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潮流走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ueying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NOVO Mania
  《中国纺织》:这个展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个创意是谁的?是您的还是ALAN……
  方刚:是我儿子的。
  《中国纺织》:您看过后有何感受?
  方刚:与一般展览会比较,我觉得NOV0Mania档次比较高。我们希望中国消费者无需到国外去就能买到这些牌子。今天的中国大陆市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虽然说世界顶级的那些品牌已纷纷进来,但那些品质好的、风格好的时尚品牌并未完全进入。这些品牌有的显然对中国市场很有兴趣,却不敢进入。基于NOV0的良好基础,我们可以邀请来主流的百货公司。我觉得我们这个展会是一个能够做到生意的展会。
  《中国纺织》:这个展会里的品牌是否代表着TOPPY(方刚先生创立的公司,现经营5个自主品牌)本身的风格呢?
  方刚: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NOVO(即TOPPY旗下的从事国际品牌中国市场运营的公司,非NOVOMania展会)是一个新的方向……
  《中国纺织》:NOVO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方刚:7年,大多是一些比较潮流的年轻品牌。而TOPPY的Episode、Jessica显然是不同的风格。虽然说Jessica作为母体公司支持这个展会,但Jessica显然与NOVO Mania的其他品牌不太适应。
  
  关于自主品牌
  
  《中国纺织》:中国大陆把自己创建的品牌称为自主品牌,TOPPY现在有几个自主品牌?
  方刚:我们自主品牌一共有5个。包括Episode、Jessica、Colourl8、Weekend&Workshop和WW,COM。
  《中国纺织》:我以前在中国许多城市、比如广州看到Episode、lessl’ga在同一家店内,为何不开独立店作市场区隔呢?
  方刚:有的有独立店。但有的商场位置比较紧张,所以有时会一起入住同一家商场。
  《中国纺织》:那这两个品牌有何区别?
  方刚:Episode适合行政人员穿着,Jessica则比较时尚潮流、适合那些已婚女士。
  《中国纺织》:您的这些品牌是何时创立的?
  方刚:1976年(创建的第一个品牌是Jessica)。
  《中国纺织》:我们知道今天的香港服装业与1970年代有很大不同,能否谈谈您那时做自主品牌的意图?
  方刚:1970年代香港制造业还比较发达,我们也一直是从事制造业出口。那时总是剩余一些布头布尾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就想着用来做个自己的牌子吧。
  《中国纺织》:您是何时从事工厂业务?
  方刚:1971年。
  《中国纺织》:香港好像您这样从制造、贸易转型自主品牌的企业大概有多少?
  方刚:我想大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起码有十几家吧。
  《中国纺织》:那又怎么会想起做品牌代理业务呢?
  方刚:哦,那是2002年那一年,我的一位朋友,就是MISS SEXTY的CEO主动来问我是否愿意做他们的牌子。我当时因为不熟悉潮流,也就没当回事。但是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情时,我儿子说爸爸这是个很好的牌子呢,于是他就去做了。后来就越做越大了。
  《中国纺织》:现在这两块业务哪个大?
  方刚:现在已经差不多了。但我想将来NOVO的前景会超过TOPPY。
  《中国纺织》:能否问问TOPPY的五个自主品牌有多大营业额?
  方刚:差不多30亿港元。
  《中国纺织》:我们知道香港面临过重要的转型。尤其是80年代的制造业大规模倒闭与外迁。后来我们发现有两个转型方向,一个是您现在做的品牌代理,一个是发展国际贸易,比如利丰。现在看来,您对这两个方向有何评价?哪种方向会比较符合香港服装业的未来?
  方刚:就贸易来说,现在已很难做到一个新的利丰了。他们已经把几乎所有的美国客户都做完了,也把其他的贸易公司都吃掉了,连沃尔玛都发现自己设立采购办事处还不如委托他采购来得便宜。而品牌业务却因为市场消费的丰富多变而更具有广阔的空间,一家公司不可能做了整个市场。
  《中国纺织》:您这么说是否意味着您的业务模式更具有普适性效应?
  方刚:应该是的。品牌可以很多。
  
  关于香港竞争力
  
  《中国纺织》:香港和台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都是小岛、都在同一时期发展、都依托大陆……但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去年在台湾采访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制造业很具国际竞争力,但国际化又不如香港。您怎么看?
  方刚:是的。香港当年转型时能够不断捕捉潮流,融入国际。这一点台湾不如香港的国际市场广阔。但台湾制造业还能生存,是因为他们纤维业务比较多,他们以前有很多化工厂基础,所以能不断研发,纤维、布料做得比香港好,而香港却没有科研。
  《中国纺织》:为何香港不能做化工呢?
  方刚:台湾五、六十年代时,当时蒋经国手下有个经济部长李国鼎眼光很好,大力发展电子科技等产业,所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则偏向了设计、物流等方面。
  《中国纺织》:但为何香港独立设计师品牌却发展得不怎么好?
  方刚:一个设计师总是能力有限。像我们品牌公司可以不断聘请很多新设计师,一个设计总监带很多个设计师,这样就能保持新的思维。
  《中国纺织》:但这一点来说可能中国大陆就不以为然了,大陆有一批设计师发展得还不错,好几个设计师品牌都发展到几百家店的规模了。
  方刚:这可能是中国设计师更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中国市场很大的原因吧。
  《中国纺织》:随着香港制造业的衰退,你们工厂是何时外迁大陆的?
  方刚:大概16、7年前吧。其实严格说来不算什么衰退。因为香港的工厂迁移到中国大陆、越南、印度等国,但老板还是香港人。香港人控制的服装制造业并没有衰退,算起来产量与销售额反而更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服装产业是成功的。主要是有赖于香港政策的成功,如香港奉行低税制;法制透明度高;金融自由,资金可以自由出入。
  
  关于自我
  
  《中国纺织》:您是否参与了政府产业规划?
  方刚:是的,我一直比较多地参与政府的一些政策咨询。现在还担任了香港贸发局的纺织服装咨询委员会(TDC Textile GarmentAdvisory Committee)主席一职。每年参与运作的HONGKONG Fashion Week,我是主席。
  《中国纺织》:香港时装节?
  方刚:对。不过我看我们的NOVO Mania比香港贸发局的香港时装节的档次要高。他们在大陆做的都不如我们的品牌。
  《中国纺织》:是的,香港时尚荟萃以前都是独立承办,现在都合并到北京服装展了。
  方刚:你说的是CHIC?我觉得CHIC里的贸发局展团参展商很多,但定位不清晰,走到疲惫都不知道看什么。不如我们NOVOMania能够立即做成生意。
  《中国纺织》:纺织服装咨询委员会有些什么业务内容,除了运作时装节以外?
  方刚:我们还承担了与美欧日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协调、包括协助发展大陆市场等。
  《中国纺织》:你们有没有计划以后做一个高端的一线品牌?
  方刚:没有。我们觉得价钱这么高整个中国也开不了几家店。而我们现在这些比较普及的品牌可以轻易做几百家店。
  《中国纺织》:您从进入职场开始就从事服装业,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吗?
  方刚:是的,做了一辈子。不熟不做嘛。
  《中国纺织》:方便问问您今年多大吗?
  方刚:65岁了。哈哈,我是1970年就开始做服装的。
  《中国纺织》:看来您的第二代比较成功呢。
  方刚:没有。呵呵……
  《中国纺织》:香港其他企业的第二代现象多不多?
  方刚:我想都挺多的。我们都纷纷逐渐老了。
  《中国纺织》:呵呵,那么回首您这一世服装缘,有何感想?
  方刚:我觉得挺好,一开始刚刚回来做,香港全部都是制造业。我看到整个行业转移了,跟着后来看到香港发展服务性行业。于是我们开始自主品牌、代理品牌,甚至有的我们会帮其开些百货公司……经历了不停转变,我觉得要不断跟着潮流走。
  《中国纺织》:所以从您的经验看来一个人需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实现转型。
  方刚:是啊,如果食古不化的话就会被淘汰了。
其他文献
3月30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杨东辉、高勇等协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参观了正在这里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总理一行先后参观了国内外企业展台,听取了参展商的介绍,并仔细询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世界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理先
期刊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行业上下受到很大鼓舞。距离振兴规划公布已过去一年,虽然纺织行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运行实现了企稳回升。  前些日子,北京浮尘遮天蔽日,密布的阴霾令太阳黯然失色,那惨淡的天光使人忘记了当时已是仲春时分。一阵大风过后,当细雨带着春意扑面而来的时候,纺织行业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期刊
如果说,一个行业仍然在用30年代成型80年代初制造的借用设备来参与21世纪的产业竞争。如同骑着马车和汽车赛跑,毫无疑问,它的道路将越行越窄,最终步入一条死胡同。而曾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苎麻行业就正陷入这样的困境。    优势产业岌岌可危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打击可谓严重,近一年过去,侵袭虽在持续,可化纤、棉纺、针织等行业已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时,麻纺行业仍是一片低迷,尤其是苎麻产业
期刊
如果说,对国产品牌的支持更多的是依靠浓厚的民族自豪感,那么隐含在背后的则是国产品牌在消费市场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总认为国际品牌的东西要好一些”让国内品牌的路走得倍感艰难。    信任危机    2009年11月开赛的世界羽联的上海公开赛上,林丹穿着一件鲜艳的红色球衣,整个比赛过程中,球衣没有因为大量出汗而变得“湿漉漉”,一改早间在苏迪曼杯上穿着黄色球衣的“湿身”效果,球衣看上去都是比较舒适和轻
期刊
本文作为今年以来作者对上海时尚产业系统研究的三部曲之第三篇专栏文章(前两篇参见本刊4、5、6月刊),期望探索的是时尚产业的贸易大课题及其背后的中国贸易中心建设热门课题。表面看来,贸易是商业经济中的一个具象的、一个环节的问题。然而,上升至国际价值链以及国内贸易中心建设层面,它就远不只是一个局部或环节了。作者坚信,这一课题才真正触及我们整个时尚产业的内核,理念调整。那么,不妨以这一产业为例,进行实证分
期刊
3月30日,北京宝辰饭店内,开了一整天会议的麻纺行业参会代表心情很是复杂,一是看到行业协会整备待发为行业调整升级做出的各种规划和T作而倍感振奋,另一方面仍然为目前行业以及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忧心忡忡,技术装备提升、原料资源、劳动用工、节能减排、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开拓内销市场等问题仍然制约行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麻纺行业产能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制约了产品的开发和
期刊
写这篇文章之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一所名校成就了一些名人,还是一些名人成就了一所名校。就像是哈佛大学和那些诺贝尔奖的得奖者,就像是牛津大学和那些国家元首政要。当然,这样的思考还远远没有上升到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的哲学之争。    这里面也许有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当你从一所名校毕业,身上自然而然就被贴上“优等生”的标签,在社会上,就越容易被重视和重用,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样
期刊
评审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也是在评审活动关键的“一等奖”投票的时候,几位到会评审为其中的两块布料争论不休,“一等奖”就意味着2011春夏面料的最流行,是以工艺的先进为基础,还是以设计的时尚为准绳?是以市场普遍接受的“量产化”为指标,还是以高端的引导性为方向?到了最后,“究竟什么是流行面料?”又让人们回到了起点,面料的流行遭遇了一次“尴尬”,而在整个面料评审过程中,“尴尬”不仅如此。  由中国纺织信息
期刊
2010年3月30日一4月1日,由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登场,展出规模为50000平方米,仍以正装面料、时尚女装面料、休闲装面料等终端用途分类。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114家参展商(其中国内展商868家、海外参展商246家)齐聚亮相。  场馆以正装面料、时尚女装面料、休闲装
期刊
在传统经济下,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小投入获得小收益,大投入获得大收益。而创意经济却不同,它可以在投入极小的情况下,获得比占有最初的市场份额理想得多的收益。  这便是创意的价值。  “在没有良好的设计实力与创意能力之前,我们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只能按照国际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形成的某种过时样式进行生产,只能贴以外国的品牌生产,中国数以万计的生产企业只能以精良的生产技术换取有限的加工费。所谓‘以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