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妇诗的当代承接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愁怨是诗人抒发情感和读者阅读欣赏的最佳契合点,愁怨作为一种情绪,无论是大张旗鼓地宣泄还是暗自神伤地落泪,这种情绪多呈现于妇人身上。荣荣诗集《时间之伤》,可以说是一个怨气桶,汇集了更年期女人的心态种种。无限重复的人生是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最大挑战,超越于古代闺怨诗的思想锐度在于诗人从社会批判的立场出发,妇女古已有之的抱怨情绪陡然拥有批判、自省,以及质疑的现代特质。
  关键词:怨妇诗 当代承接 荣荣 《时间之伤》 情绪
  关于“怨”,《诗品·序》里有论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说的就是离群而怨,孤守而怨。钟嵘在一连串例证后,得出的结论是说给诗人的“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以及信手拿出孔子的“诗可以群,可以怨”的引证。辛弃疾更是用词承认了这一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阕是没愁找愁,下阕是有愁了又不知道如何去说。看来愁怨是诗人抒发情感和读者阅读欣赏的最佳契合点,“怨”不仅暗合了诗歌情绪渲染的需要,也是写诗的绝佳状态。
  愁怨作为一种情绪,无论是大张旗鼓地宣泄还是暗自伤神地落泪,这种情绪多呈现于妇人身上,而最为集中之地大概非宫廷莫属。古代宫怨诗的产生有漫长的历史,可以说遍布先秦至明清。有史可查最早的宫怨诗出自汉代班固的祖姑班婕妤之《怨歌行》。帝王之家几千个美女服侍同一个丈夫,竟也有“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不公平,能不怨吗?这怨的来由便是争宠。“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唐·白居易《后宫词》)皇帝一人独享“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而真正有幸承恩侍寝的宫女又有几人?绝大多数只能空老深宫青春未识面。于是,便有了众多怨情纷飞、青泪暗弹的宫怨诗。本来宫廷就是个新闻信息热点中心,“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因为女性生物性的生活寂寞产生怨恨情绪,更何况,宫女争宠历来是宫廷新闻的焦点,诗人写这样的诗句也就不奇怪了。
  宫廷如此,那么民间妇人之怨会不会少些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模式,丈夫或远征或商旅在外或求学在外,女子深处闺中自然愁怨不断。因为女人独守空房而怨的诗在先秦的典籍里不难查到,诗人到民间采写那些怨妇们的诗就叫思妇诗、怨妇诗,还有弃妇诗,在《诗经》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诗。“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诗经·秦风·小戎》)这是思妇在想象中怀念征夫的诗,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而生的怨。“怨”大多是因为两地分居或者是婚姻生活不如意导致的。《诗经·卫风·氓》写的是一个弃妇哭诉的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就属于后者,是从自身被遗弃的遭遇中流出的血泪表白。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也属弃妇诗。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有“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还有杜甫《佳人》却是别一番景象。《佳人》写一个“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被弃自立的美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山中清泉喻其清高品质;“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侍婢卖珠维持生计足见其贫,以牵萝补屋足见其隐居之志。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弃妇的遭际,以山中隐居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因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弃妇诗的名篇。
  怨妇诗始于先秦兴盛在唐,尤其擅长描写女性的心理变化,从古至今承传了一种缠绵凄美的哀怨,忧伤质感。琵琶女如泣如诉地抱怨“商人重利轻别离”,宫女哀叹“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其缠绵凄美历久不衰。这凄美忧伤逃不出“女为悦己者容”的文化心理投影。《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到了唐代雍裕之的诗里有“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这种“怨”到了王昌龄那里就有了另一番“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娇憨景象,少妇可以浓妆登楼远眺,“忽见陌头杨柳色”,一瞬间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幽怨涌上心头,真是“悔教夫婿觅封侯”。
  2014年6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荣荣诗集《时间之伤》,可以说是一个怨气桶,汇集了更年期女人的心态种种;这是一个怨妇门,就是女诗人泄气和替女人泄气的门户。她的《与干小妖说》写一个典型的更年期女人“腹藏三千话语”,可以说这是一肚子的抱怨,可是快乐来了,却“为何说不出到来的快乐”?想说又怕说破了,然后就是绕来绕去:“磕巴的话却还在绕圈/绕了西门 绕了南门/绕过几度飞花 又绕回苦熬的日子”,女人就是这样纠结,女人痛在纠结,痛在左右摇摆不定,所以女人就这样容易抱怨。
  然而,细细读来,凄怨哀婉的闺怨诗又暗含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守。当代怨妇诗的“怨”对此主题是有所承接的。荣荣的诗《他光滑的身体》里,“他光滑的身体卡在时间的缝隙里”,这是写两地分居或许是写“他”常年在外忙生意……总之是时间之棒打鸳鸯,因为有情人不能相聚而生怨。“时间的缝隙”是空闲或者抽空相聚的日子,是“重逢之花”,怎么好好的相聚,就被“卡”住了呢?“如果内心仍有爱 它就是鲜活的”,如果把包容放大一点,放大到超过抱怨,让爱的感情超过牢骚和抱怨,那么“他光滑的身体”就会在“她”的时间里生动而美丽。如舒婷的《小窗之歌》:“放下你的信笺/走到打开的窗前/我把灯掌得高高/让远方的你把我看见。”这是两地书,是两地分居给爱情造成的伤痛。这也是一个时代伤痛并美丽的爱情,是女人对男人的爱情誓言的另一种注解,但更多的是另外的景象,是革命化的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不但没有抱怨,而且家庭结构还比較稳定而和谐,还能共同“谱写斗争与欢乐的诗篇”。如马莉的《有一个词不能说出》:“不能说出不是刀锋太过尖利/才使心灵面对月光遏制不住地哭泣/不能说出是昨天湖泊把一场旷世之恋/沉入湖底,这古老的谜团不能说出”。爱得死去活来不说,还打死也不说,这是传统婚姻中的海枯石烂心的爱情誓言,这种抱怨似乎就有点矫情了。还有用“弱水”对爱情表决心的:“她不说话 不掏心窝子/眼里弱水三千 曾被谁动了一瓢?”(荣荣《宽窄巷子》)女人是水做的,柔弱如水,碰不得的女人,一碰水就流出来了。“有一次,我爱上一个人/所有的礼物/都在弱水中呼吸,困难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窦凤晓《弱水》)。上善若水,在爱的面前,女人是至高无上的。看来今天的女性诗人的闺怨,比起古人来还真是毫不逊色。   宫怨也好闺怨也罢,有人把宫怨归于闺怨,不过都是怨妇之怨。起因女性独守空房,因愁生怨因怨生恨,叫“愁怨”和“怨恨”。这愁绪竟如月光般“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延续到当下,荣荣的诗《妇人之仁》就刻画了女性对庸常生活的厌倦。诗人以怨妇的视角审视传统女性的家庭生存状态,“杀鸡取卵炖汤/掸灰抹尘 对付野蛮的蟑螂”,还有“描金绣银”“递茶端水”,几个日常动作勾勒出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其深度是诗人借怨妇的身份,对传统观念中的家庭主妇形象的质疑和颠覆。“回家 回家 回家/一次次将生米煮成熟饭”,这是毫无生气毫无新意毫无创造力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人生,无限重复的人生可以说是诗人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最大质疑,但是质疑也是抱怨。当认识到回家就是一种温暖的时候,抱怨就会消失了。超越于古代闺怨诗的思想锐度在于,诗人从社会批判的立场出发,告诫这种女性“安逸是一只眼前飞舞的蝶/没有颜色的女人总被温情遮蔽”,妇女古已有之的抱怨情绪陡然拥有批判、自省,以及质疑的现代特质,现代女性的独立平等的形象就在女诗人的诗中清晰起来了。王小妮的《爱情》写在寒冷的冬天里为夫君赶织毛衣:“我织也织不成的/白又厚的毛衣/奇迹般地赶出来”,这不是“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晒幸福还是一本正经地抱怨?“我拖着你的手/插进每一个/有人的缝隙/我本是该生巨翅的鸟/此刻 却必须收拢肩膀/变一只巢”,这种抱怨尽管张贴着爱的奉献,但是“本该”“必须”的字词中却透露出女性为了男人牺牲自己事业的某些不甘与遗憾,也道出了当代女性家庭与事业的两难选择。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敏感的女诗人们,她们善于捕捉生活中女性身上散发的幽怨、牢骚情绪,然后艺术地再现在诗里,于是诗里就有了怨妇气,这样看来“幽怨”的建构也应该是诗的艺术特征了。综上所引从古至今的怨妇诗不都是怨妇们滔滔如江水般地“说”吗?也可叫叙述、倾诉(有心理治疗的功效)。杜甫的《佳人》就是“自云”,荣荣“腹藏三千话语”,马莉“不能说出……”舒婷、王小妮“我……”的幽怨与思绪,不都是“怨”吗?
  钟嵘《诗品序》有云:“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的时候,能够安慰人、鼓励人的,没有比诗词更好的了。其实诗就是诗人的怨氣桶,李白、曹植有《怨歌行》,写怨女也写怨男,不过都是“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周楫《西湖二集》)。如果偏要在古代和当代的怨妇诗之间找出点区别来,那么当代“怨妇诗”或许可以用“怨妇诗人”来指称。
其他文献
摘要: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大批传统手工技艺正受到工业时代的冲击,变得逐渐萧条和落寞,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时代没有价值可言,恰恰相反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正在工业时代逐步突显出来。宣笔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价值,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被人们所推崇。本文通过分析宣笔在工业时代的价值,折射出了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时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宣笔 传统手工技艺 工业时代 价值  一、前
摘 要:生长于兹,苏州特有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范小青的文学创作,这种影响从叙事空间、叙事语言延续到她的叙事策略。本文将从《裤裆巷风流记》的方言叙事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日常叙事之间的相辅相成之关系,同时,从性别叙事角度分析范小青对女性外部命运和社会历史处境的关怀。  关键词:方言写作 女性主义 《裤裆巷风流记》  《裤裆巷风流记》的故事发生在苏州的一条“寻常”小巷中,开篇关于裤裆巷传奇来历的叙事
在佛罗里达半岛热带性的尖端,春的踪迹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你细心寻觅。但在这里,奥岐绰比湖以北,春天却已渐成为明显的季节了。三月初的清早,强风拂拂,我们驰过好几英里草原的湿地,发觉这里的野花已在竞发。谷精草的小白花已经开遍止水的池塘和水淹的平原,在那里,龙虾灰色的尖甲浮出新草的嫩绿之上。燕子花也聚在一起开始着花,不久就会以光艳的蓝色掩盖过平地。  在附近谨慎地着花的是蓝眼草。还有紫罗兰,这是我们这次
推介语  《生死疲劳》是莫言小说中一部分量很重的作品,作者用章回体的结构,通过被冤死的西门闹变成动物之后,用动物的眼睛观察1950年到2000年以后五十年来农村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袁孝林的文章,通过层层剖析,揭示了蓝脸这个“全国唯一的单干户”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何博的文章重在分析小说的结构,认为这部小说的形式是章回体,其实是运用儒家六道轮回的思想串起小说的主要内容。何宇轩的文章以哲学的高度,剖析人
摘 要:苏童是为数不多的以自我阐释和自我超越为创作动力的当代作家,他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以人物加季节的创新叙事手法,再次将读者拉回到香椿树街的记忆中,娓娓道来三个少年因青春欲望错综交织而衍生出的惨痛悲剧。时代前进的步伐带给香椿树街少年们新的人生难题,但不变的是作者对灵魂和成长深沉的反思。  关键词:成长叙事 风格蜕变 季节意象  一、引言  在通常的文学研究中,
摘 要:北京孔庙内现存198通进士题名碑,上面刻录了元明清三代进士的姓名、籍贯和甲次,是研究科举制度重要历史文物。追溯“进士题名”的制度,它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完备于金元,兴盛于明清,可以说“进士题名碑”的发展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堪称是一部写在石碑上的科举史。  关键词:进士题名碑 科举制度 北京孔庙  “进士题名”的发展伴随着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演变。“进士”始设于隋炀帝时期,是科
摘 要:“攻略”是现代语言中的常用词,其词义在最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义为战争中的“攻城略地”,现今却成为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指南”。本文尝试揭示“攻略”词义的演变过程,同时力图解析“攻略”如何由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汇“攻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攻略 演变 使用  “攻略”一词,也许在十几年前我们会觉得它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甚至马上就会联想到攻城略地这样的战争场面,让人闻之
摘 要:《无常》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第五篇,是一篇具有杂文特色的回忆性散文,充满了对于当下时弊的针砭。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将全部重心放于讽刺当下,也并没有将昔日的童年描绘为完美无瑕的花,他的讽刺态度贯穿朝夕,囊括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现实。此外,无常作为散文的主人公,代表的是真情与真理,鲁迅在其中寄托了喜爱与希望。但是无常具有死亡与黑暗的性质,人们对他给予的希望有着虚无缥缈的特点,回忆与讽刺的背后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是伍尔夫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记里,伍尔夫以极其敏锐的、优雅的笔触记录了生命中的点滴,揭示出她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因此“死亡观”也是贯穿其日记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出发,采用文本细读法对伍尔夫日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中表现出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日记 此在 向死而生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
摘 要:山西作家李骏虎前期小说主要描写都市婚姻爱情,主人公不仅具有奋斗拼搏的上进心,还被爱情婚姻问题所困扰,并且初到城市都会或多或少面临如何化解城市礼仪与乡村习惯之间的矛盾,而这几点也是作家李骏虎小说中所集中探讨和反思的重点。以李骏虎为代表的山西青年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了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复杂性与鲜活性,开创了山西文学新局面。  关键词:城市小说 婚姻 爱情 山西青年作家群  李骏虎是当代山西青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