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乐于体验。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句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文中患艾滋病却不断抗争的男孩)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字典的解释直接告诉学生,该词语的意思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是短暂一现,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否则我们班家长肯定会有意见的,我可承担不起啊!”有的学生说:“是啊是啊,我也这么想,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
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呢?你会说些什么?我接着与学生对话。有的学生说:“那不行,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可怎么办呀!”还有学生说:“这可不行,恩科西的确值得同情,我可以捐助一些,但到学校来了,万一让我们的孩子感染了怎么办?学校可要负责的。”……
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呢?我继续发问。(学生哗然,看得出他们已身处情境之中了)有的学生说:“那就不要和我做同桌,我爸妈肯定不同意的。”有的学生说:“最好他能坐得稍远一些,让我们可以和他说话,但不要碰到他,我怕感染。”还有学生说:“恩科西很可怜了,我会为他做一点事,帮他买一些文具用品,但我还是会害怕。”……
通过对话,课堂上涌现许多不同的声音,我顺水推舟:“恩科西的到来犹如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当地的一场——”“轩然大波。”(学生接上)这样让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个体的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新词“轩然大波”,课堂气氛也显示出一种理解后的情绪上的“轩然大波”,引发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学生对“轩然大波”这一词语的感悟理解水到渠成。
体验是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产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当学生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倾心投入,“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二、激活思维,生成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使得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策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当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就会主动,这样的课堂就会生动。
1.优化朗读,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宜于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学生通过诵读,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描绘的人、事、景、物有真实的感受,从而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种切实的体验。
2.重视想象,提升体验。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可以化文为境,化文为画,化文为形,化文为话,让文字动态化、形象化、立体化,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充分领略和体验文章的意境。如教学《天火之谜》一文中:“对于富兰克林提出的雷电之谜就是天空放电现象的大胆推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仅通过朗读是很难到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会怎样想呢?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向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在对比感悟中提升对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的体验。
3.强化写作,释放体验。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结合一些课文进行有效的练笔不仅是对文本再次进行体验内化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一个释放表达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开放时空,拓展体验
《语文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开辟“绿色阅读”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空,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发现,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的个性体验注入生机与活力。
总之,新课程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与发展奠定基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亲历性,通过个体自主参与、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以达到个体诸项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只有坚持和加强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让个性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升华,我们的学生才不会窒息于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狭隘天地,才能呼吸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清新空气,语文教学才能行走在人文的春天。
一、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乐于体验。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一句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文中患艾滋病却不断抗争的男孩)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理解新词“轩然大波”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字典的解释直接告诉学生,该词语的意思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是短暂一现,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个孩子的确可怜,但不要到我的班级里来,否则我们班家长肯定会有意见的,我可承担不起啊!”有的学生说:“是啊是啊,我也这么想,如果到了我身边,我家里人肯定不同意我来上班的。”……
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呢?你会说些什么?我接着与学生对话。有的学生说:“那不行,我家就养了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如果感染了我可怎么办呀!”还有学生说:“这可不行,恩科西的确值得同情,我可以捐助一些,但到学校来了,万一让我们的孩子感染了怎么办?学校可要负责的。”……
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呢?我继续发问。(学生哗然,看得出他们已身处情境之中了)有的学生说:“那就不要和我做同桌,我爸妈肯定不同意的。”有的学生说:“最好他能坐得稍远一些,让我们可以和他说话,但不要碰到他,我怕感染。”还有学生说:“恩科西很可怜了,我会为他做一点事,帮他买一些文具用品,但我还是会害怕。”……
通过对话,课堂上涌现许多不同的声音,我顺水推舟:“恩科西的到来犹如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当地的一场——”“轩然大波。”(学生接上)这样让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个体的已有生活经验来理解新词“轩然大波”,课堂气氛也显示出一种理解后的情绪上的“轩然大波”,引发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学生对“轩然大波”这一词语的感悟理解水到渠成。
体验是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产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当学生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倾心投入,“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二、激活思维,生成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使得文本与学生脱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策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当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就会主动,这样的课堂就会生动。
1.优化朗读,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宜于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学生通过诵读,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描绘的人、事、景、物有真实的感受,从而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种切实的体验。
2.重视想象,提升体验。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可以化文为境,化文为画,化文为形,化文为话,让文字动态化、形象化、立体化,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充分领略和体验文章的意境。如教学《天火之谜》一文中:“对于富兰克林提出的雷电之谜就是天空放电现象的大胆推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这里要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仅通过朗读是很难到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对他们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会怎样想呢?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向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在对比感悟中提升对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的体验。
3.强化写作,释放体验。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结合一些课文进行有效的练笔不仅是对文本再次进行体验内化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一个释放表达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开放时空,拓展体验
《语文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开辟“绿色阅读”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空,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发现,让学生自读自悟,为学生的个性体验注入生机与活力。
总之,新课程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与发展奠定基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亲历性,通过个体自主参与、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以达到个体诸项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只有坚持和加强语文的人文性教育,让个性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升华,我们的学生才不会窒息于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狭隘天地,才能呼吸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清新空气,语文教学才能行走在人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