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采薇》再见征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创作主体经过独特的审美与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又经过读者的审美体验而感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客观的结合体。意象选择运用得好,对于创造意境、表现主题、表达情感有着特殊的魅力。在这方面《诗经·采薇》是个成功的典范。
   “薇”即野豌豆苗,本是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植物,然而《诗经·采薇》却用起兴和重章叠唱的手法,在连续三章里反复吟咏之。为什么要选择“薇”这个意象呢?薇菜是农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植物,而征戍之人大多来自乡村,这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同时,“采薇”也暗示了征戍条件之艰苦,将士们不得不靠采拾野菜来充饥,这样,“薇”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内涵。始之“采薇”,着一“作”字,“作”意谓薇菜刚冒出地面;再之“采薇”,着一“柔”字,“柔”意谓长出的薇菜很柔嫩;三之“采薇”,着一“刚”字,“刚”意谓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薇”的“作”“柔”“刚”,恰是薇菜由生长到衰老的全过程。诗歌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是为了表现戍役之漫长,归乡之无期;二是为了表现征人对家人思念之情切。这种感情,仿佛贯穿了人生的整个过程,如同薇菜由生长到衰老的过程一样。作品通过看似平常的意象和真实的生活描绘,把远戍边关的征人和独守家中的思妇连结起来,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品选择“薇”这一典型意象,通过“采薇”这一寻常举动,虽然宣泄了有家难回的满腹惆怅,却无意表达厌战情绪和对国君的憎恨,而是将满腔仇恨都发泄在共同的敌人“猃狁”身上,“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大敌当前,家事与国事相比,征人自有取舍,“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磨盬,不遑启处”。
   噩梦般的征戍生活终于结束了,征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也是征人复杂情愫的最形象的表达。这里的“雨雪”有不同的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认为,“雨”破音异读为yù,“雨雪”即下雪,而不是雨和雪。笔者认为,“雨雪”理解为“雨和雪”较好。这四句诗句号前后两部分是非常整齐的对偶句,“杨柳”是名词,“雨雪”也应是名词,才能与之协调对称,若是“雨(yù)雪”,就成了动宾短语,这很生硬牵强。教材之所以这样理解,笔者揣测,可能是编者认为征人在归乡时,天上不可能又下雨又下雪。其实,这里应该这样理解:漫漫长路,风雨载途,有时大雨滂沱,有时雪花纷飞,回乡的路是多么艰难啊!
   这四句名句,有两个意味深长的意象:一是“杨柳”,一是“雨雪”(“雨”“雪”本是两个意象,在本诗中因内涵相似,故可看作一个意象)。作品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意象”呢?又有什么深意呢?
   “杨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游子思妇太多的离愁别恨。“杨柳”的“柳”谐“留”音,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远行之人能留下。“杨柳”轻拂的柔条,在风中緾绵牵绊,包含着多少柔情蜜意啊!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有依依惜别的文化内涵。
   “雨雪“本是古典诗词中最普通的意象,但在本诗中却有着特别的意蕴。按照常情,征人离家时应是感伤抑郁,归家时应是兴奋愉悦,但作品却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表达归家时内心的情感。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思写哀,以哀思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以乐思写哀”指的是前面两句,笔者非常赞同;以“以哀思写乐”笔者认为不符合古典诗意象运用的规律,有点牵强。笔者认为,作品之所以选择“雨雪”这个意象,是为了表现征人回家路途的艰难漫长以及内心的悲苦,而不是“以哀思写乐”表现征人回家时的兴奋之情。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情景:战争结束了,征人拖着疲惫的步伐踏上漫漫回乡路,想到梦魇般的征戍生活,想到逝去的青春年华,想到家中亲人生死未卜,想到雾一样迷惘的未来,征人的心中是多么地落寞、惶恐、惆怅!这“霏霏”“雨雪”,既是实景,更是征人痛苦心灵的真实写照。读罢诗歌,读者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征人,在泥泞的小路上,寻着家的方向,踽踽独行,他走向迷蒙的雨雪中,只留给读者一个憔悴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诗经》是人类历史沙滩上遗落的五彩斑斓的贝壳,它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震古烁今。《采薇》中通过“薇”“杨柳”“雨雪”这三个意象展现出来的生活,是农民的生活,是思妇的生活,是征人的生活,是所有中国人的生活。这种生活营造出的情感,铭刻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成就了伟大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
  
   刘清旭,教师,现居武汉黄陂。
其他文献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国古老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十分重要和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在发展
《甜甜的泥土》一文,以“甜”写“苦”,读来使人不觉一番苦涩滋味漫上心头。  “奶糖”本是甜的   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最爱吃那甜甜的奶糖,冒风斗雪送到孩子的学校。王小亮只需“微微思考一下”,就明白了这包奶糖源自哪里,出自何人,只有妈妈才知道自己最喜欢吃“奶糖”啊。   “王小亮快活地叫着、跳着”,他大方地分给每个小朋友一颗、要好的伙伴两颗、老师五颗,所有人都与他一起分享快乐、品尝甜蜜,以至于放学
咚咚喹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簧管气鸣乐器,它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音色明亮,曲调轻快活泼,至今仍盛行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等土家族地区。“咚咚喹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篇微型小说式的文章——《甜甜的泥土》,这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母子情深的主题,同时也告知人们,世界上的至爱亲情应该有如广袤而又厚实的泥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然而,细细阅读此文,笔者却发现了很多漏洞,并认为极不适合作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   一.文章中出现了众多虚假、可疑之处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中的“圆桌读书会”是由我们读者参与主持的栏目,也是大家平时钟爱的栏目.本期将由我校负责完成,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篇小小说的
期刊
一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逐渐转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逐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个体的适应性。   学习语文,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习得来实现的。可见
瓦列里·捷杰耶夫是俄罗斯三大指挥家之一。也是“21世纪全球十大音乐指挥”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马林斯基剧院,而且仍努力推动和发展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
音乐欣赏课中学,面对学生,老师要求的综合组是要高,这是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有可能款一点。如何能够坦然面对中学生,如何在中学课堂上号欣赏课,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