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并为主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以及三者的整合。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文化立校,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学校精神文化、磨砺了学校制度文化、夯实了校园活动文化,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品牌,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学校的文化、个性、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成立于2004年,是南宁市一所年轻的学校。建校伊始,我们就构建了“蓝色的梦”这一学校文化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打造出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并以此为优质教育品牌,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成长和发展。
  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我们一边开拓创新,一边总结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系统:一是WZXJ建设系统,包括物质文化(W)、制度文化(Z)、行为文化(X)、精神文化(J)4个方面;二是JXFKG创新系统,包括学校寄托物内涵(J)、寻找新载体(X)、赋予新意义(F)、开拓新视野(K)、改换新角度(G)5个方面;三是LJX成果系统,包括学校领导文化发展支干(L)、教师文化发展支干(J)、学生文化发展支干(X)3大支干。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我校文化建设的三大系统作简要概述。
  一、WZXJ建设系统——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属于学校文化中的“硬环境”。我校把“蓝色的梦”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和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赋予学校各项物理环境建设项目以文化的含义,使我们的办学理念可物化、可触摸、可实践。
  首先是我校的主题标志——“梦源”。“梦源”是一个写意的“梦”字,它被烙印在教学楼的核心位置,是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寓意“梦开始的地方”。
  其次是我校的主题建筑物“蓝色宫殿”。我校教学楼的主体色彩为我校的标识性颜色——蓝色,造型似一艘帆船,承载着师生们的梦想,寓意我们将从这里“扬帆起航”。
  再次是我校的主题文化延伸景点“中国园”。中国园里有花岗岩铺成的中国结、中国地理微缩图、算盘雕塑等,它与“梦源”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最后是我校的主题文化长廊“梦想启动未来”。我校利用校园文化长廊为学生培植梦想、实践梦想、收获梦想营造氛围。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为了凸显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校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变管理为引领。为此,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定了《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管理章程》《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细则》《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好习惯培养目标》等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目标等综合内容。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保障了师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行为文化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我校积极开展以“蓝色的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开展“向海洋进军”科学探究实践课题研究,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低年级学生探究《珊瑚、小丑鱼、海葵的共生关系》,中年级学生探究《珍珠贝苗新育法》,高年级学生探究《保护海洋卫士——红树林》。在探索与实践中,我校走出了一条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道路,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四)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希望打造一所精神文化内涵丰富的学校,而这必须从领导作风着手,以领导作风带动教师学风,以教职工作风带动学生学风,从而形成学校精神、班级精神、教工团队精神,以精神文化推动学校的文化发展。为此,我们架构起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核心价值观、校训——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校长寄语——“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架起实现梦的桥梁,让孩子们的梦扬帆、起航”;学校愿景——创办一所科学民主、个性鲜明,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让老师们愉快工作,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理念——让天性有展现的空间,让智慧有表达的机会,让美德在习惯中扎根,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编写校歌《滨湖蓝》;等等。
  二、JXFKG创新系统——创新学校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文化立校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将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进而激励师生共同成长。我们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以特色文化立校,尤其要注重文化的创新。为此,我们创建了学校文化的JXFKG创新系统,从创新寄托物内涵、寻找新载体、赋予新意义、开拓新视野、变换新视角五个方面构建学校文化创新特色。
  在创新寄托物内涵和寻找新载体方面,我们赋予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标志“梦源”以人之思想情意,让它成为学生“播种梦想”的地方。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充满理想与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灵气和内涵。此外,我校还以丰富、多元的活动承载新思想、新理念,开展“蓝色的梦”系列活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在开学注册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张“播种梦想”的“校长心语”卡片和一颗晶莹剔透的“梦想石”或一艘“小纸船”。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们来到“梦源”,亲手将寄托着梦想和希望的“梦想石”“小纸船”放进“梦源”,这个活动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到学期结束,又有相对应的“收获梦想”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摘取“我是最亮的那颗星”活动,感受收获梦想的甜蜜和快乐。“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让远大的理想化作一个个可操作的近期目标,学生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这让我们的教育更有实效。我校还开展了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周活动,学生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们的课堂中,与孩子们一同学习。这个活动在家校间架设了桥梁,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文化。   为了培育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创建学校文化品牌,我校将“蓝色的梦”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对原有的校园活动赋予新的含义。首先,为塑造小绅士、小淑女的良好品行,我们提出了“净与静”,意为干净、安静、净化之意。为此,我们提出了“校园文明从洗手间开始”“文明礼貌三句话”“文明行为三件事”等要求,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细化、强化我们的常规管理。其次,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我校提出了“优与美”,意为优化、美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着力于将学校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景点、每一个细节。比如,我校的“梦源”其实是一个写意的“梦”字型的水池。又如,在中国园里的“中国结”上有十二生肖图,有我国传统的民俗节庆及故事。为了达到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的目的,我校对各项管理都设定了具体的指标,如盆花的摆放不少于1 600盆,将地球仪、书架、钢琴及壁挂式的鱼缸等摆放在教学楼的大厅和过道上。最后,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根基,我校提出了“实与新”。“实”强调教育的扎实有效,注重习惯的养成。例如,我校开展的“快乐劳动”和“静心悦读”,就是让学生每天利用10分钟劳动,用15分钟读书,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新”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创新,我校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应有的敏感,善于挖掘教育素材,把握教育契机。比如,我校每年出版一本学生写的童谣集,这个做法便源自一个学生在梦想卡上写下的愿望:“我想把自己写的文章编印成书。”虽然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愿望,但是我们相信那是很多孩子的梦想,于是我们开展了“唱响新童谣,编织新梦想”文化传统特色活动。
  坚持文化立校,不断开拓创新,我校牢牢抓住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这两大特色,创建自己的精神文化,塑造本校的优势文化品牌。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学校管理中创建自己的精神文化。我校的精神文化定位是:凸显个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拥有学校的CI形象——梦开始的地方,有学校鲜明的色彩——滨湖蓝,有个性鲜明的追求和价值理念——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以及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校训、校长寄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徽、教师誓词等独特文化符号。
  其次,牢抓科技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两大特色,塑造优势文化品牌。我校成立了“梦之莺”机器人挑战队、梦之莺天琴艺术团。“梦之莺”机器人挑战队外出参加比赛,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小学组冠军、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金一银和最佳技术团队奖的荣誉,2008年5月还代表中国赴美国洛杉矶参加“2008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与近百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队伍进行了紧张激烈的比赛,夺得“2008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团体银奖。
  在校园文化研究中,我校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从新的角度思考、挖掘、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例如,教师节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关注的是教师,我校则打破这一传统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这一天定为“爱生日”,让学生与教师共享爱与被爱的幸福。
  三、LJX成果系统——文化立校,硕果累累
  文化立校,重过程,也重结果。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学校文化的LJX成果系统,即领导文化发展支干、教师文化发展支干、学生文化发展支干三个系统。学校文化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个支干都必须坚强有力。
  (一)领导文化发展支干
  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自觉肩负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校长的人格、品性和治校理念。我校在领导文化建构上形成了以下三种文化:一是理想文化,校长的理想和信念成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领着全体师生为实现美好的教育理想而奋斗;二是和谐文化,我校非常注重变管理为引领,领导班子以和聚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校长把引领教师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为每个教师的发展提供舞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服务文化,我校领导班子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从师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师生的合理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实现情感与制度并重。例如,校长每周发放邀请函,邀请学生参加“校长会客厅”活动。在活动中,校长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等,为学生解决各种难题。活动结束后,校长还为学生发放小礼物,通过“校长心语”等方式,与家长、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将关怀传递给学生及家长,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我校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等,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让教师的才能得到展示。又如,倡导教师通过新的专业成长方式提升专业素养,与广西基础教研网合作就是其中一种,学校鼓励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教研,坚持撰写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等。
  (二)教师文化发展支干
  在文化立校过程中,发展教师文化是重头戏。我校在发展教师文化方面,重点发展以下几种文化:
  1.理想文化和创业文化。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我校教师成为了充满教育理想的教师,教师借助成长平台,读的书多了,并且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南宁市B类导师1名,南宁市B类培养对象1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8名。此外,教师们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语文教师钟蕙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特等奖;英语教师秦嘉忆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英语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等等。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教师进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学习文化、科研文化和培训文化。教师学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与时俱进。建设教师学习文化,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使教师能够同时具有传授知识与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针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我校开展了“给教师的建议”系列讲座,“我们的教育梦”专题研讨活动及“网上论坛”活动,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方面,我校定期组织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如开展微型课题专题讲座、教学经验介绍、评课议课、集中研讨等活动,由校长、副校长亲自担任教育科研课题负责人,带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目前,全体教师参加了全国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A类课题“蓝色的梦——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广西“十一五”A类课题“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此外,我校为打造学校教育品牌,除了邀请区、市教育专家给教师作学术专题讲学,还选送教师到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考察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我校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一本《校本研修手册》,达到教师“传道有术,授业得方,解惑得法”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3.生活文化和形象文化。我校坚持人重于物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发展的氛围。为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我校工会在开学初制订了一系列文艺活动计划,如参加南宁市合唱比赛、教师礼仪队活动、教师演讲比赛等。
  (三)学生文化发展支干
  1.理想文化。我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每个学期,我们都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给予学生“播种梦想”的机会,鼓励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学习。比如,每周一晨会的“理想大课堂”,校长都会讲述一个励志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我校还为学生设计了“三颗学习星星”:成绩优秀星、成绩进步星、书写整洁星,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我校定期开展“梦想星·亮晶晶”摘星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的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勇于探索。
  2.教室文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各班班主任提出了班级管理“四化”目标:日常管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卫生打扫用具隐蔽化。通过实施“四化”管理,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提升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各班还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墙报等阵地,布置“蓝色的梦”“感恩的心”“我努力、我快乐”等主题文化角,深化教室文化的内涵。另外,各班级还建立了“开放式书架”,学生主动拿出自己的书籍,集中放在书架上,彼此进行交换阅读,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室文化。
  3.活动文化和养成文化。我校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定位学生的养成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步骤等,开展多样化的学生活动,形成良好的养成教育文化。为使每个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我校开展了“静心悦读”“捐一本书,读百本书”“读书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我校还组织了“梦之莺”俱乐部,使学生有机会在俱乐部里学会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提高了交际能力。每年,我校还举办语言艺术节,开展口语交际、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此外,我校还开展了“爱的教育”系列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学校师生为母亲送上真诚的祝福;“五一劳动节”,学生为学校的工人送上小礼物;“母亲节”,“梦之莺”广播站播放爱妈妈、爱老师、爱学校的主题歌曲,学生写感恩卡送给妈妈,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校还围绕“缤纷四季”——“绿色的春天”“火红的夏天”“金色的秋天”“蓝色的冬天”开展相应的活动。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人文化和文明化,即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获得发展。我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课时编排校本化,保证师生每天有15分钟的“静心悦读”时间;二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开设了“开心口语”“精心书写”课程;三是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课程,如“毕业大课堂”特色课程。每年7月,我校为全体毕业生举行有家长、教师参加的毕业典礼,由校长给所有毕业生上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毕业大课堂”以“梦开始的地方”为主线,分为“梦开始的地方”“有梦的孩子”“托起孩子的梦”“梦想启动未来”“梦想·飞扬”5个章节,校长以“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节课”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回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校开设的“精心书写”课程,促进了学生写字能力的发展;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为有不同体育爱好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体育课,让学生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建设“蓝色的梦”学校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辐射作用。几年来,“蓝色的梦”精神文化理念在我校释放出了精神的力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构建了一个“全息的教育场”——让校园里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协同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师生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欧孔群)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我们可能一时还无法帮助学生确立远大志向和人生规划,但是我们正努力为学生未来的各种可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语文教师、“1+X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胡兰代表清华附小作了精彩的经验介绍。  2010年以来,清华大学构建了“1+X”课程体系,其中“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期刊
广西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交流课改经验,各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纷纷举行,在我市开展较多的教研活动就是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师所备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自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通过不同教师的展示及专家点评,参加活动的教师可从中得
期刊
8月22日,防城港市“诗教”考察团在防城港市原副市长王权才的带领下,走进百色市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凌云民中),对这所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考察团成员对该校美丽的校园、浓郁的诗词教育氛围和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质量求生存,凭实干谋发展,凌云民中走过了20多年的办学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特别是近10年来,该校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质
期刊
从山旮旯到县城,从执教小学复式班到执教初中、高中课程,他的教育历程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学生一样拾级而上。在3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近80次;2012年,他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他,就是来宾市忻城县中学副校长韦显志。  悉心研究复式班教学  时间回朔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半山腰上,一间30平方米的泥瓦房、一个土操场、一张乒乓球桌、一棵大树、一根爬竿构成了一所学校。这是韦显志走上教育旅程
期刊
开“宝马”到乡村小学教书并非作秀  一个住在重庆主城区的30岁年轻女子,每周开着宝马车颠簸两个半小时到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每月2 000元钱的工资,还不够油费。许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人怀疑其作秀。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姓张的女教师表示,“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虽然工资不够油费,但这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快乐最重要”,并回应说:“这些经历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报道。”(9月1
期刊
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生黄建军、院长郭绍青在《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的一种微型教学。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要精心挑选目标集中、内容明确的主题,如教材解读、题型分析、知识解读等,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等任务,做到教学时导
期刊
“让每个小学生和初中生都掌握一门乐器或擅长一项体育运动。”2013年教师节,在全县教师大会上,百色市田东县县委书记王军重申推进艺体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体育可以锻炼身体,让我们把下一代培养成精神富有、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近几年来,田东县致力于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安全管理、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关爱留守儿童等教育工作,学校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读
期刊
“在这里读书,我感到很自豪!”在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的校园里,很多学生这样对记者说。近年来,金五小确立“美融五育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以美尚美 启梦弘美”的办学特色,全力实施“大美教育”,培育“尚美少年”,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金五小骄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时任河池市市委副书记,现任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曾给予该校“校园环境美丽,师资队
期刊
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初,《河池日报》《河池新闻》《南丹新闻》分别报道了钢材商人何正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杨承旺经理向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关上村小学(以下简称关上村小学)捐款建饭堂、购置电脑和打印机的善举。而在这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的背后,是该校校长罗茂明对筹款建设农村学校的一片苦心。  爱心铺就求学路  恩村,是深藏于桂西北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小村子,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几十户人家。2008年以前,
期刊
1996年,黄献芬开始担任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的校长。在17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她从不停歇追求卓越的脚步,创造了不凡的业绩。2012年,河池市创先争优“十大先锋”评委会给予黄献芬的颁奖词是“她以追求卓越的坚实步伐,以革故鼎新的开拓精神,以锐意进取的先锋意识……凝聚并塑造了一所学校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节录)。学生评价黄献芬“亲切”“善良”,老师评价她“真诚”“坦率”“重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