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浇校园 白首见丹心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梧州岑溪市马路镇最偏远的昙雅村,村里有昙雅小学、三桥小学和三界小学。这3所小学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当你赞叹这几所让你耳目一新的山区学校时,26年来扎根于此,为教育事业聚神竭力、呕心沥血的廖鲁光老师更值得你赞叹。
  建 校
  昙雅村的三界小学,是岑溪市马路镇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山村小学教学点之一,这个教学点全日制只有3个年级3个班63名学生。廖鲁光从1986年便到该校工作。初到时,该校瓦面破漏、地面坑洼、墙体开裂,亟需进行修缮。
  廖鲁光提出了维修校舍的建议,三界村村委会决定捐献150条杉木给学校,但木材还在距学校8公里多的林场上长着呢!廖鲁光便与同事、群众翻山越岭,把杉木一根一根地从山岭上背回来。学校拿出了历年积存的2 000多元,买回了石灰、水泥、铁钉等建筑材料,对学校进行了修缮,学校危房问题总算解决了。
  1989年,三界小学计划把学校330平方米的瓦房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廖鲁光又积极配合校董会发动群众捐钱、捐材料,短短一个学期,该校便建起了3间教室、1间办公室和2间教师宿舍。
  1990年,三界小学校董会又决定发动群众集资,彻底改变学校泥墙瓦面的教室。由于第一次集资刚过不久,许多群众都不太理解。是啊,昙雅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三界又是村中最“山”最落后的自然村,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建学校?廖鲁光提出以捐资推动集资的办法,让热心人带动其他群众。当时廖鲁光只是一个代课老师,首先带头捐了350元,而他当时两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到350元!他不仅捐钱,还义务劳动,白天在校上课,晚上主动挨家挨户发动群众捐资集资。20多个晚上,廖鲁光走访了学校所在地的所有群众。“廖鲁光这么穷都捐了350元,我们一个人出15元又算得了什么?”许多群众都这样说。在廖鲁光的带动下,群众们捐的捐,凑的凑,但全部收上来的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廖鲁光又提议学校自己烧青砖,这样可以省出很大一笔开支。于是学校校董会采纳了廖鲁光的建议——请人打砖坯,借群众的砖窑烧砖。入窑、烧砖、出窑,这些体力活落在了三界小学师生身上,廖鲁光更是其中的“主力”。为了建校,那一年廖鲁光在砖窑上过了除夕与春节。7窑共烧出了58 000多块青砖,教师们一块一块地将砖搬出窑,再一块一块地把砖搬回学校……教学楼终于建成了,学生们不用在危房里上课了,廖鲁光欣慰地笑了,这崭新的教学楼,凝聚了多少他的汗水啊!当时,《梧州日报》曾以《一步一个脚印 六年六百平方》为题报道了三界小学艰苦建校的事迹。
  2005年夏天,三界小学大门外的地坪大面积崩塌。廖鲁光又像当年建校一样,带领师生捞沙挖石,修建挡土墙。放学后及周末,廖鲁光总是加班加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建起了一道8米多高、20多米长、1米多厚的挡土墙。2008年,三桥教学点教学楼楼面出现裂缝,廖鲁光又带头捐款,用群众捐来的6000多元和学校筹集的8000多元,和群众一起,一砖一瓦地把三桥教学点的教学楼修建好了。
  不单是教学楼,廖鲁光还带领师生和群众,硬化了3所学校的所有操场及校道,建好了500立方米的挡土石墙,建起了教师宿舍,还建成了150多米长、1.8米高的围墙……这3所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昙雅村师生与群众的自豪。昙雅村人都知道,没有廖鲁光,就没有昙雅村现在美丽的校园。其实,值得赞颂的,不仅仅是廖鲁光带领群众建起的美丽校园,更是他在群众心中树起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育 人
  廖鲁光从1986年开始在昙雅村三界小学当代课老师,1989-1999年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1995-1998年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996年经考试成为公办老师,2000年担任村校教导主任,2003年至今担任村小学校长,这是廖鲁光从事教育事业的历程。
  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后,廖鲁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写小论文。近些年,学校几乎年年都有学生获岑溪市、梧州市和自治区级小发明或小论文奖,廖鲁光也获得了相应的指导奖,学校也被评为“岑溪市科技先进集体”。
  1998年前,廖鲁光一直教毕业班语文,毕业班的语文成绩都不错,但由于数学成绩跟不上,没有一个学生能考上市重点初中。1998年秋,廖鲁光主动提出承担毕业班数学课教学工作。接任后,廖鲁光想方设法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既注重转变学困生又注重培养特优生。当时他所教的梁海剑同学考上了岑溪市第二中学,这是昙雅村首次有人考上重点中学,在小山村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廖鲁光除了认真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外,还积极带头撰写教学论文,并尽其所能指导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目前,昙雅村小学的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岑溪或梧州市级奖励。廖鲁光所撰写的《浅谈如何联系实际 优化数学教学效果》还刊登在《梧州市教育论文集》内。此外,他还鼓励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多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从2000年秋季期起,全村3所学校都摆脱了镇质量抽查成绩落后的状况,而且有多个班的学科成绩居于全镇前列。近年来,昙雅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学期市、镇质量抽查,都达到合格甚至优秀以上。
  10多年前,廖鲁光与村里的老师都没有接触过电脑,这给开展“两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廖鲁光带头学电脑,他一面工作一面练习,还利用节假日时间在校苦练。他遇到不懂的就看书,并主动向镇上会用电脑的老师请教。半个学期下来,廖鲁光基本掌握了日常使用的电脑知识和技巧。后来,他还尽量抽时间组织校内教师学习电脑知识。
  廖鲁光虽然担任村小校长,但仍然坚持带班上课,他勇挑重担,专教薄弱班级,这让学校师生和村里的群众对他非常敬重。26年来,同事们都说,若论先进,无论怎样评,廖鲁光都应该是“先进”。但是,廖鲁光总是把荣誉让给其他教师。在他所获的20多个奖项中,绝大部分是“让”不出去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奖励,例如1998年获得的“岑溪市优秀科技辅导员”、2011年所获得的“岑溪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以及2012年获得的广州助学基金会“八桂优秀乡村教师”等。   助 人
  20世纪90年代,学校郭富铭老师长年患病,廖鲁光骑着自行车到离学校十几公里的药店为郭老师买药。2002年,学校陈老师患病住院,两个多月里,廖鲁光挤时间帮陈老师代课。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周五回家不方便,廖鲁光就想办法找“顺风车”送这些教师回家……同事们都说,与廖鲁光一起工作,真不愿意调走!
  2010年春,三界小学二年级学生覃家彪左手臂不慎被竹子扎破,形成了一个3厘米长的伤口。廖鲁光听到后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马上用摩托车把覃家彪同学送到昙容镇卫生院治疗。此后每隔两天换一次药,前后去了5次才拆线,每次都是廖鲁光用摩托车接送,还为覃家彪同学预付了所有医药费。覃家彪同学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得知情况后,对廖鲁光感激不尽,打电话回来说:“廖校长,您这样照顾我儿子,真是太谢谢您了!”廖鲁光只是笑笑:“不用谢,关照每一个学生,是我应尽的义务。”二十多年来,廖鲁光关心学生的事例,又何止一个?在廖鲁光的影响下,学校的老师在此安心从教,关心学生,入学巩固率达到100%。
  1994年,廖鲁光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正在学校上课,没有留在家里陪爱人。2012年5月,廖鲁光因忙于学校工作,无暇顾及儿子,使儿子轻病拖成重病,学业中断,成为廖鲁光心中的隐痛。
  2012年5月,在岑溪中学读高一的儿子已经有一个多星期觉得身体不舒服了,便回家叫父亲陪去诊病。廖鲁光带着儿子让医生看了病,听医生说没什么大碍后,便又让儿子回校上课。到了5月31日下午,他的儿子觉得身体越来越差,便独自到岑溪市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说要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廖鲁光接到消息后,马上打电话叫在广东打工的爱人辞工回来照顾儿子。一个星期后,儿子病情加重,不得不连夜转到梧州市医院住院,同时医疗报告检查结果出来了,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说,如能及早检查确诊,及早准确用药,病情就不会这么严重。想到历来都是篮球迷、田径迷,2011年岑溪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还获得400米接力赛第1名的儿子,现在却遭受病痛的折磨,廖鲁光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与难过。
  廖鲁光的爱人为了不影响丈夫的教学工作,坚持一个人在医院照顾儿子。廖鲁光心里担心着儿子,但又放不下学校里的孩子,在这两难中,他选择在星期六早上从学校赶到100多公里外的梧州医院看望儿子,星期天下午又匆匆赶回学校上课。儿子住院两个多月来,他依旧坚持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工作。
  得知廖鲁光儿子患病住院,同事、村里的群众纷纷到医院探望,他们知道廖鲁光家庭困难,很多人都以给个红包祝愿孩子早日康复为名,100元、200元出资相助。廖鲁光儿子出院回家后,许多村邻送来鸡、鸭、蛋等,让他补充营养。廖鲁光当教师工资不多,女儿又正在读大学,家境并不富裕,因儿子住院,他欠下了6万多元债务。群众对他很关心,都想资助他,但廖鲁光却说:“大家对我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但村里各家都不是很富裕,我不希望大家给我捐款。”一心为大家着想的廖鲁光,更赢得了村民的敬重。
  心血浇校园,白首见丹心。现在,昙雅村人才辈出,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白发斑斑的廖鲁光说,他扎根山区学校、办好山区学校的信念不会改变。他甘愿用自己一生的光和热,去照亮贫困山村孩子的锦绣前程。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广西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交流课改经验,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纷纷举行,在我市开展较多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备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自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通过不同教师的展示及专家点评,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从中得
期刊
8月22日,防城港市“诗教”考察团在防城港市原副市长王权才的带领下,走进百色市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凌云民中),对这所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考察团成员对该校美丽的校园、浓郁的诗词教育氛围和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质量求生存,凭实干谋发展,凌云民中走过了20多年的办学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特别是近10年来,该校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质
期刊
从山旮旯到县城,从执教小学复式班到执教初中、高中课程,他的教育历程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学生一样拾级而上。在3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近80次;2012年,他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他,就是来宾市忻城县中学副校长韦显志。  悉心研究复式班教学  时间回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半山腰上,一间30平方米的泥瓦房、一个土操场、一张乒乓球桌、一棵大树、一根爬竿构成了一所学校。这是韦显志走上教育旅程
期刊
开“宝马”到乡村小学教书并非作秀  一个住在重庆主城区的30岁年轻女子,每周开着宝马车颠簸两个半小时到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每月2 000元钱的工资,还不够油费。许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人怀疑其作秀。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姓张的女教师表示,“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虽然工资不够油费,但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快乐最重要”,并回应说:“这些经历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报道。”(9月1
期刊
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黄建军、院长郭绍青在《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的一种微型教学。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要精心挑选目标集中、内容明确的主题,如教材解读、题型分析、知识解读等,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等任务,做到教学时导
期刊
“让每个小学生和初中生都掌握一门乐器或擅长一项体育运动。”2013年教师节,在全县教师大会上,百色市田东县县委书记王军重申推进艺体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体育可以锻炼身体,让我们把下一代培养成精神富有、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近几年来,田东县致力于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关爱留守儿童等教育工作,学校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读
期刊
“在这里读书,我感到很自豪!”在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的校园里,很多学生这样对记者说。近年来,金五小确立“美融五育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以美尚美 启梦弘美”的办学特色,全力实施“大美教育”,培育“尚美少年”,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金五小骄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时任河池市市委副书记,现任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曾给予该校“校园环境美丽,师资队
期刊
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初,《河池日报》《河池新闻》《南丹新闻》分别报道了钢材商人何正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杨承旺经理向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关上村小学(以下简称关上村小学)捐款建饭堂、购置电脑和打印机的善举。而在这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的背后,是该校校长罗茂明对筹款建设农村学校的一片苦心。  爱心铺就求学路  恩村,是深藏于桂西北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小村子,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几十户人家。2008年以前,
期刊
1996年,黄献芬开始担任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的校长。在17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她从不停歇追求卓越的脚步,创造了不凡的业绩。2012年,河池市创先争优“十大先锋”评委会给予黄献芬的颁奖词是“她以追求卓越的坚实步伐,以革故鼎新的开拓精神,以锐意进取的先锋意识……凝聚并塑造了一所学校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节录)。学生评价黄献芬“亲切”“善良”,老师评价她“真诚”“坦率”“重情”,
期刊
编者按: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并为主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以及三者的整合。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文化立校,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学校精神文化、磨砺了学校制度文化、夯实了校园活动文化,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品牌,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