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时尚界的校友录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篇文章之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一所名校成就了一些名人,还是一些名人成就了一所名校。就像是哈佛大学和那些诺贝尔奖的得奖者,就像是牛津大学和那些国家元首政要。当然,这样的思考还远远没有上升到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的哲学之争。
  
  这里面也许有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当你从一所名校毕业,身上自然而然就被贴上“优等生”的标签,在社会上,就越容易被重视和重用,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样说来,一所名校很容易成就一些名人。反之,如果一些人成功了,而他们又是出自同一所学校,那么这所学校自然而然地也会被关注,一些名人也就成就了一所名校。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名人对于名校固然重要,但是名校之所以有“名”,还是需要其深厚的教育功底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名校对于名人固然也重要,但是名人之所以有“名”,还是需要其自身的才情、努力和态度。
  这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翻开时尚界的校友录之后,有感而发的。
  
  第一本校友录: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英国)
  著名时装设计师John Galliano——Dior的高级眼装设计师;
  著名时装设计师AlexanderMcQueen——曾任GIVENCHY主设计师;
  好莱坞时下最热门的女鞋新宠、黛安娜王妃的御用设计师Jimmy Cboo;
  007系列的男主角皮尔斯·布鲁斯南;
  告别英国工业革命那种粗犷而大线条的印象,告别英国绅士那种彬彬有礼而太温柔的印象,当英国的重金属摇滚响起,当伦敦的股票和钞票一路上扬,我们知道了,英国迎来了它的新天地。而作为占国家税收12%~14%的创意产业来说,已然成为了伦敦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
  但是,相对于巴黎和米兰时尚产业在商业上的成功,英国的确也存在着差距。英国没有大型的制造工厂去支撑时尚产业,大公司总是购买设计师的作品,而不会直接谈与设计师本身的合作。其订单也是由欧洲或亚洲的制衣工厂实现,而没有美国那样灵活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约制了伦敦时尚产业的发展。
  不管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到底如何,在伦敦市中心,有一个专门输送时尚产业人才的最大集中地——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国际上的地位绝对无需置疑。圣马丁艺术学院是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的六所学院之一,其他五所包插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时尚学院、伦敦传媒学院和刚加入的温布尔登艺术学院。而要说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赫赫有名,不得不提它所培养出来的那些现在执掌世界顶级品牌的设计师们。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Phoebe Philo。Inacio Ribeiro和他的妻子SuzanneClements也是圣马丁里的佼佼者。他们在1993年便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RIBEIRO CLEMENTS,1995年登上伦敦时装周,时至于今仍然风光无限。而2000年,Inacio Ribeiro和Suzanne Clements受邀担任CACHAREL首席设计师,令这法国老牌咸鱼翻身,重在巴黎时装周秀牌名单上牢牢占据属于自己的地位。这些一线大牌御用名字不用去说,光是每年伦敦时装周上的毕业生时装作品发布会就是品质极有保障的新秀试验田,是诸多国际时装品牌和国际时装传媒关注和挖掘设计新秀的焦点。
  而从他们那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叛逆、革新、创造的英国创意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也有不少人反映,在圣马丁有很好的国际环境,很强调“实作”,但是硬体设备太差,空间严重不足,有时上课老师都还要找空教室,来讨论作业。
  
  第二本校友录:
  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
  LV首席设计师MarcJacobs;
  Gucei首席设计师TornFord;
  还有如日中天的DonnaKaran、NarelsoRodrlguez、IsaacMizrabi;
  最近,帕森斯设计学院又因为两条新闻备受关注。这所设计学院又有了重组的新动向。重建计划主要集中在艺术学院,扩建后的艺术学院除了划分出了艺术学士和研究生分部之外,还将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讲座,他们的野心是,要成为美国跨学科实践最强的艺术学院。此外,纽约时报报道了另外一条和帕森设计学院有关的新闻,该学院的教授Laurence Hegarty最近发起了一个艺术表演计划,这个表演的名称叫“粉红错误”(Pink Slip-Ups),这个表演是对经济危机下的纽约大规模裁员的一种调侃,参观者被要求从他们所看到的一群人里挑选出“谁应该被解雇,而谁,根本不会碰到这样的倒霉事。”Laurence Hegarty联合了帕森学院的其他教授一起出演这个节目。
  从这两条新闻,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这个学校似乎更加重视商业化和实际化,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美国的第一所时尚学校是1896年在纽约建立的Chase School,如今叫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现在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是The New Schod的一个学院,和欧洲大陆的那些都市的时尚行业有意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华丽高贵气质不同,纽约的时尚气氛要更加商业化实用化,更多地是从中产阶级的角度出发,而作为美国顶级时尚“黄埔”军校的帕森斯也是感染着这一气息。所以早在二十世纪初,Parsons就建立了时装设置、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其目标就是顺应当时的工业化潮流,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及更富裕的阶层而设计一切。
  目前,Parsons也充分利用了美国是世界上IT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技术类的课程,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绘图、交互式多媒体等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先进的。Parsons Seho of Design的毕业生在美国的建筑、室内设计、广告等多个行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在时尚界,除了Tom Ford、Donna Karan、Marc Jaeobs、Narciso Rodriguez、Isaac Mizrahi这些绝对掌握流行话语权的风云人物之外,窜红的新星Proenza Schouler、Behnaz Sarafpour,也是格外引人关注,于是,帕森设计学院作为美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校之一,能够在这里读书,被人们认为是通往成功的最捷径。
  
  第三本校友录:
  马兰欧尼设计学院(意大利)
  Franeo Mosehino——莫斯奇诺
  (MOSCHINO)创始人;   Domenieo Dolce——杜嘉班纳(DOLCE&GABBANA)的创始人之一;
  
  还有著名设计卿RafaelLopez等等。
  意大利,一个将时尚融入血液的国家,就连国家版图的形状也要是一只漂亮的靴子。在这里,“设计至上”。
  当然,一个产业的发展归根在一个国家的土壤之上,意大利这片土壤似乎天生就是很适合时尚产业的成长。意大利由中小公司占主体的经济模式,为创新的设计提供了肥厚的生存土壤,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更将设计的概念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当然,在如今愈来愈需要大集团全球化运作的商业环境中,意大利中小企业运营模式也逐渐有跟不上形势的趋势。
  马兰欧尼设计学院(Istituto Marangoni)是1935年在意大利米兰创立的时装学院,目前在巴黎和伦敦也有分校。lstituto Marangoni的本科课程主要着重在设计方面,商业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一年制硕士课程中商业方面的课程相对要多一些。马兰欧尼的设计师遍布几乎所有的意大利时尚品牌: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华伦天奴(Valentino)、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古驰(GUCCI)、特鲁萨尔迪(Trussardi)、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Romeo Gigli、贝纳通fBenetton)、艾特罗(ETRO)。范思哲(Versaee)和普拉达(Ptada)更号称其80%的设计师都来自于马兰欧尼。
  
  第四本校友录: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比利时)
  
  安特卫普六君子(Antwerp Six)
  Veronique Branquinho、BernhardWillhelm、BrunoPieters
  相对于英国的前卫,美国的商业,意大利的传统,比利时似乎是最没有包袱的一个国家,而作为比利时工业城市的安特卫普能够以“黑马”的姿态进入时尚界,也正是基于此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对于一个创意产业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提到安特卫普,提到时尚产业,不可绕过的就是近些年来名声大噪的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其毕业生也成为国际时尚舞台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Antwerp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虽然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服装专业却只是四十多年前才设立的,除去本身的学校素质,“安特卫普六君子”不得不说是这所学校名声大震的功臣。
  DriesVanNoten、AnnDemeulemeester、DirkVanSaene、Dirk Bikkembergs、MarinaYee和WalterVan Beirendonck。自从1987年这六位来自安特卫普的设计师在伦敦举办了一场成功的时装秀后,时尚界因为他们每个人各自的名字都比较难记,干脆封给他们六人一个集体的头衔——“安特卫普六君子”(Antwerp Six),从此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名号在时尚圈里可就叫开了。六君子的成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给学校做了很好的广告,无形中提高了学校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这样一方面吸引了更多有才华的学生来读书,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能够相对多一些展示的机会。
  除了这六位设计师以外,还有不少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也获得了时尚界的肯定,例如Martin Margiela、Christoph Broich、Veronique Branquinho、Bernhard Willhelm、Bruno Pielers、Jurgi Persoons、Christian Wijnants等等。
  
  合上校友录之后
  
  当把各大顶级时尚院校的校友录合上之后,发现原来名人和名校就像是双剑合璧,不论是帕森斯培养出的设计鬼才Marc Jaeobs,还是安特卫普六君子给皇家艺术学院带来的名号,都不是单纯可以解释清楚的。其实想想,纠结在两者的关系之上似乎有些没有必要,因为成功除了一些外在的助力之外,自身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
  就像是圣马丁设计学院对学生想象力的重视就足以让我们思考很久,还有对于那些设计新人们的劝导更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Jane Rapley,当今时尚界最犀利、最张扬的天才设计师John Galiano、Alexander McQueen的导师,原中央圣马丁学院时装设计系主任。在提到圣马丁最重视的学生素质时,Jane Rapley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想象力,想成功的话,设计师本身必须非常有天赋、有激情,还得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而将自己的天才变成现实的设计,让世人认同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在圣马丁招生学生的时候,都要强调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作品集,这个作品集并不是最后画好画的一个罗列,而是每个作品一开始有什么主意,怎样得到的创意,怎样获得的灵感。因为这个创作过程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取舍,有方法的取舍,有路径不同的尝试,通过各种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思路发展过程,从这个思路发展过程,可以看得出他欠缺哪些东西,他的长处在哪些方面,这样很全面很真实的来判断一个学生将来以后适合在哪个方向发展。而在他们进入学校的时候,每个学生会发两个速写本,大的放在教室或者宿舍里,让他有时间想到什么画什么。另外就是每个人送一个小的速写本,让他揣在口袋里,坐公共汽车,逛公园的时候,聊天的时候想到什么,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包括有些学生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餐厅纸上画一些什么,老师都会问,你是受什么灵感启发。
  而在中国,学生则是很注重于“把画画得很像”,而没有说把他的一些主意或者创意体现出来,仅仅老师强调你要画的和这个石膏像或者模特要特别像,才是一个好的作品,但是在圣马丁画的像已经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了,相机很方便的,照一张百分之百一样的东西很容易,更重要的是创新,在大学有一个理念,要想成为—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先是一个好的思想者,要先有思想。现在视觉实现的手段很多,而且到了实现那一步的时候,有各种人会帮助你实现,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完全自己画出来或者做出来,会有专门人做不同的分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话,就要超前想一些东西,然后在一些人的帮助下,把它实现出来。
  进入圣马丁,仿佛就拥有了无比辉煌的前途。人人都梦想成为John Galliano。他1980年加入圣马丁,4年的学习生涯,对于他来说仅仅是播种的时候。1984年,他那以法国大革命为灵感来源的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LESIN-CROYABLES”展现在世人面 前,引起整个英伦的轰动。英国品牌BROWNS的独家经营者表演刚结束就将整台服装买下。大学毕业后他在伦敦东部的一个废弃的仓库里开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英国时装局颁给他1987年和1994年“年度设计师”的称号,1991年把个人发布会开到了伦敦。经过和GIVENCHY的短暂合约,John Galliano入主Christian Dior,从此被彻底冠以“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大师”之名。
  但是,天才的成功模式是不可复制的。John Galliano也只有一个。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伦敦毕业时装周上,一些初出茅庐的学生面对萧条的经济危机,依旧在T台上我行我素,表现出了一种与时代完全不搭调的叛逆,通过剪裁夸张的搞怪服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对一些大牌设计师在这个时机选择低调表示不满。他们不喜欢“浪费”时间,希望一毕业就受到关注,就能跻身大牌的设计行列,然而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也是时尚圈与学院派之间的距离,就像很多品牌喜欢有经验的设计师,最好那些设计师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而作为顶级学院的学生们,却往往认为那种基础的工作并不是自己要做的,一踏入社会就要成为设计师。
  面对这种矛盾,“我想告诉那些新人们,如今,心胸开阔远比精湛的剪裁技术来得重要。”圣马丁的毕业生马里奥斯·契瓦博(MariosSchwab)说。作为过来人,他在经历了几年的设计雇员生涯后,才辛苦爬上Halston品牌创意总监的地位,“时尚界永远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总有机会摆在毕业生的面前。只不过,你必须表达出你的服务精神,而不是艺术家的鬼才气质,或者炫目的叛逆。浅薄的大胆无畏并非打开时尚大门的真正钥匙。”
  而高级品牌Bottega Veneta的创意总监托马斯·马耶尔说:“你要积极进取才能赢,向危机宣战吧。”他说的不是作品的鲁莽表现形式,而是真诚的创意态度。
  其实,有些时候,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劲儿地吹捧国外,但是,有些时候,在一些事情上,如果的的确确存在着差距,的的确确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就应该虚心地接受,别人怎么看先不说,即便是放低姿态,但能学到本事,能够让自己进步,也是非常值得的。
  翻开时尚界的校友录,看到的是光鲜亮丽,是叱咤风云,那是别人的骄傲。
  合上时尚界的校友录,明白的是彼此距离,是成长空间,那是自己的收获。
其他文献
2009年8月1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一法新时尚国际机构支持,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搜狐策划并筹办的“搜狐2009中国时装现在时”全国行系列活动在北京爱慕大厦启动。  基于对我国时装产业的高度关注,“搜狐2009中国时装现在时”全国行系列活动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媒体记者团队,计划走访全国几十家服装企业,全景报道中国时装产业本土品牌发展现状、自主创新历程,凸显中国服装品牌地位,追
期刊
宁波在中国服装生产发展史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中国近代服装产业诞生地,中国的第一套西服、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书籍、第一所服装学校都出自宁波人之手。宁波人打造的“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经过12年的蜕变,逐步显露出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特质。    助推企业融入大产业链    服务产业、提升产业是宁波服博会的长远大计,每一届宁波服博
期刊
2006年,斐戈集团在商务与时尚之间找到一个尚未被其他品牌占领的价值区域,七分商务三分时尚,自建“时尚商务”女装新山头。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无品牌到品牌化经营,完美演绎了从外贸市场到内需市场的精彩转身。  一位宁波服装界资深人士说,“宁波服装企业中,80%都有外贸业务,包括杉杉、雅戈尔、罗蒙、狮丹努、布利杰、巨鹰、申洲、康楠、爱尔妮、老k而仅作内销的品牌并不多,并且都是外贸业务占据了绝大部分的
期刊
谁是CoCo Chanel?在今天来说,这个问题也许会被当成一个玩笑,只因为你问的是“CoCo Chanel”。    Audrey Tautou,《天使爱美丽》里面那个美丽的女主角,抛弃了“我需要充满阳光假期”的念头,登上了大银幕,这一次只为一个传奇人物——Coco Chanel。  4月法国上映,6月香港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少女香奈儿》,又一次掀起反转双“C”的浪潮,又一次呈现立体的菱形车格纹
期刊
3月30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杨东辉、高勇等协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参观了正在这里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总理一行先后参观了国内外企业展台,听取了参展商的介绍,并仔细询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世界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理先
期刊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行业上下受到很大鼓舞。距离振兴规划公布已过去一年,虽然纺织行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运行实现了企稳回升。  前些日子,北京浮尘遮天蔽日,密布的阴霾令太阳黯然失色,那惨淡的天光使人忘记了当时已是仲春时分。一阵大风过后,当细雨带着春意扑面而来的时候,纺织行业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期刊
如果说,一个行业仍然在用30年代成型80年代初制造的借用设备来参与21世纪的产业竞争。如同骑着马车和汽车赛跑,毫无疑问,它的道路将越行越窄,最终步入一条死胡同。而曾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苎麻行业就正陷入这样的困境。    优势产业岌岌可危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打击可谓严重,近一年过去,侵袭虽在持续,可化纤、棉纺、针织等行业已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时,麻纺行业仍是一片低迷,尤其是苎麻产业
期刊
如果说,对国产品牌的支持更多的是依靠浓厚的民族自豪感,那么隐含在背后的则是国产品牌在消费市场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总认为国际品牌的东西要好一些”让国内品牌的路走得倍感艰难。    信任危机    2009年11月开赛的世界羽联的上海公开赛上,林丹穿着一件鲜艳的红色球衣,整个比赛过程中,球衣没有因为大量出汗而变得“湿漉漉”,一改早间在苏迪曼杯上穿着黄色球衣的“湿身”效果,球衣看上去都是比较舒适和轻
期刊
本文作为今年以来作者对上海时尚产业系统研究的三部曲之第三篇专栏文章(前两篇参见本刊4、5、6月刊),期望探索的是时尚产业的贸易大课题及其背后的中国贸易中心建设热门课题。表面看来,贸易是商业经济中的一个具象的、一个环节的问题。然而,上升至国际价值链以及国内贸易中心建设层面,它就远不只是一个局部或环节了。作者坚信,这一课题才真正触及我们整个时尚产业的内核,理念调整。那么,不妨以这一产业为例,进行实证分
期刊
3月30日,北京宝辰饭店内,开了一整天会议的麻纺行业参会代表心情很是复杂,一是看到行业协会整备待发为行业调整升级做出的各种规划和T作而倍感振奋,另一方面仍然为目前行业以及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忧心忡忡,技术装备提升、原料资源、劳动用工、节能减排、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开拓内销市场等问题仍然制约行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麻纺行业产能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制约了产品的开发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