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再战兴亡周期律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xia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于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因为将“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主要议程,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对于与执政有关的组织、作风等问题的探讨,多年来散见于中央委员会的历次全会,但将“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全会核心议题,这还是第一次。
  “执政能力建设”于十六大被明确提出以来,经由中共高层的多次强调阐释及党建学者的理论辨析建构,被认为绝非“策略性的表述”,而是关乎治国理政55年的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
  
  打破“周期律”的再努力
  
  60年前的一段对话,近来被多次援引。1945年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在同毛泽东谈话时提到“兴亡周期律”,大意是中国历朝历代总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希望中共能够找到摆脱怪圈的新路径。
  毛泽东当时没有犹豫:“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告诉《嘹望东方周刊》:“这次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集中展示和显著提升,是在积累既有成就及经验的基础上,满怀信心地展望将来,又一次跳出周期律的重大努力。”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中共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都被视作增强执政能力的努力。而在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政改应有之意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冀望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多年从事党建研究的叶笃初教授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必将有力推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他说,目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地方及部门党委总揽全局、善于协调。
  他表示,希望1996年出台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尽快修订完善,从原有的“试行”实现“转正”,为地方党委履行领导职能提供法规保障。
  他认为,“协调”还包括领导班子内部的协调,以往有些领导班子的成员是分兵把口、互不通气,一把手与其他成员之间关系也有问题。他表示相信,这次全会中央将在工作机制完善方面给予进一步指导,“让党代表知悉党内重要活动的情况”,拓宽交流了解的渠道,促使各方的积极性变成合力。
  叶笃初期待,本次全会在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方面将有实质性进展。“事实上,有些事情在全会前已经在做,当作一种局部的示范性的热身和演练,之后还会继续下去,推广开来,形成定规。”
  叶说的“热身”、“演练”,就包括不久前检查机关纪律规范的出台,近期对于司法违规行为的严查。他说,相应的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可望在全会决议形成后更加明晰,必然成为有成规模的组织行动。
  叶笃初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对于中共来说是一个长期发展、持续努力的过程,而在较高的自觉基础上推动执政能力建设则是近20年来的事。这次全会将给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基本框架,一个“成文的盘子”,从而将执政能力建设带入一个全面、成熟、深入发展的阶段。关键时期,关键在党
  2003年中央党校的一项以县以上干部为对象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缺乏或较弱的占一半以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较弱或手足无措的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法执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则有近一半显得较弱。
  “不少干部在许多事情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堪重负。”叶笃初说。与能力不足相应的,是中共的执政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建专家虞云耀将这种“历史性的考验”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
  尽管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但发展的压力依然繁重,改革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成本日益高昂,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外环境的压力也使中共提升执政能力的要求迫切。
  虞云耀分析说,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转变”——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受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到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变化,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他说。
  7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而此前10天,《人民日报》长达7000字的头版评论对“关键时期”给予了权威解读: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而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这个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是深化改革、阻力增大的时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而这一切都绕不开、躲不过。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改革的攻坚战。”该文这样描述改革的艰巨性。
  文章还引用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意指在关键时期,要避免“拉美陷阱”和清王朝衰亡的覆辙。
  观察人士认为,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前刊发的这篇长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共高层对当前形势和改革前景的理解与判断。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从当前的形势看,将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更为稳妥,也更易为各方所接受。“关键不是如何表述,而是改革的实际内涵。”
  
  “修己以安百姓”
  
  “政改的核心就是改革执政党。”多位学者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党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行政体制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叶笃初认为,执政能力的实质和关键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会失信于民,给党造成危险。一些干部执政能力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在基本观念和日常实践中,在为谁执政、为谁谋利的认识上存在问题。
  他引用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这句政治格言,“希望我们的同志以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智慧作为自勉”。
  虞云耀指出,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归根结底是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问题。所谓认同,也就是公众对执政党的支持和拥护。政治学里用“合法性”来表达这个意思。“我认为,执政的合法性,不仅体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体现为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道义上的合法性。”
  在一定意义上,提高执政能力可看作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这种新的重大努力并不改变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强凋加强执政能力,也丝毫没有放松松对党内不良作风、消极腐败现象的斗争。”叶笃初说。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执政能力本身是一种科学,提升执政能力也应该讲求科学,不能靠搞运动来做,而是要完善机制,从体制上加以促进。
其他文献
传闻已久的消息得到了证实。尽管正式消息还没有公布,但《瞭望东方周刊》从外交部新闻司获悉,王毅将在9月中上旬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正式的任命会在近期公布。  据了解,王毅的这次出使,恢复了由副部级官员任驻日大使的先例。    改进中日关系的重要努力    本刊曾在今年7月15日的《突破中日僵局》一文中引述权威人士的话说,中日关系僵局不打破对两国国民福祉均有大伤害。而中方此次派遣王毅出任驻日大使,海内外
期刊
高校有点脏了。这可以从新近爆出的北航招生丑闻、北大招博风波和教材回扣腐败管窥一角。有人惊叹说:圣洁的高校光环暗淡了,世间最后一方净土也已被污染。其实,光环之暗淡、净土之污染,已非近年之事。  在圈地热和建楼热中,高校腐败现象达到顶峰。自“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左手端着皇粮,右手拼命从教育市场上捞利润,圈地、盖楼,5年来,还有几座学校没有“扩建”过呢?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楼下面
期刊
正如北京人在为秀水街的生与死争论不休,上海人同样关心着襄阳路市场的去和留。  8月份以来,襄阳路市场搬迁的消息又起,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襄阳路市场的命运已不可更改,其整体搬迁最迟明年5月底完成。    襄阳路与秀水街    正如其地理位置所透出的那分自信——毗邻着繁华的淮海中路,襄阳路市场演绎着特殊的时尚和商业文化。在上海人、外地游客乃至外国观光客眼中,襄阳路市场同样是他们的购物天堂。  经历
期刊
11月25日,巴金老人将在华东医院的病床上,静静地迎来第101个生日。中国民间过生日素有“男作虚,女作实”的传统,相比2003年百年华诞的盛大场面,今年显得比较安静,或许这倒更符合巴金的本意。  巴金的健康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今年春天,巴金病危的谣言一度风传,一时间全是关切的声音。采访巴金多年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能接到好几十个询问巴金病情的电话。  世界上高龄
期刊
对于那些认为高校很“霸道”的师生们来说,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正在内部磋商的一个司法解释使他们充满希望,但“高校利益集团”却力图将司法解释“扼杀”在摇篮里,使这种希望又显得不很明朗。  8月11日,《法制日报》披露,这一司法解释拟将有关高校招生、学历发放、教师资格处理和学生退学等方面的教育纠纷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  在此之前,中国法院对待大学生对高校提起的诉讼,大多采取不受理的态度。这已是“公开的秘
期刊
“这个案子有可能在庭审时间上破记录,”“华为沪科案”中王志骏的代理律师张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至少,在我10多年的律师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见过连续开庭这么长时间的。”  《瞭望东方周刊》从有关渠道获知,8月下旬,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的“华为诉前员工窃取商业秘密”案即将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再次开庭。此时,3被告被羁押时间已长达19个月。  而在此前的6月24日,7月8日、9日、10日,案件已经两次
期刊
装备工业是工业化的脊梁,但是在中国,许多重要领域的关键设备,都严重依赖进口。没有装备支撑的制造业,从根本上讲是另外一种无根工业。    引进一个现代化?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德国的连轧设备,奥地利的数控系统,美国的包装机械……这是2004年的春天,在中国一家著名钢铁企业的现代化冷轧流水线参观时,笔者看到的一幕终生难忘的情形。  这条奇异的流水线,是为了保持全套引进设备的“世界先进水平”,多次用
期刊
2004年9月26日,当记者正在修改衡阳县采访归来写作的有关报道时,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称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2004年初,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推进农村改革,毫无疑问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极为关键的一次“赶
期刊
福建正日益表现出某种紧迫和积极。  8月8日,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省长卢展工表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发挥福建优势、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服务经济全局、促进统一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凸显了福建在对台问题上的特殊重要性,可以说是提出以经济融合为主的反独促统新思路,因为通过海峡西岸
期刊
2004年8月12日,星期四的中午,在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线——上海磁浮线龙阳路起始站二楼售票大厅里,10多名旅客稀稀拉拉在售票口排着队,而另外几个售票口前空无一人。  明显,乘客流量还是远远不如人意,这距离磁浮线票价大幅下降,只有4个月时间;距离2002年12月31日首列三节编组的磁浮列车成功实现单线VIP通车试运行,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当时一票难求、黄牛肆虐的盛况,已成明日黄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