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先生张永昌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w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北京。宏伟壮丽的故宫,一则消息不胫而走:苏州文物商店有人来讲课了,主讲文物鉴赏。年轻人窃窃私语:“故宫博物院专家云集,一个地方文物商店的人来这里讲课,岂不是班门弄斧?”资深专家们将信将疑:没有点真本事,谁敢走进这深宫大院设讲堂?抱着打探的心理,人们走进会场,纷纷在后排落座——一旦觉察没有名堂可以随时开溜!
  上课时间到,一位鬓发斑白、清癯儒雅的老人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在黑板上写下“古玉龙纹衍变”几个大字。接着,便从龙的概念的产生、甲骨文中“龙”字韵结构、形状到每个时代龙纹的承上启下的发展演化……主讲人不温不火,侃侃而谈,听课学员从40人增至90人,最后达到120人。故宫博物院玉器仓库库房的鉴定专家全都赶来了,过道里也挤满了人。一条玉龙整整讲了15天。讲课结束时,全场热烈鼓掌。人们提到主讲人“张永昌”三个字,似乎都带上一种崇敬的色彩。从此,“北耿(耿宝昌)南张(张永昌)”名扬海内外。
  
  爱宝
  
  张永昌1921年出生于上海一家大户人家,祖父张楫如,号西桥,金石家,擅刻竹、扇骨,与吴昌硕、王一亭交往甚密,沪上著名收藏家周湘云、张石铭等亦为张家至交。祖父过世后,父辈便开始从事古董经营。22岁那年,正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的张永昌被父亲从北京召回,因为“长子长孙,要接替家业”。
  张永昌先生的职业选择,当初是遵奉父母之命走进了古董行,而此后的50年却是他自己与文物倾心相“恋”了。他说,每件文物都是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记载,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衰,都直接反映在文物上了!为什么唐俑的脸型都是胖胖的?唐三彩的马为什么那样健壮神气?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盛。因此,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性十分深奥的综合性学问,需要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学科的知识。张永昌先生熟记《诗经》、《尚书》、《史记》、《左传》中的典故,但还觉得不够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文物鉴定一生一世也学不完啊。”张先生感叹。
  
  识宝
  
  张永昌先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一双眼睛和一肚子学问。50多年的职业生涯,使张永昌先生练就了一手“绝活”,经他鉴定的文物已近百余万件。有人随便指一件文物商店橱窗里的青铜器,问他是什么朝代的?张永昌先生戴上老花镜,只看一眼,便肯定地说:“这是仿商代的饕餮纹方尊,古人将它铸于尊面,是警示人们不可贪饮。”看着那布满绿锈的古铜器,人们不解:“你怎么能一看就知是仿商代?”老师笑了:“此尊图纹是商代的,雕工近似,但功力不够,兽面有形而无神。再看那绿锈,真古铜器绿锈与表面粘在一起,刮都刮不掉。而且这件方尊用手摸一下,手上就沾有绿锈,所以是假的。”再问他那只精巧的内画料鼻烟壶出自什么朝代,先生扫一眼便说:“这只鼻烟壶若是名人绘制的,必是一级文物。但它的画工、书款都与真品不同,因此也是后人仿的。”
  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文物商店有位职工在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通安收购一只瓷罐,大家对这只瓷罐的年代看法不一。张永昌先生看后,确认是元代釉里红地白龙盖罐。此罐制成之时就属名贵品种,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已是国宝,如今国内仅此一件。这个结论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的肯定。这件瓷器在博物馆展出后,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看到后,感佩不已:“一个小地方(指苏州)能有这样的国宝,了不起!”日本陶瓷专家藤冈了一更是欣喜若狂:“我真幸运,能看到苏州这么好的宝贝。”1972年吴县藏书乡出土的元代著名银匠朱碧山制银槎杯曾被当作杂物放置在角落里,后经张永昌先生鉴定确认为稀世国宝。
  


  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全国馆藏一级文物确认试点工作,包括张永昌先生在内的9人组成专家小组负责具体工作。鉴定工作紧张而艰苦,一个月之内,跑19个地区,106个单位,看了一大批文物。在中原某地的文物鉴定工作中,张永昌先生对被定为一级文物的一件玉璧和一件玉犀产生了疑问。张先生仔细鉴定后认为其做工为新工,是仿古玉。查问这两件玉器何处出土,回答是:“公安局在一个案件中发现的。当时大家都觉得艺术精美,因此定为国宝。”经专家小组鉴定,一致同意张先生意见,这两件玉器为仿古器物,不入等级。
  安徽省文物商店有批文物要出境,当地海关产生怀疑,将文物移送南京海关。南京海关特请张永昌先生鉴定,结果发现5件文物属国家明文规定不准出口的。于是,国家文物局便委托江苏省文管会代为负责该省文物出口鉴定。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商店总店每年有一批特许文物出口。鉴定文物年代、确定价格的重担又落在张永昌老师肩上。经他鉴定的文物上都标有“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永昌”的字样。国外客商相信张永昌的签字,认为有他签字,年代保证,就是“保值”。有些干脆就拿张永昌签字的鉴定书做广告。同时代在香港出版的《民间玉》一书中收录了张永昌签字的鉴定书,以证明该书介绍的玉器“毫无疑问”。
  
  传宝
  
  由于“文革”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文物工作队伍出现断层,人们也意识到青黄不接问题的严重。如客商询问器物价格,营业员要跑到器物面前看清标价才能回答;再问器物年代,便只能报以微笑和摇头了。
  张永昌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没有业务知识,不懂宝,不识宝,将给国家带来多大损失!1972年,我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苏州文物商店。30岁的我是根本不知何谓古董。领导就安排我拜张永昌先生为师。张永昌先生带着我到文物商店仓库内看文物,热情鼓励我:“没关系,能学会,我包教包会!”张先生真是恨不得把满肚子的东西都倒给我。30多年来,我参加了多次重要文物鉴定,逐渐成为张永昌先生教学、研究工作的助手,并于2005年8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聘为玉器组委员。中国文物商店总店玉器仓库保管员于卓思对玉器鉴定很有兴趣,因此,就在吕朗总经理主持下,拜张永昌先生为师。那时,张永昌先生担任着苏州文物商店的主要业务领导职务,得工作之便,经常到北京开会,每次到京,他都找时间对于卓思悉心传授文物鉴定知识。在张永昌先生多年精心指导下,于卓思成长为古玉器鉴定专家,是张永昌先生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得力助手之一。
  张永昌为人诚笃,平易近人……是他的徒弟,他教;不是他的徒弟,他也教。1982年夏,北京市外贸公司将8万余件玉器移交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总店动员全国各地文物商店派员参加鉴定,张永昌先生担任领队。历时75天,鉴定工作结束之际,文物局领导提出:“一定要请张老师给青年们讲课。”地点便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热烈场面。
  张永昌先生讲课有理论,有实践,条理清晰,易懂易记。他口才、板书、绘图样样皆精,但最为“抓”人的,还是他几十年积累的诀窍。比如一般瓷器鉴定要看胎、釉、造型、纹饰、色彩、款识,这是瓷器鉴定不可更改的“方法”。如遇到有“康熙年制”四字楷书款的青花瓷器,他叫学员们“不用再看了,肯定是民国货”。真品应该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若是六字草书,则必是民间仿官窑。玉器鉴定,时代特征要从造型、纹饰、技法、玉色和玉质各方面分析比较;在各种特征中,要抓住主要方面,如龙纹应着重头部、腿部以及爪的纹饰演化。有些重要的时代特征,常表现在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如战国蟠螭纹的重要特征,是在双线细眉上面有一道阴刻线,若隐若显;又如玉龙,头发向后披的是清代,向前冲的是明代,头发呈三角形一撮向上的则是明代中期……
  自1978年起,国家文物局、文物总店,以至全国各省市纷纷邀请张永昌举办讲座,先生总是毫无保留,倾心传授。1980年冬,受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文物商店之请,张永昌先生对文物短期进修班学员授课,主讲明清瓷器鉴定,其间,因心脏病发作昏倒在讲台上,学员们流着眼泪将他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抢救。
  如今,听过张永昌先生课的数千学生已成为各地文物鉴定工作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山东济南市文管会一位硕士毕业的工作人员听了张先生的课后,向张先生深深鞠了一躬:“过去在学校只学理论不接触实物,往往是跟着感觉走,要能早一点学到这些知识该多好啊!”他表示回去后要打开仓库,对文物重新鉴定。一位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张老师说:“听了您的课,我方知中国文物的博大精深。中国的大量文物是无价的,您的知识和品德也是无价的。”
其他文献
听琴图轴     画一道士装束者坐于长松之下抚琴,左右二人着官服坐于下首凝神恭听。通常认为道装弹琴者是宋徽宗,其面貌方脸微须,与南薰殿历代帝王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宋徽宗像完全一致;右侧低头谛听的朱衣人是蔡京。图中只用一棵大松树和竹石少许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飘荡。这棵大树同时又加强了主人公的份量,构图凝练集中而又平衡。画面道具不多,但每一个细节(如太湖石、石座上的兽皮等)都在提示
期刊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针对修密者不同根机(灵性、悟性)将密宗修习内容根据程度的深浅、成就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即下品根机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中品根机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上品根机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上上品根机者修无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无上瑜伽部又分为父续(无上阳体根
期刊
1985年7月,德兴市银城东郊虎头山在基建施工时,发现一银器窖藏,窖藏的盛器为一直径约70厘米的青釉色陶缸,上面覆盖一块青石板。陶缸中共出土银器8件,都是执壶、瓶、盘之类的日用生活器皿。其中两件錾刻人物故事图案的鎏金银质玉壶春瓶和一件浮雕凸花鎏金银盘保存较好,金光灿灿,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虽然以前见过这两件錾刻人物故事鎏金银质玉壶春瓶的图片资料,但在去年6月到德兴市博物
期刊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8000年的玉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在闪烁着文明之光的历史长河中,崇玉重玉的观念风行数千年,对古玉的珍赏和追捧一直未有间断。特别是20世纪以来,研究中国玉器、收藏中国玉器的风气在全球悄然兴起,蓬勃发展,玉器与瓷器、书画一同成为中国文物的研究、收藏热门品种。在国内,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生活的繁荣,玉器研究风生水起,百家争鸣。在民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品投资理
期刊
收藏事业蓬勃发展,民间收藏组织风起云涌。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收藏组织处于松散的、零星的状态,甚至因内部纷争解体。成立于1996年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经过2003年的改组,日渐发展壮大,其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收藏组织不无裨益。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闫振堂先生,在问及“担任副局长与协会会长两个不同职位的感受”时,笑称“如果先担任协会会长,会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期刊
一  雪霁云收,晓晴牧场,银装素裹,巴滩草原瞬间进入了初冬季节的荒芜景色。  下了第一场大雪之后,白胸狗就提高了警惕。因为它的死对头——野狼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窘境,所以它守护牧场的责任就比平时要大得多了。  根据它多年在牧场的生活经验得知,冬天是野狼袭击牧场的高峰期,为此它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否则,灾祸就会降落在牧场中,咬杀死牲畜给牧场的主人带来损失不说,也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耻辱。到时候,主人的财富受到
期刊
此龙凤玉戈长11厘米,宽7.5厘米,厚0.7厘米,鸡骨白,宝浆微黄。据收藏者回忆,这是上世纪30年代离河南洛阳城西南十多里地有位老乡在自家后院挖水沟时发现的。    收藏者在得到龙凤玉戈后,请史学泰斗钱穆先生进行审鉴。钱先生根据其出土地点和充满帝王气息的纹饰及造型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是春秋时期周王室重要的宫廷礼器,是周天子“君权神授之信物与凭证”。他嘱咐收藏者不要像时下那些收藏古玉的人一样去盘弄它
期刊
近年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业界声誉鹊起。凭着对市场大势的洞察和对诚信的坚守,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中嘉国拍“以信立身,以诚经营”的理念也为内地拍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今春,中嘉国拍移师山西,将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推出一场海捞瓷及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定于今年5月24日至27日在太原隆重举行,届时将推出以海外回流海捞瓷为主的精美艺术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部分珍贵玉器。从拍品的选择来看,此次拍卖会贯彻的
期刊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人们重视和珍爱的对象。从传世和考古发掘的玉器中常常发现有这样一类玉器,在它们身上有一些和器物本身的造型、纹饰不太吻合的线条或纹饰,这些线条和纹饰或模糊不清隐藏在主器形纹饰下,或被主纹饰打破,有的玉器本身还保留有其它不同造型的玉器的影子,这类玉器我们称之为“改型器”。改型器是基于某种原因,对现有玉器的形状或纹饰,重新进行设计和加工制作的玉器。这为古玉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成为玉器
期刊
书画专场不薄今人爱古人    2007春拍书画部分共有5个专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和(二)、静观居藏傅抱石和张大千、当代书画,共计近800件作品。  古代专场荟萃宋元明清历代作品230余件,呈现出传统书画艺术温文尔雅、和谐精致的面貌,同时,时空跨度的巨大也造就了风格的变幻和多元,给藏家带来无限的选择空间。    本场时代最早的作品当数马麟(南宋庆元-嘉定间,12-13世纪)的《梅竹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