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志”到“致良知”——王阳明道德修养的工夫进路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l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归宿.从广义上看,王阳明的心学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但是从狭义的道德修养上来看又是可以拾级而上的.其道德修养大致分为“立志”和“致良知”两个阶段,“立志”提供了成圣成贤的方向,“致良知”奠定了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路径.“立志”与“致良知”是其为学不同阶段的学问的头脑和为学方法.立志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致良知”的开始,致良知是道德修养的完善,是“立志”的深化.
其他文献
作为以“牌”为载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的语言景观,公示语是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视觉识别系统.公示语英译是城市国际化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进行主场外交的重要语言阵地.本文通过对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状况的回顾,在分析国内外公示语英译典型例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规约性原则”“语气适切性原则”等六个公示语英译所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界定:“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政务部门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资源等”.
期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家庭的本然功能.在传统社会里,生理性抚养和社会性抚育是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功能,并有可能对象化凝结为家风.步入现代社会后,家庭经济性质的改变造成了传统家庭教育功能的外移,家庭结构与关系的简单化造成了传统家庭教育功能的萎缩,国家对儿童教育权利的主张也改造了传统家庭教育功能.从“家庭”“教育”“功能”的概念内涵出发,家庭教育功能的本体、要素和价值得以定位,这也是对家庭教育是什么、做什么和为什么的回答.新时代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多主体的责任明确与担当,尤其是家庭的本体功能与延展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机遇与安全风险并存.减少外部风险冲击影响,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全面小康可持续的关键任务.全面小康可持续,就是要注意防范重大风险,在稳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生物安全风险带有全局性,一旦暴发将对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的巩固和可持续产生影响.因此,要把握好全面小康可持续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小康在经济、科技、生态、医疗保障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能够为生物安全的实现奠定坚实根基;另一方面,生物安全能够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档案学专业导学课程是新时代实施课程思政的新思路与新举措.通过探析档案学专业导学课程思政的内蕴逻辑,结合档案学专业导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和目标,推动档案学专业导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档案学专业推进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把握好参与新文科建设的机遇,有助于推进我国档案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档案学科需要立足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与要求,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教育方式的新变化,加强档案学科的思政和人文建设,优化档案学科发展的理论框架,促进档案学科适应和融入数字社会,培养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档案学科人才,推动档案学科建设跨界融合.
个体以语言习得的实践方式,参与语言共同体的传承和建构,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上将自己嵌入到语言共同体之中,实现文化主体的语言自信与语言认同.语言共同体的教育路径在于三个维度的互塑:一是个人教育路径,形成生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二是国家教育路径,形成国家语言共同体;三是全球化教育路径,形成世界语言共同体,三者具有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经由上述教育路径,语言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强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起书写人的历史、发现生命精神和传播爱的力量的教育使命.
教师“平庸之恶”指由于教师教学判断缺失而引起的教师使命庸俗化、教师工作庸常化、教师生活庸碌化,它会导致教师难以发现或解决学生的主体性被压迫、主体性假象和主体性异化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本体论视角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赖于其主体意识的能动觉醒.教师则应自觉抵御“平庸之恶”,为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创设外部保障.为此,教师应反思教学惯性,重塑协作共生的教学认知;破除教学壁垒,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交往;纾解教学焦虑,补充增值性教学评价.
中和之美是汉代经学家们共同认可的核心审美观.《白虎通义》被认为是展现汉代中和之美的作品之一.关于《白虎通义》中展现的汉代“中和之美”与之前时代相比是否有偏差这一问题,依旧存在讨论的空间.作为汉代“中和之美”继承关系研究的补充,本文阐释《白虎通义》中的“中和”内涵,认为其作为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行为标准,主要贯彻了“中和之美”中“得中”的方式,而忽略了“阴阳相平”的目标.也就是说,《白虎通义》其实是一部具体展现汉代社会“礼”的作品,因此,“中和之美”在《白虎通义》中真正得到落实的仅是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现代语言学阶段、语篇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通过回顾和论述这三个阶段的重要文献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与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介入及其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