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圈可点的山西出土古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a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古方主编、数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参编的15卷《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4000张精美的图片洋洋洒洒,集中展示了中国出土玉器的最新成果。山西由于最近十多年诸多重要考古发现,尤其大量美仑美奂的玉器出土,使其在中华玉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编委会情有独钟,令山西独立成卷,以饱世人眼福。就在火热七月里,我们精挑细选山西卷玉器时,广东省博物馆古运泉先生给我打来了电话,请我们挑选部分山西出土玉器支持他们2006年1月举办的“中国古代玉器展”,我们欣然允诺。现在,书中的一部分玉器已真实地展现在了广东省博物馆的展柜里,令广大观众零距离领略那幽幽古玉,遥想背后发生的故事。
  


  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国至少有着八千年以上的历史,自出现以来就与权贵、地位、身份等联系在一起,考古发现的玉器多数出自那些身份较高的墓葬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玉器的正式出土,开辟了中国考古玉器发现的新时代。山西则以陶寺遗址大墓玉器的出土引来了一系列古玉的再现,随后,太原赵卿墓、曲沃晋侯墓地、临汾下靳墓地,一直到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芮城清凉寺墓地,以及正在发掘的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这一项项重大的发现无一不闪耀着美玉的光华,诉说着久远的历史。
  欣赏山西出土玉器,应该知道至少有三个时期可圈可点,可以说代表了中国这一时期玉器的杰出成就。
  第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寺墓地、下靳墓地和清凉寺墓地,时代均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4000多年。陶寺墓地位于襄汾县陶寺村,上个世纪80年代发掘墓葬1300余座,尤其大墓出土有鼍鼓、特磬、蟠龙纹陶盘等重器,颇具王者之气。此外,大中型墓普遍发现有精美的玉器,共计800多件。近年来,陶寺考古再领风骚,城址、观象台、宫殿区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将世人的目光再度聚焦到这个尘封着一段辉煌历史的村落。
  下靳墓地发现于1998年,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下靳村,属陶寺文化分布范围的遗存,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发掘墓葬533座,出土各种玉石器200多件。
  芮城清凉寺墓地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南麓。2003年秋开始发掘,在“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会上一鸣惊人。迄今清理了300余座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玉石器200余件。
  


  这三个墓地玉器中最多的是璧、环、钺、刀等,其他还有玉琮、小玉饰等。绝大多数璧、环套在墓主人的右臂上,钺、刀则摆放在胸部或腿部。这些玉器的材质、形制、工艺等不同于其他地方所见,但所受影响则主要来自安徽的薛家岗文化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这些影响致使在山西南部形成一个新的玉文化中心后,又对黄河以西的陕、甘、宁、青等地区产生了大的冲击。因此,山西出土的这三批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此外,说到山西史前玉器,还有两件必须提到。一件是1964年在黎城县后庄村广志山出土的一件神面纹玉戚,一面线刻神人半侧面头像,头戴冠饰,长发披肩;另一面为一方形台座上置神人冠饰的形象,神秘威严。另一件是侯马东周时期祭祀坑出土的鹰纹玉圭。这两件玉器同山东龙山文化所见同类器如出一辙,有可能是出于同一个制作中心。
  


  第二,西周时期的曲沃县晋侯墓地、洪洞县永凝堡墓地和绛县横水墓地,其中尤以晋侯墓地为代表。洪洞永凝堡西周墓地,1980年发掘出土了一批玉器,有柄形器、戈、圭、璜、璧、管、等。绛县横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冬季开始发掘,工作仍在进行,目前已发现一组西周时期的伯夫妇墓,出土了玉璜组佩、骨牌玛瑙串饰等10组组佩及其他串饰、葬玉等。
  


  曲沃县晋侯墓地发现于1992年,随后连续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出土了数千件种类齐全、料工精良、形纹兼备的西周玉器,提供了准确的时代演变脉络,集中体现了西周时期的琢玉水平和用玉状况。这批玉器大致可分为礼玉、装饰玉和葬玉等。礼玉是晋侯墓地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大玉戈、玉璧、玉钺,另外还有玉琮、玉戚等。多数墓中都随葬有大玉戈,玉戈一般用细腻的牙黄色玉制成,最大的长达60厘米左右,殊为少见。另外,63号墓出土的人首神兽纹玉戈,长36.2厘米,通体抛光,内部两面饰有同样的纹饰,为一侧面人首神兽纹图案,神兽以尾支地作踞坐状,臣字目,大耳,圆鼻,大獠牙,下颌下有一缕直垂至足的长髯,一臂弯曲,以手捋髯,手除拇指为人手指形状外,其余手指和足指均为猛兽利爪形,纹饰以双勾技法为主,并辅以极细的阴线,尤其神兽头发细密如丝,每毫米能并列五六根,雕琢技艺十分高超,题材诡异神秘,为罕见精品。
  


  晋侯墓地的装饰玉包括各类组佩玉和其他各种装饰、佩饰玉,这是晋侯墓地玉器中数量最多,也最为精彩的品类。从出土位置看,组佩分两种,一种是胸佩,即挂于项垂于胸前,一种是挂于肩垂于胸两侧,多以璜、梯形牌饰、玛瑙管、料管等组成。大型组佩玉有三璜双环双玉组佩、四璜联珠玉组佩、四璜四珩联珠玉组佩、五璜联珠玉组佩、六璜联珠玉组佩、多璜过珩连环胸腹玉组佩、玉牌联珠组佩、玉牌玉戈联珠组佩等。63号墓出土的41号大型组佩玉是一组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其中的玉璜数量达到45件,气势宏大,非同一般,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姿态各异,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尤其组佩下端的两件玉雁,昂首展翅,栩栩如生,更增添了此组玉佩的精致与豪华。其他装佩饰玉有几何形的环、珩、、璜、牌、管、珠、柄形器和像生形的人、龙人、龙、虎、熊、马、牛、羊、鹿、猴、鸟、鹰、、蝉、螳螂、蚕、龟、鱼等,取材广泛新颖,造型惟妙惟肖,制作精雕细琢,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常见的各种动物,反映了西周治玉业的高超水平。
  晋侯墓地的葬玉包括缀玉覆面、玉、玉握、踏玉等,所谓缀玉覆面,就是将代表面部轮廓和五官的各种片装小玉饰缝缀在一块专门覆盖于死者脸部的布帛上。其中最精致的一组为62号墓42号葬玉,共由48件玉饰组成,其中面部五官采用24件形状各异、雕琢精美的玉饰,尤其额角的虎形饰,曲腿蹲踞,回首观望,颇具动感;面部轮廓则以大小相近、形状相同的24片梯形三齿玉饰环绕,整组覆面色彩斑斓,夺人眼目。
  第三,东周时期的晋国以及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发现的重要墓葬,主要有晋南的闻喜县上郭墓地、侯马新田遗址、长治分水岭墓地、长子墓地、潞城潞河墓地、太原赵卿墓等。
  闻喜上郭一带被认为是晋国春秋时期的古曲沃,也是晋国公室的宗庙所在地。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此探明一个东周时期的墓地,发掘了其中的76座墓葬,出土各类玉器120余件,有戈、璜、、玉牌等组佩以及兽头、鱼、等。
  侯马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新田所在地,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侯马一带相继发现古城、宗庙、墓葬、祭祀遗址、盟誓遗址、铸铜作坊、制圭作坊及大量的生活遗迹。在这些遗迹里出土了较多的玉石礼器,其中,祭祀坑出土的礼玉尤为特别,主要有玉石圭和形态各异的玉龙等。
  太原是晋国主要卿家势力赵氏所在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现了被认为是春秋晚期的赵简子赵鞅的墓,出土了近300件玉器,有璧、瑗、环、璜、琮、璋、圭、、佩饰、剑饰等,赵卿墓出土的玉器,是当时晋国用玉的最高体现,代表了春秋时期晋国的琢玉水平和使用状况。
  长治一带是晋国的主要卿家势力韩氏和战国时期的韩国所在地,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在长治的分水岭、长子、潞城潞河发现了等级很高的墓地,尤其是长治分水岭出土了较多的玉器,主要有玉龙、玉管、玉佩件等。
  从以上这些墓地出土的玉器看,其类别主要有礼玉、葬玉、装饰玉。礼玉主要表现为祭祀用玉,特别是在侯马新田遗址的范围内,发现的祭祀遗址达11处之多,历年来经过发掘的祭祀坑近4000座。出土的玉器有璧、瑗、环、圭、简、璋、璜、、珑等,尤其是2001年侯马西高祭祀坑出土的玉器,无论质料还是造型都是上乘之作,值得品味。另外还有大量切割成型未经加工的半成品、残品和大量边角料。
  装饰玉有璧、环、璜、珩、珑、琥、、琮、璋形玉牌、方形玉牌、兽头小玉雕、、坠等。在西周时期非常兴盛的玉组佩此时已非常简化,原来在玉组佩中担任非常重要角色的璜,从春秋后期其使用方法有了变化,原来璜是在两端穿孔系绳,在组佩中弯弧朝下,到这个时期,弯弧朝上,中部穿孔并系绳,变成了珩,珩大量出现,并且珩的内涵也不断增加,大量的珑形佩、琥形佩都可归入珩的范围。 另外,剑饰玉是春秋以后新出现的玉饰品类,有剑首、格、、。
  葬玉同西周时期相比,仍为缀玉覆面、玉晗、玉握、踏玉等,只是缀玉覆面的使用要广泛一些。
  简而言之,山西出土的玉器主要为先秦时期玉器,是我国源远流长玉文化的一朵奇葩。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璧、环、钺、刀等精美玉器的横空出现,不仅表示开启了山西玉文化之先河,同时表明了中原地区正在经历着一种复杂动荡的社会变迁。西周时期,权贵阶层将礼融入玉文化中,赋予玉以人文含义,玉文化深入人心。大量组佩的使用,既是礼与身份的标志,又是现实生活的体现。正是因为玉的需求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将西周时期玉器制作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无论在用料、工艺、形制、纹饰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表现出了对艺术的创造和追求。东周时期的玉器在西周的基础上走出了礼的约束,更趋平民化,组佩的退化、大量圭的使用、剑饰玉的出现、玉覆面的普遍使用等,表明玉器已扩展到生活诸多方面,为汉代治玉业的兴盛和玉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针对修密者不同根机(灵性、悟性)将密宗修习内容根据程度的深浅、成就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即下品根机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中品根机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上品根机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上上品根机者修无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续(无上阳体根
期刊
1985年7月,德兴市银城东郊虎头山在基建施工时,发现一银器窖藏,窖藏的盛器为一直径约70厘米的青釉色陶缸,上面覆盖一块青石板。陶缸中共出土银器8件,都是执壶、瓶、盘之类的日用生活器皿。其中两件錾刻人物故事图案的鎏金银质玉壶春瓶和一件浮雕凸花鎏金银盘保存较好,金光灿灿,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虽然以前见过这两件錾刻人物故事鎏金银质玉壶春瓶的图片资料,但在去年6月到德兴市博物
期刊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8000年的玉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在闪烁着文明之光的历史长河中,崇玉重玉的观念风行数千年,对古玉的珍赏和追捧一直未有间断。特别是20世纪以来,研究中国玉器、收藏中国玉器的风气在全球悄然兴起,蓬勃发展,玉器与瓷器、书画一同成为中国文物的研究、收藏热门品种。在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生活的繁荣,玉器研究风生水起,百家争鸣。在民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品投资理
期刊
收藏事业蓬勃发展,民间收藏组织风起云涌。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收藏组织处于松散的、零星的状态,甚至因内部纷争解体。成立于1996年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经过2003年的改组,日渐发展壮大,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收藏组织不无裨益。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闫振堂先生,在问及“担任副局长与协会会长两个不同职位的感受”时,笑称“如果先担任协会会长,会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期刊
一  雪霁云收,晓晴牧场,银装素裹,巴滩草原瞬间进入了初冬季节的荒芜景色。  下了第一场大雪之后,白胸狗就提高了警惕。因为它的死对头——野狼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窘境,所以它守护牧场的责任就比平时要大得多了。  根据它多年在牧场的生活经验得知,冬天是野狼袭击牧场的高峰期,为此它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否则,灾祸就会降落在牧场中,咬杀死牲畜给牧场的主人带来损失不说,也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耻辱。到时候,主人的财富受到
期刊
此龙凤玉戈长11厘米,宽7.5厘米,厚0.7厘米,鸡骨白,宝浆微黄。据收藏者回忆,这是上世纪30年代离河南洛阳城西南十多里地有位老乡在自家后院挖水沟时发现的。    收藏者在得到龙凤玉戈后,请史学泰斗钱穆先生进行审鉴。钱先生根据其出土地点和充满帝王气息的纹饰及造型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是春秋时期周王室重要的宫廷礼器,是周天子“君权神授之信物与凭证”。他嘱咐收藏者不要像时下那些收藏古玉的人一样去盘弄它
期刊
近年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业界声誉鹊起。凭着对市场大势的洞察和对诚信的坚守,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中嘉国拍“以信立身,以诚经营”的理念也为内地拍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今春,中嘉国拍移师山西,将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推出一场海捞瓷及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定于今年5月24日至27日在太原隆重举行,届时将推出以海外回流海捞瓷为主的精美艺术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部分珍贵玉器。从拍品的选择来看,此次拍卖会贯彻的
期刊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人们重视和珍爱的对象。从传世和考古发掘的玉器中常常发现有这样一类玉器,在它们身上有一些和器物本身的造型、纹饰不太吻合的线条或纹饰,这些线条和纹饰或模糊不清隐藏在主器形纹饰下,或被主纹饰打破,有的玉器本身还保留有其它不同造型的玉器的影子,这类玉器我们称之为“改型器”。改型器是基于某种原因,对现有玉器的形状或纹饰,重新进行设计和加工制作的玉器。这为古玉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成为玉器
期刊
书画专场不薄今人爱古人    2007春拍书画部分共有5个专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和(二)、静观居藏傅抱石和张大千、当代书画,共计近800件作品。  古代专场荟萃宋元明清历代作品230余件,呈现出传统书画艺术温文尔雅、和谐精致的面貌,同时,时空跨度的巨大也造就了风格的变幻和多元,给藏家带来无限的选择空间。    本场时代最早的作品当数马麟(南宋庆元-嘉定间,12-13世纪)的《梅竹图》(
期刊
引子     北京。宏伟壮丽的故宫,一则消息不胫而走:苏州文物商店有人来讲课了,主讲文物鉴赏。年轻人窃窃私语:“故宫博物院专家云集,一个地方文物商店的人来这里讲课,岂不是班门弄斧?”资深专家们将信将疑:没有点真本事,谁敢走进这深宫大院设讲堂?抱着打探的心理,人们走进会场,纷纷在后排落座——一旦觉察没有名堂可以随时开溜!  上课时间到,一位鬓发斑白、清癯儒雅的老人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在黑板上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