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几个案例,使我们了解整合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实践课程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整合实践
1 引言
1.1 信息技术
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的角度,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能处理、存储、编辑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1.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涵义
我国教育专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定义和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簿、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其本质是要改变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1.3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在现代教学设施的配置上有了巨大的提高,很多学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但从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本质上教学模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CAI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如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的方法让抽象的电场、磁场可视、让波的传播过程以每个质点运动的方式呈现,如此等等,仅仅把黑板换成了白板,把手书换成了投影,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所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拟真的、多元联系的学习环境
如《电磁感应实验》教学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但是由于实验时间很短,物理现象呈现稍纵即逝,磁感线叉看不见,摸不着。这时多媒体课件就能多次重复摸拟实验过程,导体在磁场中怎样切割磁感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信息技术有助于凸显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2.2.1,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 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一般教材上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定性分析电磁感应的相关实验,得出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相关因素,然后用“精确的实验表明”,直接定量的给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但“精确的实验”是什么?书上一般都没有具体说明。此时,我们可以用DIS实验作为其有力的验证。问题: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线网固定,分别将一根条形磁铁、二根条形磁铁,以相同的速度穿过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进行比较,
(2)线圈固定,将同一根条形磁铁以快、慢不同的速度穿过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进行比较,
(3)将同一根条形磁铁以相同的速度分别穿过匝数为N,2N的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1)在变化时间一样时,磁通量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2)在磁通量变化量相同时,变化时间越少,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3)在磁通量变化量相同,所用变化时间相同,线圈的匝数越多,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2.2.2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体验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作为实验探究工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融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描述于一实时同步进行,既生动又形象迅捷,如探究小盒下落的运动规律。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避免了很多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劳动,如数学计算、图象处理等,分担了学生的任务,节约了学习时间,让学生把大部分宝贵的时间用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3.1 在整合中发现整合模式对绝大多数同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同学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其加以应用。也有个别学生,计算机墓础知识欠缺,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倒成了他们的负担。
3.2 整合要求学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硬件为基础,硬件是整合的物质保障。由于我国高中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计算机都没有,使整合显得不平衡。
3.3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很多中学教师缺少应有的信息技术培训,所以有些学校虽然设备先进,却使用率极低,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效率”,造成严重的浪费。
总之,信息技术整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广泛交流,需要教师们进行实践,随着课程整合试验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观念会不断更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推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整合实践
1 引言
1.1 信息技术
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的角度,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能处理、存储、编辑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
1.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涵义
我国教育专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定义和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簿、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其本质是要改变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1.3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在现代教学设施的配置上有了巨大的提高,很多学校每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但从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本质上教学模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CAI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如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的方法让抽象的电场、磁场可视、让波的传播过程以每个质点运动的方式呈现,如此等等,仅仅把黑板换成了白板,把手书换成了投影,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所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建拟真的、多元联系的学习环境
如《电磁感应实验》教学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但是由于实验时间很短,物理现象呈现稍纵即逝,磁感线叉看不见,摸不着。这时多媒体课件就能多次重复摸拟实验过程,导体在磁场中怎样切割磁感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信息技术有助于凸显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2.2.1,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 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一般教材上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定性分析电磁感应的相关实验,得出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相关因素,然后用“精确的实验表明”,直接定量的给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但“精确的实验”是什么?书上一般都没有具体说明。此时,我们可以用DIS实验作为其有力的验证。问题: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线网固定,分别将一根条形磁铁、二根条形磁铁,以相同的速度穿过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进行比较,
(2)线圈固定,将同一根条形磁铁以快、慢不同的速度穿过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进行比较,
(3)将同一根条形磁铁以相同的速度分别穿过匝数为N,2N的线圈,用朗威DIS实验室电流传感器测绘感应电流图线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1)在变化时间一样时,磁通量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2)在磁通量变化量相同时,变化时间越少,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3)在磁通量变化量相同,所用变化时间相同,线圈的匝数越多,感应电动势就越大,反之越小。
2.2.2 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体验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作为实验探究工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融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描述于一实时同步进行,既生动又形象迅捷,如探究小盒下落的运动规律。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避免了很多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劳动,如数学计算、图象处理等,分担了学生的任务,节约了学习时间,让学生把大部分宝贵的时间用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3.1 在整合中发现整合模式对绝大多数同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同学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其加以应用。也有个别学生,计算机墓础知识欠缺,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倒成了他们的负担。
3.2 整合要求学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硬件为基础,硬件是整合的物质保障。由于我国高中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很差,连最起码的计算机都没有,使整合显得不平衡。
3.3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很多中学教师缺少应有的信息技术培训,所以有些学校虽然设备先进,却使用率极低,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效率”,造成严重的浪费。
总之,信息技术整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专家的理论指导,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广泛交流,需要教师们进行实践,随着课程整合试验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观念会不断更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会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