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李家村 “穴居”生活显特色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临县南部的黄河岸边,距离碛口古镇仅5千米。这座有着550年历史的窑洞村矗立在黄土高坡上,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特殊的土窑洞式古建筑,造就了当地村民别具特色的“穴居”式生活,令人大开眼界。
  “汉墓”村落雕刻晋商岁月
  李家山村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受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村修有大小石质排水沟,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村内道路也不强调整齐划一,该绕就绕,该转就转,整体构思既宽松又严密,达到了“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的意境。这里风格鲜明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砖雕木刻做工精细,外表装修十分讲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桥、庙、房、厅、堂、厦、窑、照壁应有尽有。
  宁静俊秀的李家山得以声名鹊起,仰仗于画家吴冠中。吴冠中于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后来,吴冠中将干沟万壑黄土中的李家山绘入了经典之作《群虎图》,如今这幅画的拍卖价高达500万元人民币。
  李家山原名叫陈家湾,因为李氏晋商迁入并逐渐兴盛而改为此名。据《李氏宗谱簿》记载,在明朝年间,一位名叫李瑞的人携家眷从临县上西坡村迁至此地,而后山东、河南的逃荒人士也相继来此定居,李氏家族到清中叶成为大户。如今,这里以张、齐、何、李姓人家居多。
  李家山还留传这样一段故事:由于山村坡陡、耕地少,农业难获发展。不过,当时的碛口古镇是黄金码头,商阜异常繁荣,李氏先辈就利用这一条件,专门养骆驼跑旱路运输,最终发了大财。据历史资料佐证,当时的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 “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开的“三和厚”店,在山西名噪一时。
  遵照晋商行规,外出经商时家眷只能留在原籍。为了安置家属,财主们请来风水先生,准备在李家山村的坡地上大兴土木。李家山村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村落远望如展翅的凤凰,左右两侧为凤翼,风水上称为“凤凰展翅”,再加上四面环山的地势,风水先生看后啧啧称赞。于是,东财主的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的的家则在凤右翼上修建,而凤的左翼,仍保留着旧村。
  现今,东西两家财主的建筑成为了整个村庄的精华部分。东财主院的两层窑院建造于1866年,其大门是李家山村建造水平最高、装饰最豪华的。西财主的窑院比东财主的规模更大,其中的新窑院又称为子寿楼,据说是西财主出资帮助侄子修建的,院内地窖采用阶梯状下挖,不同于一般窑院垂直状下挖,高超的建筑质量让各路建筑专家称赞不已。
  目前,李家山村400多孔窑洞里居住着760多口人。村里的清代建筑群虽有些破破烂烂,但保存基本完好,整个建筑依黄土山坡而建,毗邻黄河,全部以水磨砖对缝砌筑,木刻、砖雕、石雕以及精美匾额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脏俱全“的穴居生活
  和独特建筑群交相辉映的还有一处绝境:李家山的麒麟滩。相传在清代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一个村民家的母牛产下一头怪胎,适逢其妻难产,以为是怪胎作祟,遂将怪胎打死。不久其子夭亡,黄河暴涨,冲出一片滩地。村中老人断言,母牛产下的是麒麟,村民害怕打死祥瑞被官府怪罪,遂举家逃往陕西。为纪念此事,当地人便将这块滩地命名为麒麟滩。现今,人们依旧能看到那滩上遍布奇形怪异的黄河石,异常壮观。
  远眺李家山村,村落依山势而建,民居以窑洞为主,多数为四合院,沿着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一层窑洞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尽管数量众多,但却并不拥挤。看似随意的布局,却完美地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展示出一种智慧之美,这里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后的穴居生活地”。
  窑院的大门多位于左前方,院内挖有地窖,用于贮藏土豆、萝卜、红薯等作物。窑院内有的还有碾和磨,当地民谚称“左青龙、右白虎,碾就是龙,磨就是虎”——所以碾和磨分别在院的左侧和右侧。
  窑院的正房多用于住人,厢房可住人也可存放粮食,倒座房(中国传统建筑中与正房相对的,坐南朝北的房子,因此又称南房)一般用作牲口棚和柴草房。因为厦檐出挑距离较短,檐下无法容纳灶台,灶台便安置在正房末端与厢房之间的空地上,再支个顶,就成为了夏天使用的厨房。
  村里经常是几孔窑洞围成一个院落,可晾晒农作物、堆放劳动工具和石碾子等,也是邻居串门的最佳场所。不管隔得有多远,这边坡上院子拣枣子的村民,只要愿意,照样能和对面坡家门前端着碗吃饭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由于当地人说话语速快、调门高,乍一听,还以为他们在对山歌。
  特别为人称道的是,据说有深受“下水道灾难”的城里人来到村里后,对这个小山村拥有的完善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深感敬佩:村落的中心区域路面全由青石板铺就,石板按照“两平一竖”的原则依次排列,条石砌棱,块石铺面,连接着户户庭院;山坡上,砖石护坡更是修得整齐,沿着护坡蜿蜒而上的小路从沟底一直升到山上,因黄土高原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塌,所以村中为防止水土流失而修的排水沟随处可见,有些排水沟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几乎与地面垂直。如今,虽然这些排水系统看上去破败不堪,但依旧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村里从未出现所谓的“排水人祸”,让人由衷佩服李氏先辈们的聪明与智慧。
  沟壑中的原始民俗画卷
  整个李家山除了风景如画外,还保留着众多原始习俗。
  村里唯一的宗教祭祀场所位于“凤嘴”上,也就是山村最南端的天官庙。天官与地官、水官并称为道教“三官大帝”,每年的正月十五,李家山村民都要庆贺天官诞辰,以祈求天官赐福。天官庙是座规模不大的四合院,主殿座落在近两米高的石台上,中间供奉天官,西侧一间供奉观音。观音像前的供桌上放着签筒,相传若在此求得一支上上签,整年都会好运连连。
  用黑炭压红纸,也是当地村民较独特的习俗之一。每年新春时节,当喜庆的氛围洋溢在全村,每家每户不仅会在每副门窗上贴对联,甚至不足一米的鸡舍也是如此。窗台的下面会贴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黑汉在此”,按照当地风俗,这张字条也可用一块黑炭压张红纸代替,更有甚者索性直接放块黑炭,以达到辟邪去害的作用。另外,村民很少在门上张贴福字,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张二指宽的红纸条,上面写着“新春年夜吉年夜利”。
  关于婚礼的风俗习惯是当地人最为考究的。从迎娶新娘的那一刻起,规矩就已经开始。首先,新郎必须骑着骡马迎娶心爱的新娘,这是因为当年李氏先辈靠骡马贩运货物发迹,作为纪念,这种习惯保留至今;其次,婚礼上的新郎要披着两条崭新的被面,红色代表男方,绿色代表女方,谁压在最上面就代表谁是未来家庭的主导者,所以像这样抢着把自己被面压在最上面的争执在婚礼上很常见;最终,胸前代表男方的红色被面通常压在上面,后背代表女方的绿色被面都会压在下面,表示未来新家庭中男女平等。而在结婚仪式上,亲朋好友会随意给些礼钱,多少视与新郎家人关系亲疏而定,礼钱和赠品则会被主持人大声念出来;另外,新娘的弟弟要捧上火烧给新郎吃,新郎则要送些喜钱给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竟然还存在着最原始的“以物易物”风俗。周边的村子中,通常都有一些专门从事以物易物交易的人,他们延续着早期的生活习惯,把自家多余的粮食换成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这种生活方式多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物产不丰富等因素造成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8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所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其他文献
牡丹是中华名花,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花卉之一。从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象征着吉祥富贵,因而成为民间广泛喜爱的花卉。20世纪90年代中国打算评选国花,其中一个呼声比较高的方案就是以梅花、牡丹为双国花,梅花素来被喻作坚韧不拔的代表,更多象征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牡丹则雍容华贵,代表繁荣富强的物质文明。不仅如此,只有在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才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又是盛世的象征。
期刊
耳濡目染 停不下的“手工”  艺术造诣受先天禀赋左右,更离不开后天的熏陶与耳濡目染。段朋喆出生于新绛县一个剪纸技艺极为普及的村落——刘峪村,“小时候看奶奶用一种蜡光纸剪出许多云朵和花,做出许多五颜六色又小巧玲珑的云头鞋和各式各样的衣服祭神,感觉既神秘又好奇,于是我就学着帮奶奶剪纸。”段朋喆说。那时候她只觉得好玩,没想到今天会剪出一本书。14岁时,段朋喆正式拜父亲为师,学习剪纸艺术。一次次的创作与失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城市的人们生活也大不相同。何谓“理想生活”,崇尚极简精致的生活美学,遵循自然规律的慢生活,还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下马不停蹄地奔跑?城市中哪些去处又为“理想生活”应运而生?本期“人文风尚”,我们将视角投向帝都北京,跟随京城里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诗人、美食家等独具生活慧眼的角色一起,领略他们最为心仪的城中去处,感受每一个角落专属的文化风尚。外院  朱哲琴|音乐家、“看见造物”艺术
期刊
战乱中失传的绝技  平定窑自先秦已陶,宋金时期,所产的白瓷,白、薄、润、透,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制瓷、烧砂等传统产业,源远流长,久负盛名。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平定汇集了河北邯郸,山西昔阳、寿阳及平定当地的诸多工匠,烧造陶瓷,其间烧造工艺极为独特,以“木棍为炉条”,平铺炉码,上铺无烟炭块,进而烧造,是为一绝。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说:“最古老的陶瓷文化,在中国以至全世界
期刊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是指山西平定刻花瓷艺人采用当地优质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经筛选、淘洗、陈腐、制泥、拉坯成型、施釉、刻花等多道工序烧制而成。  原料与模具  1.原料:进料-陈腐-选料-粉碎-除铁-配料-研磨-出磨-除铁-陈腐-抽浆-滤泥-陈腐-蒸空练泥。  2.模具:石膏进库-搅拌-浇注-做模种-制模-干燥-试验-制母模-干燥上漆-工作模-干燥。  成型  1.手工拉坯成型:揉泥-拉坯-晾干-
期刊
生于1968年的张文亮,17岁初中毕业后到冠庄陶瓷厂随父学艺,成为专职“玩泥人”,他跟着父亲学会了陶瓷工艺的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跟厂里聘请的东北师傅学会了雕塑,跟省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班的老师学会了设计,后来还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系周淑兰教授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陶艺的装饰技巧。每天,同事们下班后都去玩耍了,只有张文亮独自在厂石头轮子上练拉坯。轮子转啊转,泥巴飞啊飞,飞溅的
期刊
中国陶瓷珍品——平定刻花瓷古风朴面、精美绝伦,梅瓶的丰韵含蓄、天球瓶的有容乃大、玉壶春的冰心可鉴……一件件线条流畅、图案简约、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艺术品,充分展示着北方陶瓷的粗犷与浑厚、图案装饰的简洁与韵律,可谓拙朴厚重、温润饱满。这些风格独特、赏心悦目的陶瓷精品经妙手打磨和浴火砺炼而让人叹为观止。
期刊
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与西南湖合称鸳鸯湖。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索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  水上小城的记忆  “城市位于一条河上,城里河网密布,河岸铺着经过雕琢的石头,河上有许多桥,船只可在全城各处通行。”嘉兴人习惯称城市内流淌的河流为市河,这符合江南人家对河的特殊情怀。如果再往前推三四十年,嘉兴依然是列司库描绘的那样:被如网般密密麻麻的河流包裹着、环绕着、贯通着。
期刊
会飞的好爸爸  巴拿马树蛙是在2005年的时候,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中美洲国家巴拿马中部科克莱省的安栋谷考察时发现的,那里南面就是帕里塔湾。巴拿马树蛙生活在海拔900~1500米的热带云雾森林中,整个种群的分布范围不足100平方千米。  巴拿马树蛙体型不算很大,全身呈棕色,四肢和背部有绿色的斑点,体长有6~10厘米,前后肢的外缘有波纹状的褶边。这种树蛙指趾上长有宽厚的蹼和巨大的吸盘,在树枝上跳跃后可
期刊
从皮卡丘到奇猾·揍敌客,电系能力者一直是动漫作品中最酷炫的角色。而在地球上,也的确存在着一类生活在淡水中的电系神奇宝贝——电鳗。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肯尼斯·卡塔尼亚教授向人们展示了电鳗惊人的捕食策略:电鳗能通过电击控制猎物的肌肉,使猎物从藏身处现出原形,或在自己面前动弹不得。  电力威猛,无所逃脱  为了检验电鳗电系技能的威力,卡塔尼亚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首先,他将一条小鱼毁髓并固定在一个力学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