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78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准确分析地理图形。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虽然出现了很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但是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应用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7-0027-02
  引 言
  读图能力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是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对地理图形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思维导图形象直观,能够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信息,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地理图形中的符号以及地理规律。其实,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利用好思维导图,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通常来说,思维导图图文并茂,借助一定的层级关系来呈现事物之间的主题关系,能够借助记忆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地理图形之间的内在规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图形、分析图形。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索意识,能够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图形。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学生的成绩,还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效汇总,从而使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产生有效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地理教学,会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对地理课程提不起兴趣,并且复杂的图形会让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而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体地位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对地图也会有深入的理解[1]。通常来说,地图教学属于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將思维导图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和思路能够通过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框架下开展地理教学,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升。高中地理知识中,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层级关系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和形容,而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则很容易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培育发散性思维。
  二、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路径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读图世界,让图形的分析和理解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2]。比如,教师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图时,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中的图片感到非常茫然,研究探索好几遍也没能弄明白大气中的热量究竟来自什么地方,由于本知识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很多学生读图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此时,地理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图形展开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以及受热过程,并且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该原理解释很多教材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大气受热过程按照以下几个内容进行划分,分别是太阳照射温暖大地,大地升温后会暖大气,大气最终将热量还回大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问题,如:“大气中的热量来自什么地方?”“为什么大气可以吸收太阳中的热量和辐射?”“晴朗的天气和雨水天气在日较差上会不会有差异?”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会产生深入的思考,读图方式和读图环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喜欢上读图。又如,教师在讲解到“宇宙中的地球”时,很多学生对于宇宙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太阳系示意图,并询问他们在视频中观察到了哪些天体。在讲解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太阳日以及恒星日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球是怎样开展自转的,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3]。
  (二)利用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读图技能
  地图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图形在地理科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对较差,在读图时很难从图形中找到有效信息,无法利用地理知识对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然而,思维导图的出现,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图形展开讲解,但是学生在理解教材中的图片的过程中会存在认知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也是增强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途径[4]。掌握图文的转换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台湾地区多雨的原因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台湾地区多雨的成因。教师可以将地理位置、洋流以及风向等条件融入台湾地区的图形轮廓中,并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图形信息用文字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也会更加客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轻松,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读图能力[5]。   (三)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去刺激学生,让他们对图形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在传统教学中,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喜欢使用教学挂图,边画边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6]。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思维导图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读图能力。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借助思维导图将抽象的图形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比如,教师在讲解到“锋与天气”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好相关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锋面过境前后天气的变化,并搭配多媒体声音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此时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法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并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从而加深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印象,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才能够在考试做题中准确读取图形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将复杂的图形问题逐一分解,这样自身的解题能力以及解题速度都会显著提升[7]。
  (四)强化小组合作,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師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强化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读图兴趣,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寻找共鸣。大量教学实验表明,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新时期,将思维导图和小组合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结合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图形分析能力,这样既能够熟练地读图,还能够实现绘图和填图[8]。比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不同国家的轮廓图,其中需要包含城市、山脉以及海洋等,包含的信息种类越多,绘图的质量越好。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这些任务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分享自己的思考方式。在讲解到“世界气候类型”这个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图,以此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结 语
  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图形中的深层含义,增强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知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樊 伟.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0):29-30.
  [2]焦存志.基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应用[J].教育观察,2019(15):72-73.
  [3]李书婷.基于综合思维的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地图的构建——以“闽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9-51.
  [4]齐 丽.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王 凤.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78.
  [6]吴小娟.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0(4):47.
  [7]贾稀睿.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4):38-39.
  [8]刘欣阳,夏新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108-109.
  作者简介:毛海燕(1968— ),女,贵州贵阳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地理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会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以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变化。当前,有研究将心肌梗死诊断的研究重点转向心肌心肌坏死标记物上,如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Ⅰ(cTnⅠ)[1]。血浆脑钠肽(BNP)是心力衰竭的标志物,能反映心功能指标。当前CK、血浆cTnⅠ及血浆BNP联合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血浆cTnⅠ、血浆BNP及CK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制造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成为促进智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工业化智能制造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提供了重要引擎。本文在现有工业统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智能工业大数据收集、数据统计的模型框架,其分析结果能够在新型化、新模式的智能工业发展趋势下,推动工业大数据的技术融合和分析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在推进智能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研究思路,挖掘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智能工业以及市场潜力的数据,促进智能工业相关企业持续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曲建华校长带领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创新,建立起“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育人体系和格局。曲建华校长认为:一个校长的使命和责任是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途径。他将文化视为教育的“魂”,将课程课堂视为教育的“根”,在立魂与扎根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最美教育理念内涵体系,即最美课程体系、最美全息课堂、最美学校治理体系、最美增值评价体系,育最美少年的最美教育目标。
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读”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素养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设计和改进教学方法,将“学本思想”作为其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中引发思考,围绕如何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了建议,认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做到:阅读任务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梳理阅读内容,不断扩展学生视野;恰当完善阅读教学活动,更新教学模式;全面总结阅读成果,评价激励学生信心。
摘 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案件频发,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文章对芬兰的校园欺凌KiVa项目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对中国校园反欺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校园欺凌是一个不容忽视、亟须防范和治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芬兰校园;KiVa项目;反欺凌;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3-0082-03  芬兰校园反欺凌K
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整体解析法在利用牛顿定律解题时的条件、表述、运算过程,推导质点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整体解析法的解析式,通过“一解多题”的枚举,利用牛顿定律整体解析法处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四类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加深对定律、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习得物理知识、培养物理素养。
黄宝国先生“差点教育”体系下的课堂理答行为强调,“差点教育”应有效地作用于教学环境,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从“差点教育”理念出发探究高中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策略,本策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成长空间,也关注了教师的教育幸福感、成就感。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妇科疑难重症之一,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王佩娟教授认为崩漏的病因主要有阴虚、血热和血瘀。文章总结王佩娟教授对崩漏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经验,并对辨证用药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