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逻辑考察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tgwdrtwertw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讲话为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思政课建设具有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和功能逻辑等多维逻辑属性,伦理性主要表现为合理性,价值性主要表现为价值立场,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功能性主要表现为效能。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可以从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和功能逻辑入手。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课;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功能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02-02
  一、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伦理逻辑
  伦理性即合理性。认识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伦理逻辑的核心问题就是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上思政课”这一重要问题。“为什么要上思政课?”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思政课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思政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在形式上存在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但对于基础教育“为什么需要思政课”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还需要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伦理性问题涉及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离现实目标较远。因此,人们通常关注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性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对于伦理性问题关注较少。但思政课建设伦理性问题的根本性关乎教育目标定位,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培养,加强对思政课建设伦理逻辑的思考意义重大。
  伦理性的本质是人的问题。如果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那么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思政课建设的伦理性就在于其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座谈会上也强调: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其伦理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本性的、自然的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思政课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避免以物为本而产生人物化与工具化的倾向,如严禁任何形式的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炒作,严禁将中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等。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遵循伦理逻辑需要处理不同主体之間的伦理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会形成不同的伦理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而其他一切伦理主体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订各项制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反映伦理性的要求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如加强学生德育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坚持主体和主导相一致的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启发中思考,在探索知识和实践中明白爱党爱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例如,对于思政课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讨论、学生展示的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注重过程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避免等级制、分数制“一刀切”的评价倾向。
  二、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
  价值性主要表现为价值立场。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总是与一定群体、阶级、政党或社会组织的利益相关联,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1]。比如,西方社会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思政教育)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利益为其根本价值立场,而我国则是站在社会主义利益和人类利益立场进行思政教育。不同的价值立场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和评价也会不同。在我国,当前加强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加强价值引领,即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符合党和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将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总的来说,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价值引领是一种复杂的思想认知活动,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引领需要“破立”并举。从“立”的方面来看,发挥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仅在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同时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出实招出新招,比如,推动对思政课建设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完善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制度等。此外,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是显性的,而其他课程的价值引领则是隐性的,后者主要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实现价值引领,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破”的方面来看,思政教师要敢于面对错误思潮,有理有据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在案例、事实、数据的比较中进行批判、引导和矫正,让学生口服心服。
  三、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结构逻辑
  结构性主要表现在组成事务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问题越单一,内容涉及越少,结构关系越简单,反之就越复杂。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厘清组成事务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事务本身的发展。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问题诸多。从主体角度看,包含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部门、教师、学生等;从建设内容看,包含教师、教材、教法、制度建设等;从问题角度看,存在有些地方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研究内容有待完善、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复杂性反映结构的复杂性,如果不清晰认识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思政课建设的预期效果就难以取得,实践中甚至会出现顾此失彼、相互扯皮的现象。例如,一味强调思政教师的责任意识,忽略加强思政教师的组织保障,其结果可能造成思政课的“孤岛效应”。因此,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结构逻辑研究对系统解决各类问题意义重大。   如上所述,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内容十分复杂,对其内容的划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强调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形成。中小学思政课结构性建设可以从“工作格局”的论述中获得启示,即根据不同建设主体的建设内容加强结构建设。不同建设主体担负的建设内容各有侧重,建设内容亦可重点关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是共同存在的,如建设理念问题,又可能是个性存在的,如建设机制、课堂教学等。基于此,中小学思政课的结构性建设可主要从建设理念、建设机制、建设途径三个方面开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理念属于意识层面范畴,建设机制属于制度层面范畴,是意识层面的具体化,建设途径则属于实践操作层面范畴,是建设理念和建设机制的具体实施。从建设理念看,加强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统一领导,树立大思政格局”[2];从建设机制看,各部门联动,构建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相关的制度,如《思政课教学管理规范》《思政课课堂教学规范》《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规范》《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管理办法》等。从建设途径看,各部门重点关注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创新,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鼓励形式多样的创新,注重教学效果的绩效引导等。
  四、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功能逻辑
  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建设中所产生的效用。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课程建设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取决于该课程能够对学生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力。中小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效能是指思政课对中小学生所产生的育人效果。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其产生的效果与其他课程不一样,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认识观察事物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来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其需要承担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承担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
  具体而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所产生的效能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判:第一,是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学校的政治底色。学校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扎根中国大地开好思政课。第二,是否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将办好思政课要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来看待,开好思政课就是要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要把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作为检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标。第三,是否引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抓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政课教学十分重要。思政教师不仅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解疑释惑,而且要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增长学生的见识,让他们增强自信。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厘清其建设中的伦理逻辑、价值逻辑、结构逻辑和功能逻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辽宁,李丹琪.高校思政课制度建设的多维考察[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5):106.
  [2]褚 凤,易 锦,刘思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N].湖南日报,2020-11-21(008).
  作者简介:田花玲(1976— ),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长沙教育学院党员教育培训科科长,研究方向:干部教育培训、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整体解析法在利用牛顿定律解题时的条件、表述、运算过程,推导质点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整体解析法的解析式,通过“一解多题”的枚举,利用牛顿定律整体解析法处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四类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加深对定律、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习得物理知识、培养物理素养。
黄宝国先生“差点教育”体系下的课堂理答行为强调,“差点教育”应有效地作用于教学环境,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从“差点教育”理念出发探究高中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策略,本策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成长空间,也关注了教师的教育幸福感、成就感。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妇科疑难重症之一,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王佩娟教授认为崩漏的病因主要有阴虚、血热和血瘀。文章总结王佩娟教授对崩漏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经验,并对辨证用药进行解析。
摘 要: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准确分析地理图形。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虽然出现了很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但是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应用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编了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它们既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又是学生提高語文素养的重要工具。文章作者通过统计选文创作年份、选文体裁、不同时代选文的数量来概括选文的现状,进而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发现教材选编中还存在的不足并就此提出优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为高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人教社2007年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审美水平,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三观”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重视国学经典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文章分析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与整合策略,以期为相关的教师教学提供
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就是各级政府为社会管理、公共事业的良好发展、社会基础保障、社会经济建设与政策方面的补贴等所提供的具备一定指向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在有关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要按照公开性、规范性、效益性、科学性的要求执行工作,在专款专用的情况下,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价值。但是,目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中还存有指标不健全、缺少正确观念等问题,难以彰显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价值。基于此,本文研究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对策,旨在为提升绩效评价的工作水平提供基础支
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江苏省常熟市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为例,分析了引入PPP项目的必要性,通过项目现状的实证分析,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私营部门发挥好自身作用的同时,政府部门需要选择高质量、可靠的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建设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积极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培育专业人才等,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由于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迁,媒介伦理从职业领域拓展到了社会领域,其内涵和研究论域也相应发生变化。本文将媒介伦理划分为以新闻伦理、大众传播伦理、社会媒介伦理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适用主体、涵盖领域和运行过程各不相同。面对新的变化,应在内部组织规范和外部法律制约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职业自律拓展为个体自律,倡导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和道德建设。
摘 要: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好奇心也比较强,因此,他们的可塑性也非常强。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广泛地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对幼儿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同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对促进幼儿成长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良好习惯;幼儿成长;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