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提出促进常熟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有利于相关制度的改进,形成常熟文体旅的共同发展理念,对常熟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补充。以尚湖风景区的文体旅融合发展为案例开展相关的田野考察及问卷调查,在课题组的讨论下完成方案的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常熟的文化、体育、旅游三方的融合问题,提出常熟文体旅发展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健全相关的配套服务、加大自媒体宣传推广力度等策略,做到真正的文体旅融合。
关键词:文体旅融合;旅游;江南文化;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1 文体旅融合问题研究现状
常熟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汇报文件《深化“主客共享”,聚焦“产城融合”打造长三角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写明了常熟的基本情况:常熟有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工农业旅游区(点)1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点6个),全国文物保护6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个。常熟旅游资源丰富,有较大的文旅优势。常熟立足高标准、高起点打造长三角全域旅游高质量示范样板,以“主客共享”“产城融合”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沉浸体验的精品美游,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全力推进“美丽常熟”建设的目标要求,重点围绕“四色游”品牌,建设代表江南文化山水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和全域旅游样板,高质量推动常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常熟旅游品牌越来越响,旅游口碑越来越好,2020年旅游总收入29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1403万人次。近三年,全市安排涉及旅游财政资金20.4亿元,完善全域旅游设施及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常熟加快推进“运游结合”,高品质建设昆承湖大道、西三环路、常梅路、任蒋线等通景公路;手机上通过巴士管家APP可以直接到达上海、苏州、无锡等周边重要城市。获评苏州市最美健身步道的虞山生态步道全程22公里,周边景色优美。另外常熟近3年来投入资金1532万元新改建厕所69座,通过智慧厕所“游急便”APP可以找到公共旅游厕所共计155座。
查阅文献发现,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体育、旅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和思考[1-8]。例如,卢雯君的《广西“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1]从整体讨论了相关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结合广西实际,构建成熟的政策引导机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开发,对文旅融合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模式进行改进和调整,由此形成多个主体联合开发的新格局,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王定宝、保永刚发表文章《“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7],从体育的角度探索了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文章重点讨论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关于常熟的文体旅融合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徐秀平发表了《江苏省常熟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一文[8],对常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分类,对常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如创新产品展示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深入挖掘资源内涵、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等。该文结合相关的文体旅融合案例,运用拿来主义,整合现有常熟的资源开发相关产品。综上所述,常熟应该加快促进文体旅的深度融合,找到新的方法和路径,在服务上更加注重细节、在内容跨界上更加丰富、在品质上更下功夫。
2 常熟文体旅融合发展背景与意义
塑造常熟“江南文化”品牌形象,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把独特的文体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区域竞争优势。当前,常熟应坚持“文化提炼品牌、體育打造形象、旅游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对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发挥产业叠加效应。文化、体育、旅游三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在此背景下要促进常熟文体旅三方的整体发展,促进相关制度的改进,形成常熟文体旅的共同发展理论,对常熟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补充。
3 常熟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路径及方法
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加强服务的组织保障,强化分工协同。2021年9月常熟政府报告提出,一要推进历史文化“红色”游,结合步行或者体育活动等多方面融合开展活动。例如,以沙家浜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演出艺术,增强红色文化旅游的学习性和体验性。二要做强山水人文“绿色游”。打造以“尚湖、琴湖、昆承湖”为载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推出以“常熟古城”为核心圈的自在生活空间。三要拓展健康养生“蓝色游”。立足打造“蓝色游”超级IP,构建群众体育、精品赛事、产业招商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全域、全时、全面体育发展。四要扮靓长江“彩色游”。依托长江岸线独特的自然风貌,通过沿江四季景观的打造,发展生态乡村游和工业科技游,策划建设铁黄沙生态岛,演绎“花开一世界、满江并蒂红”的多彩江景。在以上四种文化旅游的模式上深化文化、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创新驱动丰富产品体系。整理常熟的文化体育旅游景点的内容,能引人深入思考相关内容。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及民俗文化。名人故居包括庞薰琹故居、曾朴故居、闾庆堂贾宅、乐贤堂徐宅、某宅(虹桥下塘明厅)、辛峰巷清代厅堂、太平军侯裕田公馆、屈成霖宅后堂楼、永忍堂张宅、庞鸿文宅、沈石友宅、赵用贤宅、王淦昌故居、言子故里亭、杨沂孙故居、翁心存故居、言子故居及墨井、李雷故居等。民俗文化包括碧溪老土布、徐市羊肉、支塘篮、海虞茶叶、常熟白雀寺庙会、沙家浜水乡服饰、宝岩寺、梅李灯会、玻璃艺术、玻璃画工艺、竹编、常熟沙家浜水乡婚俗。体育赛事主要包括常熟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足协室内五人制足球国际锦标赛、CBA季前赛(江苏常熟站)、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三届市民(职工)自行车比赛、“逐梦常熟探寻虞山”全民户外运动嘉年华、江苏省龙舟精英赛、铁人三项赛等。旅游景点主要包括虞山、方塔园、黄公望墓、剑阁、剑门、瞿式耜墓、联珠洞、柳如是墓、破龙涧、钱牧斋墓、秦坡涧、沙家浜、尚湖、石屋涧、舜过泉、四高僧墓、桃源涧、铁琴铜剑楼、王石谷墓、维摩寺、翁同龢墓、小山台、小石洞、辛峰亭、兴福寺、言子祠、言子墓、燕园、虞山公园、虞山门、玉蟹泉、曾园、赵园等。以上景点、民俗文化及体育运动可以有序地融合交叉,共同发展。 报告中还指出从“旅游+”到“+旅游”,旅游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是“文化+旅游”,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对古迹名胜进行了修复,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二是“农业+旅游”,做強乡村旅游项目。以乡村振兴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产业反哺乡村振兴。深挖古镇、古村文旅资源潜力,策划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将文旅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助力。培育农业度假产品,蒋巷村成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虞山人家休闲片区成为乡村旅游新的增长极。近年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投资开发了一批新文旅项目,其中包括红豆山、沙家浜华侨城等,有力支撑起了全域旅游生态内涵。三是“工业+旅游”,常熟有隆力奇养生小镇、圣百合食品工业园、波司登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四是“教育+旅游”,共推出五大主题十五条研学游线路,有效做到了游学结合。五是“体育+旅游”,高质量打造精品体育赛事,组织举办尚湖马拉松、铁人三项、汽车场地越野、龙舟、赛艇、帆船、篮球等各类体育赛事。打造山地户外、昆承湖水上、蒋巷村乡村田园、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等主题运动基地,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层次融合发展,带动常熟文体旅消费,打造百姓乐见的高品质运动之城。
4 以尚湖为案例的文体旅融合路径
以尚湖打造水资源及以游客为中心的文体旅融合方案为例。课题组成员通过田野考察总结了尚湖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休闲道路不连贯、部分人车共用道路比较危险,另外汽车停放位置少。尚湖周边行人休息娱乐设施少,应该在保证跑道连贯的基础上,每隔一千米就设置娱乐和休息的地方。导视系统不清晰,进入元和路到尚湖的导视牌部分被树木遮挡,有一些角度无法看清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开过路口。景区周边交通不便,要走很多路,等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周边相关餐饮业配套不全,景区内很难找到吃饭的地方。文化植入不深,可以把尚湖的旅游词和相关的二维码及声音解说等有效地设置在相关休息处。尚湖的水面游乐设施开发不够,如龙舟比赛、橡皮艇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如对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缺乏处罚机制。亲水景观不明显,虽然近几年尚湖周边杂草及影响景观的树木已经得到了清理,美观度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亲水景观及相关娱乐设施及体育健身设施仍不完备。景观的建设可以考虑自媒体的拍摄角度,方便拍摄取景,彰显常熟的地域特色及水文特色,从江南文化的角度出发优化整合资源,体现常熟风情。体育娱乐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应该多元化发展,定期开展马拉松、自行车、赛龙舟等活动,并将其与船上婚礼等特色内容结合起来。
第一,文体旅有效融合。把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集中在四、五、六、十、十一、十二月开展。因为这几个月天气好、温度合适,适宜旅游和开展活动,能增强游客对常熟的好感。在活动组织上要多注重细节,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安全提醒,保证活动的有序及人员的安全。第二,充分利用水资源。“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是描写常熟的名句。常熟的水资源特别丰富,应该多方位思考做好水上运动的文章,可以参考浙江西湖风景区的优秀做法,结合常熟的龙舟活动有效宣传常熟的旅游品牌。第三,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还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常熟传统优势产业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更是在各类产业博弈中突出重围,独具特色,如龙舟文化、古琴文化、虞山文化、水上婚礼文化等。第四,健全相关的配套服务。加快促进常熟文化、体育、旅游三方的整体发展,促进制度的改进。在吃、住、行等方面健全相关配套服务,增加特殊交通运营,如水上交通等。同时应保证各种交通工具的有序衔接,加强道路的视觉识别。第四,加大自媒体宣传推广力度。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自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如在快手、抖音、微信、QQ等各平台发布活动花絮,有效提升常熟的知名度。
5 结语
常熟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集思广益,有效提高研究质量。以后的研究应关注多产业、多学科跨界融合,在服务细节上完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文化、体育、旅游的有效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卢雯君.广西“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5):140-142.
[2] 易玉锋.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深圳市龙岗区全力开创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局面[J].文化月刊,2021(4):37-39.
[3]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N].中国文化报,2021-04-09(003).
[4] 郭建强.长三角都市文体康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5):11-12.
[5] 邱发平.打造运动品牌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N].梅州日报,2020-12-14(002).
[6] 阁云.常熟研学游让区域资源变身智慧宝库[N].中国旅游报,2018-10-15(A03).
[7] 王定宝,保永刚.“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城乡建设,2017(22):42-44.
[8] 徐秀平.新常态下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3):54-56.
作者简介:赵仕奇(1981—),男,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蔡瑞林(1970—),男,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农村经济。
杨艳石(1981—),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3D打印技术。
黄银花(197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先进制造。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常熟市科协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加快常熟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体旅融合;旅游;江南文化;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1 文体旅融合问题研究现状
常熟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汇报文件《深化“主客共享”,聚焦“产城融合”打造长三角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写明了常熟的基本情况:常熟有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工农业旅游区(点)1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点6个),全国文物保护6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各1个。常熟旅游资源丰富,有较大的文旅优势。常熟立足高标准、高起点打造长三角全域旅游高质量示范样板,以“主客共享”“产城融合”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沉浸体验的精品美游,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全力推进“美丽常熟”建设的目标要求,重点围绕“四色游”品牌,建设代表江南文化山水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和全域旅游样板,高质量推动常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常熟旅游品牌越来越响,旅游口碑越来越好,2020年旅游总收入29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1403万人次。近三年,全市安排涉及旅游财政资金20.4亿元,完善全域旅游设施及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常熟加快推进“运游结合”,高品质建设昆承湖大道、西三环路、常梅路、任蒋线等通景公路;手机上通过巴士管家APP可以直接到达上海、苏州、无锡等周边重要城市。获评苏州市最美健身步道的虞山生态步道全程22公里,周边景色优美。另外常熟近3年来投入资金1532万元新改建厕所69座,通过智慧厕所“游急便”APP可以找到公共旅游厕所共计155座。
查阅文献发现,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体育、旅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和思考[1-8]。例如,卢雯君的《广西“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1]从整体讨论了相关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结合广西实际,构建成熟的政策引导机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开发,对文旅融合进行统一规划,对合作模式进行改进和调整,由此形成多个主体联合开发的新格局,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王定宝、保永刚发表文章《“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7],从体育的角度探索了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文章重点讨论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为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关于常熟的文体旅融合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徐秀平发表了《江苏省常熟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一文[8],对常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分类,对常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如创新产品展示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深入挖掘资源内涵、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等。该文结合相关的文体旅融合案例,运用拿来主义,整合现有常熟的资源开发相关产品。综上所述,常熟应该加快促进文体旅的深度融合,找到新的方法和路径,在服务上更加注重细节、在内容跨界上更加丰富、在品质上更下功夫。
2 常熟文体旅融合发展背景与意义
塑造常熟“江南文化”品牌形象,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把独特的文体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区域竞争优势。当前,常熟应坚持“文化提炼品牌、體育打造形象、旅游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对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发挥产业叠加效应。文化、体育、旅游三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在此背景下要促进常熟文体旅三方的整体发展,促进相关制度的改进,形成常熟文体旅的共同发展理论,对常熟的品牌形象和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补充。
3 常熟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研究路径及方法
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上,加强服务的组织保障,强化分工协同。2021年9月常熟政府报告提出,一要推进历史文化“红色”游,结合步行或者体育活动等多方面融合开展活动。例如,以沙家浜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模式,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演出艺术,增强红色文化旅游的学习性和体验性。二要做强山水人文“绿色游”。打造以“尚湖、琴湖、昆承湖”为载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推出以“常熟古城”为核心圈的自在生活空间。三要拓展健康养生“蓝色游”。立足打造“蓝色游”超级IP,构建群众体育、精品赛事、产业招商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全域、全时、全面体育发展。四要扮靓长江“彩色游”。依托长江岸线独特的自然风貌,通过沿江四季景观的打造,发展生态乡村游和工业科技游,策划建设铁黄沙生态岛,演绎“花开一世界、满江并蒂红”的多彩江景。在以上四种文化旅游的模式上深化文化、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创新驱动丰富产品体系。整理常熟的文化体育旅游景点的内容,能引人深入思考相关内容。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及民俗文化。名人故居包括庞薰琹故居、曾朴故居、闾庆堂贾宅、乐贤堂徐宅、某宅(虹桥下塘明厅)、辛峰巷清代厅堂、太平军侯裕田公馆、屈成霖宅后堂楼、永忍堂张宅、庞鸿文宅、沈石友宅、赵用贤宅、王淦昌故居、言子故里亭、杨沂孙故居、翁心存故居、言子故居及墨井、李雷故居等。民俗文化包括碧溪老土布、徐市羊肉、支塘篮、海虞茶叶、常熟白雀寺庙会、沙家浜水乡服饰、宝岩寺、梅李灯会、玻璃艺术、玻璃画工艺、竹编、常熟沙家浜水乡婚俗。体育赛事主要包括常熟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足协室内五人制足球国际锦标赛、CBA季前赛(江苏常熟站)、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三届市民(职工)自行车比赛、“逐梦常熟探寻虞山”全民户外运动嘉年华、江苏省龙舟精英赛、铁人三项赛等。旅游景点主要包括虞山、方塔园、黄公望墓、剑阁、剑门、瞿式耜墓、联珠洞、柳如是墓、破龙涧、钱牧斋墓、秦坡涧、沙家浜、尚湖、石屋涧、舜过泉、四高僧墓、桃源涧、铁琴铜剑楼、王石谷墓、维摩寺、翁同龢墓、小山台、小石洞、辛峰亭、兴福寺、言子祠、言子墓、燕园、虞山公园、虞山门、玉蟹泉、曾园、赵园等。以上景点、民俗文化及体育运动可以有序地融合交叉,共同发展。 报告中还指出从“旅游+”到“+旅游”,旅游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是“文化+旅游”,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对古迹名胜进行了修复,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的新地标。二是“农业+旅游”,做強乡村旅游项目。以乡村振兴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产业反哺乡村振兴。深挖古镇、古村文旅资源潜力,策划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将文旅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助力。培育农业度假产品,蒋巷村成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虞山人家休闲片区成为乡村旅游新的增长极。近年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投资开发了一批新文旅项目,其中包括红豆山、沙家浜华侨城等,有力支撑起了全域旅游生态内涵。三是“工业+旅游”,常熟有隆力奇养生小镇、圣百合食品工业园、波司登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四是“教育+旅游”,共推出五大主题十五条研学游线路,有效做到了游学结合。五是“体育+旅游”,高质量打造精品体育赛事,组织举办尚湖马拉松、铁人三项、汽车场地越野、龙舟、赛艇、帆船、篮球等各类体育赛事。打造山地户外、昆承湖水上、蒋巷村乡村田园、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等主题运动基地,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层次融合发展,带动常熟文体旅消费,打造百姓乐见的高品质运动之城。
4 以尚湖为案例的文体旅融合路径
以尚湖打造水资源及以游客为中心的文体旅融合方案为例。课题组成员通过田野考察总结了尚湖风景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休闲道路不连贯、部分人车共用道路比较危险,另外汽车停放位置少。尚湖周边行人休息娱乐设施少,应该在保证跑道连贯的基础上,每隔一千米就设置娱乐和休息的地方。导视系统不清晰,进入元和路到尚湖的导视牌部分被树木遮挡,有一些角度无法看清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开过路口。景区周边交通不便,要走很多路,等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周边相关餐饮业配套不全,景区内很难找到吃饭的地方。文化植入不深,可以把尚湖的旅游词和相关的二维码及声音解说等有效地设置在相关休息处。尚湖的水面游乐设施开发不够,如龙舟比赛、橡皮艇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如对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行为缺乏处罚机制。亲水景观不明显,虽然近几年尚湖周边杂草及影响景观的树木已经得到了清理,美观度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亲水景观及相关娱乐设施及体育健身设施仍不完备。景观的建设可以考虑自媒体的拍摄角度,方便拍摄取景,彰显常熟的地域特色及水文特色,从江南文化的角度出发优化整合资源,体现常熟风情。体育娱乐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应该多元化发展,定期开展马拉松、自行车、赛龙舟等活动,并将其与船上婚礼等特色内容结合起来。
第一,文体旅有效融合。把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集中在四、五、六、十、十一、十二月开展。因为这几个月天气好、温度合适,适宜旅游和开展活动,能增强游客对常熟的好感。在活动组织上要多注重细节,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安全提醒,保证活动的有序及人员的安全。第二,充分利用水资源。“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是描写常熟的名句。常熟的水资源特别丰富,应该多方位思考做好水上运动的文章,可以参考浙江西湖风景区的优秀做法,结合常熟的龙舟活动有效宣传常熟的旅游品牌。第三,加强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还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常熟传统优势产业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更是在各类产业博弈中突出重围,独具特色,如龙舟文化、古琴文化、虞山文化、水上婚礼文化等。第四,健全相关的配套服务。加快促进常熟文化、体育、旅游三方的整体发展,促进制度的改进。在吃、住、行等方面健全相关配套服务,增加特殊交通运营,如水上交通等。同时应保证各种交通工具的有序衔接,加强道路的视觉识别。第四,加大自媒体宣传推广力度。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自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如在快手、抖音、微信、QQ等各平台发布活动花絮,有效提升常熟的知名度。
5 结语
常熟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集思广益,有效提高研究质量。以后的研究应关注多产业、多学科跨界融合,在服务细节上完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文化、体育、旅游的有效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卢雯君.广西“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5):140-142.
[2] 易玉锋.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深圳市龙岗区全力开创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局面[J].文化月刊,2021(4):37-39.
[3] 孙若风.以文体康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N].中国文化报,2021-04-09(003).
[4] 郭建强.长三角都市文体康旅融合一体化发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5):11-12.
[5] 邱发平.打造运动品牌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N].梅州日报,2020-12-14(002).
[6] 阁云.常熟研学游让区域资源变身智慧宝库[N].中国旅游报,2018-10-15(A03).
[7] 王定宝,保永刚.“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城乡建设,2017(22):42-44.
[8] 徐秀平.新常态下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3):54-56.
作者简介:赵仕奇(1981—),男,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蔡瑞林(1970—),男,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农村经济。
杨艳石(1981—),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3D打印技术。
黄银花(197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先进制造。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常熟市科协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加快常熟文体旅融合发展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