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12例。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消融相关参数和并发症事件。手术3个月后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任何时间出现持续时间≥30 s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结果

在平均9(5,16)个月的随访中,冷冻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6.6%(97/112)。术中在452根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2[1,3]次,平均最低温度-47[-36,-57]℃。双上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最低温度[左上肺静脉(LSPV)-49℃±5℃;右上肺静脉(RSPV)-50℃±6℃]低于双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LIPV)-43℃±5℃,右下肺静脉(RIPV)-45℃±3℃,P<0.01]。52.9%肺静脉在第1次冷冻消融中实时肺静脉电隔离(PVI),67.0%肺静脉可以监测到实时PVI过程,96.2%肺静脉最终达到PVI。第1次冷冻中实时观察到PVI的过程,LSPV比例高于LIPV(P=0.014)、RSPV(P=0.002 2)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2);冷冻消融中实时PVI的比例LSPV高于RSPV(P=0.012 6)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0 1);但最终达到PVI比例在不同肺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1%,其中5例(4.5%)患者发生膈神经损伤,1例(1.0%)发生膈神经麻痹。

结论

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膈神经损伤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其他文献
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视觉电生理检查作为客观视功能检查手段,可通过检测青光眼早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损伤,对青光眼的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发挥指导作用,在评价青光眼早期损伤方面具有优势,其中图形视网膜电图、明适应负波反应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可提供重要信息。本文结合最新相关文献报道,对视觉电生理检查在检测早期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及开展相关研
目的比较中国汉族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眼前节结构的差异,并探索影响前房角参数的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设计自2008年5月到2010年12月纳入中国汉族人(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招募)和美国高加索人(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眼科门诊招募)2组健康人群,每组纳入120名志愿者,年龄40~80岁,每隔10岁纳入30名,其中男、女各15名。应用自动屈光检查仪、A超、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眼前节参数。两组间连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功能及形态变化,抗VEGF治疗的应答程度可分为理想应答、弱应答、无应答3种情况。导致机体无应答的原因尚未明确,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基线视力、疾病病程、病灶特点及基因的多态性等。目前对于导致抗VEGF无应答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EGF相关基因、补体因子H、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高温必需因子A-1及白介素相关基因等。本文通过综合抗V
目的探讨在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VOT-PVC)导管消融术中,应用顿挫型单极电图(N-uniEGM)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190例特发性频发VOT-PVC患者资料,术前24 h PVC负荷为20.4%±11.2%。应用Carto3系统指导标测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单极电图特征。N-uniEGM定义为单极电图整体上呈QS型,但前支存在
目的近年来三维标测指导下儿童经导管射频消融广泛应用于儿童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本文旨在探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美国雅培公司)指导下射频消融对于儿童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X线曝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儿230例,分为常规组111例(男61例,女50例),年龄(8.6±3.
期刊
目的总结采用逐层染色法穿刺心包行心外膜标测及消融的方法和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11月至2017年7月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诊疗中心行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标测及消融的患者共28例,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龄(60.4±9.7)岁,年龄范围为42~78岁。其中5例为缺血性心肌病(ICM),1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DCM),2例为肥厚型心肌病(HCM),1例为致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收集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并对比分析一级预防患者和二级预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IC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是否可将肺动脉窦标测消融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首选策略。方法本研究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心电图呈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肺动脉造影定位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窦。分别于肺动脉窦和肺动脉瓣下进行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所有患者首先于肺动脉窦进行消融治疗。结果共90例患者进入研究,81例患者(90%)于肺动脉窦部标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