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之作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到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就不能不讲到林则徐和魏源。《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它的底本是林则徐在广东编辑的《四洲志》——这部不过9万字的书却是中国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严禁鸦片的同时,他积极探求域外大势,派人搜集、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世界地理大全》是英国人慕瑞所著,1836年在伦敦出版。林则徐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加以润色,编辑成《四洲志》。《四洲志》简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4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对于中国之外的世界既无所知,也不关心。林则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样。可是,他抵達广州禁烟之后,“日日使人打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国情况,很快感觉到在自己所知之外还有一个浩荡的新世界。
  当时的中国,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发生思想巨变的,恐怕除了广州不作第二地想。原因何在?广州自古便是外贸重港、交通要地,在中国传统大陆文明、农耕文化之外,有着海洋文明的植入。即使在明清海禁时期,本地人通过纵横交错的水道与海洋的联络也从未中断。对于本地人来说,“番邦异域”并非书面上的名词,而是日复一日与之交往的人,船来船往装上卸下的货,记入记出的账本上的钱额。这里有最早的外语翻译、最早的英汉字典,还有最早的外贸服务机构和管理体制,那些令林则徐大开眼界的“不对称”信息是他们的日常。
  林则徐被称之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有人说他开了眼,但并未能看清当时的世界。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勇于开眼,勇于直面世界的勇气。他令当时中国的精英在传统的“天下”观之外,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有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和框架。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英国人的侵略,所以他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鸦片战争后担任过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兼总司令的德庇时曾说:“凡是教会出版的小册子、中国时事月报、商业性论文、有关英美等国的叙述,以及地理和西洋船炮制造资料,林则徐都加以选择,或删节、或摘要译出。”英国海军上尉宾汉也证实,林则徐在虎门时曾“指挥他的幕僚、随员和许多聪明的人,搜集英国的情报,将英方商业政策、各部门详情,特别是他所执行的政策可能的后果,如何赔偿鸦片所有者的损失,都一一记录”。
  林则徐能够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并用全新的方法来研究西方,是他思想裂变的一大步。他大量搜集西方知识的最初目的是基于大战前搞清楚双方家底的需要,属于军事准备的情报搜集层面。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注意到了这些新知识对于中国当时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他编译《四洲志》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睁开双眼观察世界,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很可惜,他的期望落空了。传统中国人的普遍觉醒还有待更远、更多的时间。
  林则徐的日常札记中,有每年12个月的英语读音,有数字1—12的英语读音,以及一些外国人印盖上的英文的读音。年近60岁的他还在努力学习外语,可见他对域外世界的重视,对新知识的重视。凝聚他心血的《四洲志》正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开创之作。
  (责任编辑:王文彩;参考资料:《这本书,让传统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广州日报》2018年7月2日;作者:温璐、吴亚雄)
其他文献
国家部委有几十个,除卫生部之外,毛泽东从没有提出过可以当别的什么部的部长。他为何单单提出“我可以当卫生部长”呢?早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毛泽东就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看成巩固根据地的三个方法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重视边区的军事工作、经济工作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卫生工作,高度关注中医。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曾提出:“每个乡要有一个小医务所,边区一共一千个乡
期刊
1955年2月28日,航行在加勒比海的哥伦比亚海军卡尔达斯号驱逐舰,遭遇狂风巨浪致8名水兵落水并失踪。悲剧发生两小时后,该舰准点到达卡塔赫纳港,对海难者的搜寻工作立即展开。4天后,搜寻结束,失踪水兵们被正式宣布死亡。然而,又过了一周,一名气息奄奄的水兵出现在了哥伦比亚北部一处荒僻的海滩上……这名海难幸存者名叫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获救后他被授予民族英雄称号。他是怎样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几
期刊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200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那么,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明朝败亡后,郑成功等政治势力一直矢志反清复明,并长期依靠海上力量与清朝周旋。据史料记载
期刊
矿难,是一个世界性的悲剧;营救,折射出人性耀眼的光辉。700米深的地下,69个日日夜夜,33名智利矿工创造了被困地下时间最长且生还的世界纪录。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从矿工、亲属,到政府、民众,无不被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驱动着,由绝望奔向希望,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当写有“我们都在避难所,33人”的字条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智利都喜极而泣。   值得一提的是,救援最后关头,在商讨谁最后升井时,矿工们都表示让他
期刊
438天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四季轮回一次有余,在国外拿到硕士学历,或是从怀孕开始计算到产假结束,并不是一段特别难捱的时光。但对于只能在漂流中听天由命的海难生还者来说,就成了无比漫长的折磨。   2012年11月17日,墨西哥渔民阿尔瓦伦加出海时因发动机被风暴摧毁,顺着洋流从墨西哥一路漂到了太平洋腹地,历时438天,其间从未踏上陆地。为了生存,他和同伴科多巴吃扳机鱼、喝龟血、捕海鸟、捡海上垃圾…
期刊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迷恋上鸦片?难道鸦片真有无穷的魔力吗?  鸦片曾被视为灵丹妙药  提起鸦片,中国人首先联想起的是近代遭受的耻辱,它往往勾起中国人一段段痛苦的回忆,甚至很多人会认为鸦片是中国近代苦难的根源。鸦片是毒品,现在无人不知。可是过去的几千年中,鸦片大多时候被人们视为一种灵丹妙药。  在大约距今3500年前的埃及墓穴里,人们发现了鸦片样本。在埃及,鸦片被用来消脓肿、止头痛
期刊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广受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深受海外华侨乃至外国民众敬仰的楷模。  马克思曾给予褒扬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就受到海外的强烈关注。在他亲临虎门销烟时,不少外国友人前去支持、观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马克思曾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
期刊
1943年11月,在湖南常德,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拉开序幕。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给日军以重大打击。特别是第74军第57师,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为中国军队在战略态势上赢得了主动。战后的常德城从东门直接就可以看到西门,日军以伤亡1.5万兵力的代价,得到一座废墟。据当时国内媒体记载,中国军队能在一个中级城市坚守5天已很罕见,而第57师“有一墙守一墙,有一壕守一壕,有一坑守一坑”,苦守
期刊
道光一朝,皇帝只求守成,枢臣不图进取,王朝的内囊兜底翻了上来,而且谁也无力控制住它日渐衰败的趋势。对此,那些长期居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号称人文荟萃之区的京师士大夫们,有何表现?  中国的士大夫,自小接受的是儒家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的教导,“士志于道”,成了他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按理,士大夫面对国运衰败应该有积极作为,做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嘉道年间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颓风衰运,既可使良知未泯者
期刊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这份承诺医生要付出多少?常常是家庭与健康的代价。对国家,他们是先锋,是战士,但在家人面前,他们总是抱愧。每个逆行的身影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家书正是这些故事的载体。  谭文斐家书:“是对我父子两人20年隔阂的一种释怀”  2019年,国际医学名刊《柳叶刀》发起首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