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只有做到“高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创新,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合作、动手、游戏、评价。从新颖独到的角度人手,使原本生硬,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规范教学;高效;创新;操作;自主评价
去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是对学生补课多、负担重、效益低等教育怪现象的整治与规范,是教育回归真实与本质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回归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因此必须寻求高效之路,正确重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那么“高效”从何做起,现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合作探究,注入高效活力
教师选择开放性、挑战性、矛盾性的问题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潜能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挖掘,“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将会从根本上转变数学课堂枯燥无味的固有认识,而认识的改变必将带来学习兴趣的改变。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合作探究环节。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一些数学规律:
(1)用a、b来表示两个数,如:加法交换律:a+b=b+a:
(2)用a、b、c来表示三个数,如:乘法分配律a(b+c)=ab+ac
请同学们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再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小组交流。要求每人至少说两个,组内交流,然后每组精选三例,代表在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后,代表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1:8+(b+c)=(a+b)+c.
学生2:用字母m表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那么它的周长为3m。
学生3:连续奇数可用2n+1来表示…
通过这一设计,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丰富互动探究的资源等,“高效与创新”的课堂也就实现了。
二、游戏活动.绽放高效趣味
在数学课堂上设计适当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看似玩乐的活动中经历知识、技能、方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教学片断。
活动1:坐立游戏,看谁反应快。
任选三位不坐在同一直线上的学生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三顶点,那么第四顶点应是哪位同学,请站起来。
活动2:拼图游戏,看谁心灵手巧。
剪两个全等三角形,按不同方法拼成四边形。
问题1: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问题2: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这两个游戏,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并且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更直观感受到图形的变化,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变更方式方法,灵活施教,就能真真切切地提高教学实效。
三、动手操作,创造高效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如折纸、剪拼、测量、图案设计、模型制作、试验、调查等。从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动手实践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四边形——菱形复习》这节课时,设置问题:用一张宽为2,长为4的矩形纸片折一个菱形,要求:面积尽可能的大。学生们认真而积极地动手折叠,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改进,寻求自己满意的结果。教师观察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说你所折出的图形是菱形?学生分别根据不同的图形说出各个菱形的判定依据,而图形的折叠过程正好涵盖了菱形判定的几种方法。问题2:以上所折的菱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
以上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来理解菱形的判定定理和面积的计算,从而使数学理解得以内化。这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能力。
四、自我评价,激活“高效”自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以“知识点”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应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重点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行记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注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把自己的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
学生:像这样的方程不一定叫分式方程。
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那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点评:教师利用延伸性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自主驾驭的机会。
学生:这个方程也是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它仍然是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故作惊讶):那又何必叫分式方程?
学生(思考片刻):哦,我刚才看的不全面,应该看分母上是否有
未知数,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称它为分式方程。
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我评价,展示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所感、所思、所想来解释,以数学的视角思考并加以处理。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已经得到了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我能否可以有其他的收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策略。
当然,课堂“高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更加潜心研读教材、标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我们的数学才会真正的“高效”起来。
关键词:规范教学;高效;创新;操作;自主评价
去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是对学生补课多、负担重、效益低等教育怪现象的整治与规范,是教育回归真实与本质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回归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因此必须寻求高效之路,正确重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那么“高效”从何做起,现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合作探究,注入高效活力
教师选择开放性、挑战性、矛盾性的问题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潜能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挖掘,“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将会从根本上转变数学课堂枯燥无味的固有认识,而认识的改变必将带来学习兴趣的改变。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合作探究环节。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一些数学规律:
(1)用a、b来表示两个数,如:加法交换律:a+b=b+a:
(2)用a、b、c来表示三个数,如:乘法分配律a(b+c)=ab+ac
请同学们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再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小组交流。要求每人至少说两个,组内交流,然后每组精选三例,代表在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后,代表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1:8+(b+c)=(a+b)+c.
学生2:用字母m表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那么它的周长为3m。
学生3:连续奇数可用2n+1来表示…
通过这一设计,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丰富互动探究的资源等,“高效与创新”的课堂也就实现了。
二、游戏活动.绽放高效趣味
在数学课堂上设计适当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看似玩乐的活动中经历知识、技能、方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教学片断。
活动1:坐立游戏,看谁反应快。
任选三位不坐在同一直线上的学生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三顶点,那么第四顶点应是哪位同学,请站起来。
活动2:拼图游戏,看谁心灵手巧。
剪两个全等三角形,按不同方法拼成四边形。
问题1: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问题2: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这两个游戏,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并且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更直观感受到图形的变化,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变更方式方法,灵活施教,就能真真切切地提高教学实效。
三、动手操作,创造高效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如折纸、剪拼、测量、图案设计、模型制作、试验、调查等。从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动手实践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四边形——菱形复习》这节课时,设置问题:用一张宽为2,长为4的矩形纸片折一个菱形,要求:面积尽可能的大。学生们认真而积极地动手折叠,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改进,寻求自己满意的结果。教师观察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说你所折出的图形是菱形?学生分别根据不同的图形说出各个菱形的判定依据,而图形的折叠过程正好涵盖了菱形判定的几种方法。问题2:以上所折的菱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
以上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下来理解菱形的判定定理和面积的计算,从而使数学理解得以内化。这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能力。
四、自我评价,激活“高效”自主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以“知识点”为教学的出发点,而应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重点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行记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注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把自己的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启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组织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
学生:像这样的方程不一定叫分式方程。
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那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点评:教师利用延伸性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自主驾驭的机会。
学生:这个方程也是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它仍然是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故作惊讶):那又何必叫分式方程?
学生(思考片刻):哦,我刚才看的不全面,应该看分母上是否有
未知数,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称它为分式方程。
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我评价,展示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所感、所思、所想来解释,以数学的视角思考并加以处理。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已经得到了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我能否可以有其他的收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策略。
当然,课堂“高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更加潜心研读教材、标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真诚的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我们的数学才会真正的“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