。
客家熟语能体现出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特征。“猪撑大,狗撑坏,人撑猴精怪”说明客家人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可暴饮暴食,反映出客家人“食适可”的思想观点。旧时客家人的家中都会有菜地供种植瓜菜所用,所以在客家人的熟语中会出现瓜菜这些特色性的词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可以看出客家人注重养生,注重时节性配食。
在客家熟语中还能体现出客家人崇文尚学、注重伦理道德教化的思想观念。如“不识诗书,有眼无珠”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是眼睛里没有眼珠子,说明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还细偷针,大时偷金”,孩子小时候教育不好就会偷针,等到长大后就会偷金,因此需要从小教育小孩严于律己、修身立志。
二、 英德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客家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语系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客家山歌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方言作为客家人的第一语言,是客家人情感沟通与升温的重要纽带,具有较高的凝聚力。英德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英德客家方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保护英德地区客家方言有利于保护本土文化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人在实践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通过客家话得以记录、保存。客家文化正因为借助客家方言得以凝聚,世代相承。客家方言的词汇、熟语反映客家人独有的“山居稻作”文化同时体现了客家人的教育观、价值观,了解并学习有助于客家人把握客家方言特有的文化魅力,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
(二)助力英德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客家方言包括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童谣、客家歇后语等内容,认真整理、仔细研究、深度挖掘些内容,并借助英德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展示,能够加强当地人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助力英德本土文化事业发展。挖掘客家方言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融入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为后人留住乡愁
在普通话、英语等多语言的冲击下,对方言的保护彰显独具人文情怀。古有“乡音无改鬓毛衰”表现古人对乡音的眷恋。而今,在城市化、语言趋同的现状下,人们对乡音的眷念和学习热情正在减退,这难以能使年轻一辈在外忽闻乡音来时,勾起满腔乡愁。因此保护与传承客家方言,可以为后人守住乡音、留住乡愁。
三、 英德客家方言发展式微原因
为了了解英德地区青少年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我们专门前往英德寻找以客家话为母语的青少年做相关调查问卷,本次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整理并分析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目前以客家话为母语的青少年对客家方言越来越陌生,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因此,英德客家方言正在面临着语言传承问题,出现这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客家方言;式微原因;保护传承
一、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客家方言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七大方言之一,当时北方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南迁,他们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的傒语[傒语:南北朝时期九江、豫章一带居民所讲的语言,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形成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省境内则分布在粤东、粤中、粤西和粤北地区。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位于粤北地区的英德,人口有8成以上是客家人,饶秉才在《客家方言》中指出英德是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的背后折射出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征。
客家方言形成的背后反映了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客家民系在历史上有五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第一次南迁运动发生在东汉末年至魏晋,这一批人走出中原故土,他们所讲的语言是中原汉语,所以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不少中古口语词。搇:《集韵》丘禁切:“搇,按也。”因此搇是“按”的意思。舓:《广韵》神纸切:“舓,以舌舔物”。因此舓是“舔”的意思。
客家方言的词汇中反映出浓郁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人迁出中原地区后,居住在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为主。在客家方言词汇中与山区生活和稻子种植相关的词语异常丰富。英德地处粤北山区,不少词汇能体现出英德的地理特征,如山坑(地势较低的山)、山窿(山洞)、背夫(小山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说法。“山薯”是指淮山、“山佬古”是形容一个从穷乡僻壤的大山里出来的人,没有见过世面。“禾”在客家话中是“水稻”的意思,作为客家人主要的粮食种类,有关禾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如割禾、禾头、旱禾。
有些词汇也颇有特色。“嫲”在粤方言区中是对老年女性的称呼,但在客家方言区中“嫲”作为词汇的后缀,表示雌性动物,如鸡嫲(母鸡)、鸭嫲(母鸭)。“公”可以表示对祖父的称呼“阿公”,也可以表示禽类雄性动物,如鸡公(公鸡)、鹅公(公鹅)。
客家方言中有不少的熟语同样反映出“山居稻作”文化。如:“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广东气候条件較为优越,水稻种植分早晚两季。晚季种植的水稻要避开寒冷的寒露风,否则积温不够会大大减少产量。“禾怕寒露风”告诫人们在农业种植时莫错过农时,因而劝诫人们莫错过年轻的奋斗时光,该奋斗时应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地拼搏,体现出客家人为人处事中懂得抓住机遇以及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一山更有一山高”本领强的人中,还有更强的高手,告诫他人做人做事应秉承谦虚的态度。
客家熟语中不乏出现鸡、狗、猪等家禽,这反映出客家人日常生活与家禽、野生动物形影不离。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狐狸满山走”表明妻子从夫的一种传统观念,也表明客家女人勤勉体贴。
客家熟语能体现出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特征。“猪撑大,狗撑坏,人撑猴精怪”说明客家人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可暴饮暴食,反映出客家人“食适可”的思想观点。旧时客家人的家中都会有菜地供种植瓜菜所用,所以在客家人的熟语中会出现瓜菜这些特色性的词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可以看出客家人注重养生,注重时节性配食。
在客家熟语中还能体现出客家人崇文尚学、注重伦理道德教化的思想观念。如“不识诗书,有眼无珠”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是眼睛里没有眼珠子,说明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还细偷针,大时偷金”,孩子小时候教育不好就会偷针,等到长大后就会偷金,因此需要从小教育小孩严于律己、修身立志。
二、 英德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客家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语系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客家山歌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方言作为客家人的第一语言,是客家人情感沟通与升温的重要纽带,具有较高的凝聚力。英德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英德客家方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保护英德地区客家方言有利于保护本土文化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客家人在实践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是通过客家话得以记录、保存。客家文化正因为借助客家方言得以凝聚,世代相承。客家方言的词汇、熟语反映客家人独有的“山居稻作”文化同时体现了客家人的教育观、价值观,了解并学习有助于客家人把握客家方言特有的文化魅力,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文化。
(二)助力英德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客家方言包括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童谣、客家歇后语等内容,认真整理、仔细研究、深度挖掘些内容,并借助英德地区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展示,能够加强当地人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助力英德本土文化事业发展。挖掘客家方言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融入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为后人留住乡愁
在普通话、英语等多语言的冲击下,对方言的保护彰显独具人文情怀。古有“乡音无改鬓毛衰”表现古人对乡音的眷恋。而今,在城市化、语言趋同的现状下,人们对乡音的眷念和学习热情正在减退,这难以能使年轻一辈在外忽闻乡音来时,勾起满腔乡愁。因此保护与传承客家方言,可以为后人守住乡音、留住乡愁。
三、 英德客家方言发展式微原因
为了了解英德地区青少年客家方言的使用现状,我们专门前往英德寻找以客家话为母语的青少年做相关调查问卷,本次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整理并分析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目前以客家话为母语的青少年对客家方言越来越陌生,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因此,英德客家方言正在面临着语言传承问题,出现这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