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忍受之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老师讲到一件事:前不久他们学校的局域网因技术故障瘫痪了几天,学校网络管理员就受到了老师们的同声讨伐,原因是网络不通,老师们就无法正常备课。(《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9日)。这种备课靠“百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次,现在的语文课似乎也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老师上课时鼠标一点,大屏幕一放,课件就出来了,作者介绍,字词解释,听课文朗读,研讨课文,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上一阵后,鼠标一点,答案就在屏幕上。这样的语文课实在令人作痛。
   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主任杨定成说,近些年,老师们大量引入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惟独少了学生们的读书声。“现代化的教具和教学方式,有时让课堂变得过分花哨,而忽视了读读写写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老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咀嚼课文,细细品味文字的韵味,培养语感。”(2010年12月27日《楚天都市报》)。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
   “语文味”这个概念早在2001年上半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一直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他们把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从老一辈的语文教学家的语文实践来看,他们一直在追求语文的教学最高境界,从叶圣陶到于漪,从李镇西到程红兵,到现在的余映潮等语文大师,他们都亲身实践着,探索着,他们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无不凭着自己深厚丰实的文化积淀,去品味语文、感悟语文所带来的美,把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欧阳代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语文教学的“美、巧、活、实”四字,她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美”字来,“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要在语文教学中悟出“巧”字来,“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要在语文教学中点出“活”字来,“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要在语文教学中练出“实”字来,“实”,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归宿。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领域实践了30年,她的“美读”法、“情讲”法、“趣溢”法得到语文界的广泛推崇。大师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人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看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声疾呼,还语文课堂以本真面目,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以至今天的语文教学专家程少堂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
   近年来关于“语文味”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沈国全认为:语文课有“三味”:教会学生识字、说话、读书、写文章;带给学生思维、思想的启迪,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另外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罗玉英认为:有“语文味”的课堂一定跟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含英咀华有关,跟语言文字的规律揭示、规则操练有关,跟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妙趣创新有关。
   笔者认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关键在于“读、品、悟”。
   一.“读”,读出语文味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行的新教材选编了大量文情兼美的优秀文章,很多的文章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指出要朗读课文,有的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可见教材编写者的初衷是对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语文课文的美,去领略优美文字背后的情感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就养成的,这就是要多读书。
   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中历来强调“读”书,于漪老师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四读”组成了整堂课的骨架:一读,体会感情基调;二读,理解描绘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和领悟。(《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83页)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读”,必须是“美读”,即带表情朗读。教师在“美读”时,必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先要研读课文的美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切理解作品所蕴涵的内在美,然后有表情地把作品的内在美、情感美读出来。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作品《背影》时,整堂课在教师的有表情地朗读中开始,老师的满怀深情的朗读,读到感人处,竟呜咽不能出声,台下的学生鸦雀无声,完全被教师朗读时的感情所感染。这就是“美读”的魅力所在。我想这就是语文,语文味的课堂。
   二.“品”,品出语文美
   喝茶靠品,读书也要品,语文课当然也要品,语文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阅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教师要学会“品”。品什么?品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品出词、句的美来,品出词、句中所蕴涵的形式美、情感美、哲理美,把文章中的美词、美句逐一品味。
   有老师上朱自清的《春》一文,讲到“小早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一句时,问学生为何用“钻”,为何说“偷偷”。如果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地里长出来”是否可以?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看发,这样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用“钻”与“偷偷”的好处。这就是“品”。品味文中的美词、美句,品出语文的美。
   有教师讲我国北朝乐府《敕勒歌》时,对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里的“低”字,能否换成“底”字?两者字形相似,字音相近,字义也似乎相当,难以判断。老师就让学生把这两个字分别化作画面来鉴赏,其高低文野之别就泾渭分明了:“低”字描绘出来的上一派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情景,微风吹拂,青草稍稍低下头来,即呈现出一群群牛羊来。而“底”字所呈现的则是草枯根浅,牛羊瘦小的惨状。这两个画面一盛一衰,对比鲜明。
   三.“悟”,悟出语文情
   参禅需要悟,悟出禅意;人生也需要悟,悟出人生之道,悟出人生之美;语文教学也需要悟,悟出文中之情。情在文字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字的表象悟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情在文字之外,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有语文味。
   如在教学《春酒》一文时,学生读到了这“春酒”里荡漾着绵绵的亲情,这“春酒”里流淌着淳朴的人情,感受到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浓浓的思乡情。
   《背影》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感受这种至纯至爱人间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片段: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库中,是否也留存着像课文一样精彩的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你告诉大家,那一定也是很感动人心的。”
   学生们经过一番短暂的思考后回答:
   生1:有一次,我看见母亲身披厚厚的棉袄,慢慢地走到我的房间,她是想看看我有没有睡着。可是母亲却呆呆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看我做作业的样子,见我的身子直打哆嗦,她就脱下自己的棉袄,披到了我身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房间,我望着母亲的身影,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这一刻,我分明感到了母爱的无私。
   生2:最令我难忘的是寒风中母亲的身影。数九寒天,母亲总是按时到校门口来接我,虽然我已长大了,但母亲还是执意要来接我,那天下着冰冷的雨,到放学时,天色已经昏暗,母亲站在校门口,冰冷的雨水直砸在苍老的母亲身上,我走出校门时,分明感到母亲在打寒战,母亲见了,拉起我的手,为我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子后架上,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在我脸上直淌。
   学生们的回答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同学们的讲述,讲述着自己的爱的故事,不禁令人潸然泪下。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了,学生已经从课文的父子之情中联系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这就是悟出了语文情。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如果语文课真能上成这样,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一定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我们需要朴实的内在,语文味其实最终追求的是语文的本真美。洗尽铅华,彰显本色,认真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语言文字,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就是语文味。
  
   卢兴治,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瓦列里·捷杰耶夫是俄罗斯三大指挥家之一。也是“21世纪全球十大音乐指挥”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马林斯基剧院,而且仍努力推动和发展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音乐欣赏课中学,面对学生,老师要求的综合组是要高,这是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有可能款一点。如何能够坦然面对中学生,如何在中学课堂上号欣赏课,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意象是创作主体经过独特的审美与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又经过读者的审美体验而感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客观的结合体。意象选择运用得好,对于创造意境、表现主题、表达情感有着特殊的魅力。在这方面《诗经·采薇》是个成功的典范。   “薇”即野豌豆苗,本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植物,然而《诗经·采薇》却用起兴和重章叠唱的手法,在连续三章里反复吟咏之。为什么要选择“薇”这个意象呢?薇菜是农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植物,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are coming.Everyone feels very excitde(兴奋的).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我要教大家做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银质”福娃纪念币。
期刊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历届奥运会的火炬,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期刊
谢嘉幸教授现为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心理学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四届亚太地
声乐演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它是集旋律、节奏、语言、情感和人的肢体动作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项综合体力、脑力、想象力、表现力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想象,作为人类的高级
风险评估的执行与记录  在保护来宾方面,德国目前还没有对风险评估规定具体的标准。除了来宾,雇员和第三方人员也可能受到伤害。劳动保护和健康保护的相关义务不仅针对雇员,还
巨大的“鸟巢”    This is the National Stadium.It looks like a huge bird’s nest.So it is also called Bird’s Nes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