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入境 由情求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
  (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师:学贵有疑,说明大家很会读书。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教师用红粉笔在“孤”字上画上一个圈)
  生:(迫不及待地)开头说“烟雾迷蒙”,可能船只稀少,远行的船不多吧。
  师:(看到其他学生并不满意)看来没这么简单。建议大家再读读课文,用心思考思考。
  (学生默读课文,几分钟后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
  生1:面对美丽的江边景色,两位友人无心赏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读出他们感情的深厚。套用一句歌词“我的眼里只有你”,当然用“孤”字了。
  师:好一句“我的眼里只有你”。古人云“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多么切合此时的情景!再读一读这句诗,看看你由这个“孤”字还感悟到了什么。
  生2:友人离去,只剩下李白形单影只,没有人与自己把酒畅谈,没有人与自己切磋诗艺,他感到一丝惆怅、寂寞。
   生3:我读出了李白的孤独。他一生颠沛流离他乡,知己难觅,如今孟浩然一走,他怎能不孤独呢?
  师:老师想起李白另一送别友人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孤”字不仅仅写出诗人心中、眼里只有友人,而且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孤独。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
  
  【一点通】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张庆先生认为,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自己寻找答案。案例中,学生联系日常情景质疑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其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其诗眼正是这一“孤”字,一语双境:一是当时的意境,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一是诗人的心境,知己离别,人生离多聚少,只剩自己身居他乡,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教者在深入研读教材,与文本、作者先期对话的基础上,抓住这一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正是将着力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学生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获得了思想启迪和审美的乐趣。紧接着,在交流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又进一步相互碰撞,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提高,不局限于字面义,更探究其表达的思想、精神,深入诗人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从而使整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灵气和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师生的才情和智慧得到充分地张扬、发挥。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
教育管理是当代教育考察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历史上教育管理沿革与变迁的研究重在抓线索,不仅要在纵向上理清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脉络,还要在横向上将中国教育管理史和外国教育管理史进行对比。《中外教育管理史》一书正是一本全面展示教育管理历史的专著。它不仅阐述了从先秦的奴隶社会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也呈现了从古希腊时期直至西方近代以来的外国教育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最近,“打call”一词便广为流行。  请看:  (1)我为中国共产党打call,为有一个強大的祖国而骄傲自豪!(《福建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迷妹花式打call,体育男神亮相引爆全运。(《广州日报》2017年9月4日)  (3)记者在现场,为节日工作者打call。(《新晚报》2017年10月9日)  “call”在英文中有“电话”“打电话”等意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案例】  (学生自读3~6段,画出挑山工的语言,然后交流)  师:现在,需要在我们班中选一个挑山工,来给我们说说理儿。谁愿意充当这个角色?  (学生很踊跃,教师指名其中一位女生)  师:这是一位女挑山工。(众生笑)有没有挑过东西?  生:没有。  师:没关系,
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在读书或创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诵读方式,从先秦至清末,终未断绝。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渐入,改革风行,对中国固有之传统冲击甚大。传统吟诵也不免走上式微之路,虽清末之士人意欲起而振之,或结社联吟,或撰文呼吁,或躬身示范,大力强调传统吟诵在创作、教化等各方面之作用,但终将难挽颓势。进入民国,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政府在学校教学、教材编写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吟诵及吟诵
正是郦道元的《三峡》已经有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为后世写三峡的作家出了难题,以致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说: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这里余秋雨用了一个相当偷懒的手法,也是当代许多作家常用的、几乎成了通用的手法,那就是回避直接描写对象。懂得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文学写作的内行。然而我们一
《氓》借助一位女子的回忆,讲述了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因为故事情节完整,所以一般把这首诗作为早期叙事诗的代表,也是《诗经》“赋”法的典型。但即便如此,这首诗仍旧是“诗”,而非记叙文或者小说,因为贯穿诗歌的核心仍是“情”。古人讲,“诗言志”,这个“志”可以理解为志向、抱负,但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情感。对于古典诗词,如果不能紧紧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脉络,就找不到解读的钥匙。至于诗歌的结构、艺术上的手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缘何需要“中”的视野    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预设为培育民族精神、回归道德意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的话,那么我们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强调“中”的文化视野。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无过也无不及,不自卑也不自大,能居中而立、囊括四方,以大度、包容、调和的心态和视野去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路向。  1.培育民族精神与世界公民需要”中”的视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
书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  作者:曹志平  出版单位: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60751771  定价:44元  开放教育是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教育途径,同时也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构筑混合教育体系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开放教育以“人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教育宗旨,不仅突破了学生层次的限制,更推动了传统教学过程、教育资源及教学观念
[教学流程]    一、地图导入,理解位置  1.出示地图。  师:请你在这张中国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  2.看图思考。  师:为什么说这里是“海防前哨”?(引导理解“海防前哨”、“群岛”、“岛屿”)  3.读此句子。  【点评: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所处的重要的地理位置,理解、体会“海防前哨”的重要意义,为激起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铺设了情感基础。】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