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素养的提高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qianwus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史学意识,教学设计,有效教学,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32—05
  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教学素养,这种教学素养以教学基本功的形式外显出来,它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体现。探讨历史教师的素养发展和提高,关注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发展的策略,应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2011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重点讨论历史教师教学素养的相关内容,细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种要素,以期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教学素养的推进和提高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素养的内涵
  新课改提倡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从而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一般说来,历史教学素养应包括史学意识、史学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
  史学意识是指在处理历史或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时,能够自觉地想到应当从哪种方向、途径去思考、学习、质疑和探究。其基本内容应包括:1.“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推论意识。包括:确认相关史实的有效与史料的可靠,懂得有怎样的史料确认怎样的史实的道理;在史料不充分的情况下,知道自我努力去发现或形成存疑的精神。2.置身历史的情景意识。历史教师能够做到把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放到当时具体的时间、空间下进行思考和比较,理解其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意义。3.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识。历史认识会随着新的发现和探究不断变化并逐渐接近客观历史,必须尊重不同的视角和见解,鼓励更多的思考,以求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史学能力”如何在比赛中“凸显”呢?这次大赛在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几大环节,都充分渗透了“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详细要求。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收集、利用、规划和建设相关教学信息的能力。其基本内容包括:1.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历史教师提高课程资源意识的最好途径是不断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科学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课程融为一体。2.规划与设计能力。历史教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有什么样的意义,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等。3.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教师能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吸纳、加工、存储资源信息,并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信息工具,养成良好的课程资源信息存储习惯。4.组织与协调能力。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整合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需要整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教与学之间的效益。5.评价和反思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历史教师能把自己储存的信息或通过实践获得的信息及偶然间产生的灵感,经过一定的组织、加工、评价、反思,使其成为与当前教学密切相关的新的课程资源。
  大赛在特色加分项目中列出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考虑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自然会反映历史素养的要素。详细列出了历史教学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
  在这次大赛演课环节中,评委会选择了《辛亥革命》和《全面抗战的爆发》两课作为演课的内容。这种选择主要是考虑:第一,从新课改的眼光看,两课内容都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师生探究、情境创设等方式组织教学。既有兴趣的立足点,又有重难点突破的增长点,还能不同层次地贯彻社会价值观。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的素养层次更能明显地呈现阶梯状。第二,两课教学基础在“课标”中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就有较大的个人素养发挥空间。参赛选手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第三,两课内容都可以渗透过程与方法,孕育师生的史学意识,挖掘背后课程素材。
  
  二、历史教学素养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从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上看,提倡“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设计”,是评价、培训教师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能力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学设计’从名称上准确地表达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要有艺术性,也需要专业知识。一份杰出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还要有时代性、个性等等”。教学设计折射出历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机智把握、对历史学科与历史教育的有机整合,以及历史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个人素养。
  本次大赛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这样的思维要求:教学设计要表明可操作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教学预设既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但不能用“固式”化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来呈现。
  这样的要求寄予“教学设计”很多创新,其中蕴含着“灵活而实用”的教学策略。那么“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策略原则呢?
  第一,关注“学生”的技艺策略。教学设计承载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和计划。教学设计不能只见教学内容而不见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这种技艺策略的内涵是:1.“设计”讲究知识的“暗渡”,追求能力的自然形成,强调“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天衣无缝。2.“设计”关注知识的“联系”,留意于知识之间的布置得宜,瞻前顾后,以及“过程与方法”的左右逢源。3.“设计”重视知识的“凝思”。教学着力于环绕“课时”主题,探幽导微,以“问题”推波助澜,砥砺思维,以“史料”与“细节”层递设问,设机凝思。
  第二,开发资源的技艺策略。教学素养与资源开发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在新课改中,引导历史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鼓励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地区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广开“资源”使用之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推动新课改深入发展。
  2.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能力评价表。
  第三,教学多元的技艺策略。历史教学的优 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中的提问和倾听。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问题的设计水平和技能,放弃历史教科书的“权威”观念,学会倾听学生对历史的“感悟”,积累、形成自我的技巧风格。历史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不可重“优”轻“差”。彰显教学“多元”需要策略包括:1.“设计”要鼓励学生提出有历史思维价值,并有利于在某个局部点上深化历史认识,或有利于触类旁通、具有发散意义的历史问题;2.“设计”要敏感地洞悉学生的思维活动势态,迅速作出反应,机智地采取措施,临时改变既定常规走向;3.“设计”要以新的问题为切口,善于借题发挥、顺水推舟,采用分解法、扩充法、反诘法、迂回法等方法,追求意想之外的“多形式”效果。
  第四,引用历史分析的技艺策略。历史学习不只是记住教材结论,而是辨析、评价各种历史观点,在可以使用的资料基础上得出尝试性的史实分析。教学设计要展示“历史分析”的运用技巧,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能力水平。历史分析能力与教师专业素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分析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自主性、独特性都有重要作用。表3要目不仅需要大赛评委以此发现参赛选手的“亮点”,更重要的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常态化”运用。
  
  三、历史教学素养和历史
  有效教学的应用
  衡量教师历史教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是否表现出足够的“有效教学”。现代教育学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五大内容:“1.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2.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3.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4.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5.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
  从有效教学的策略看,历史教师必须准确理解课标,知道如何实施才能动用各种智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有效教学”主要有两方面专业追求:第一,教师对历史教材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上,包括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使历史内容得到最好的呈现和理解;第二,教师对历史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多种能力表现,并列举了对本次大赛的一些思考。
  在用“有效教学”观念去评价历史教师的素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效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一种交流分享和互动的过程;第二,有效教学不是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让学习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生成是教学结果的代名词;第三,有效教学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本人,教师专业发展是有效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有效教学弘扬的精神不仅仅是科学主义,而且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四、提高历史教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回顾粉笔字、即兴演讲、基础知识测试与命题、教学设计与演课等诸多大赛环节,其中有喜有忧。结合这次大赛活动和我国新课改的实践及教学,对于提高历史教师教学素养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历史教师应注重案例的“智慧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课例研究,即注重课例中的“智慧”归类。教学实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一些“专家理论”不会也不可能全面地考虑到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一开始教师就应破除对原有理论的盲目迷信,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质疑的态度,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结合实际需要,大胆制订教学方案,并依靠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取得教学创新。只有注意教学案例中的草根式的“智慧”,积累身边的教学案例或片段,尤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改变”“意外”,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自己的“智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课例研究提供给他一个布满荆棘的自我发现之旅,研究者需要卸下自我防卫的盔甲,以探究者的身份出现,教学实践本身成了一种更新的来源,过程中的错误、模糊和不确定,都可能成为新发现的素材,不断体验到一种新奇感。”
  第二,历史教师应致力于命题的“实践研究”。
  这次大赛为了考察选手的命题能力,设置了“命题技术——测量应用题”一项(约占总卷分值的20%):“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参照所给材料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史实,命制相关试题。要求命制适合中考选拔的水平历史试题,试题具有基础性、情境性、创新性和区分度。”从命题情况看,大赛选手们基本能熟练设计试题,各类题型规范,设问主题鲜明,答案叙述严谨。但是,在试题材料情景与设问的巧灵多变、答案要点的新颖简洁、问题设置的深浅多样上,选手们明显存在“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很少有选手既兼顾命题的史学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又渗透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挥的问题情况。命制的试题,很难做到既提高了考查记忆水平的效度,又考查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际上,命题研究不是命题专家们的“专利”,更应是中学历史教师提高自己历史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助力杠杆。近年来,《历史教学》杂志开辟了“命题研究”栏目,倡导教师去关注命题的理论、技巧,总结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命题实践经验。这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命题实践能力的普遍薄弱,已成为制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己对命题的研究和实践,把命题的理论、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探讨和研究试题命制的过程、方法和特点等,使自己的史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三,历史教师应加强“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和教育对象的差别性、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等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不能过于简单和随意,应该是有计划与目的、有内容与方法的一种渐进性实践。凸显教师自我反思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及时了解有关教学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观察自我专业的缺少,改进教学行为;第二,体会“反思”在继续学习中的作用,认识自我调节的学习价值,积极尝试自我专业实践和提高的多种途径与方法。
  另外,从狭义的课程与教学上理解,即兴演讲和粉笔字演示虽不是历史素养的核心要素,但也是历史素养的外在内容。从教学基本功视角看,此两项技能具有“人际功能”,具有表达教育者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价值。如果教学处理得当,这些技能也可帮助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情景中去,潜移默化地培育与健全学生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或许是信息化的好处助长了教学的“惰性”,一些教师忽视了传统技能的提升。运用现代技术传达信息,紧跟时代也无可厚非。但是“言语表达力和板书艺术美”也应是教师教学素养的考查内容之一,注意这两方面的能力考查和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历史教学素养的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一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胡庆芳,美国有效教学原则及能力要求的教学论意义探寻[J].上海教育科研,2006(5).
  [3]刘微,课例研究:共建智慧型课堂·课程·教材·教法,2011(9).
其他文献
?眼关键词?演自主学习,问题设计,合理追问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21-05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生首先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然后调节他们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这个过程既由学生的目标和学习情境的特征引起,又受到目标和情境特征的限制。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之交往的成人给予的引导、监督和启发越多,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17-07  指向学科素养的历史课程改革,需要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综合的评价体系。新型的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反映历史学科素养所描绘的学习结果。新的评价体系迫使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只注重“双基”的纸笔考试,而是采用能检测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本文论
?眼关键词?演历史细节,兴趣,华盛顿,《独立宣言》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42-03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类似的抱怨:“老师,历史知识离我们好远啊,总也记不住,如果历史知识有生命力就好了。”很多教师的回答是:“记不住就反复背,多背几次就记住了。”其实,曾是学生的我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回答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
刘俊利老师曾倡导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五类意识作为主要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现实意识、证据意识、融合意识、问题意识、分层意识等。①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一课,笔者经过多次磨合,觉得探究的空间较大。为此,力求在教学中稳扎稳打,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凸显“三维”目标,切实实施五类意识,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战争模块单元一的最后一课,起到了承
[关键词]美苏争锋,批判思维,用教材教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认为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所谓“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做对话的媒介,其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获得提问与反思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引入史料来印证教材的观点就是“用教材教”。其实,这依然是盲目地信奉教材,并没有理性地反思教材中的问题及相关证据。之所以如此,并非教师不想
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这是历史着意赋予近代中国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同一性。先进的人们之所以为先进,就因为他们深浅不同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历史趋势,所以,力求用自觉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自强,并以此阻止来自外国的进逼;顽固的人们之所以为顽固,就因为他们抱残守缺,一厢情愿地指望用封建主义来打败资本主义。这种改革和反改革曾经形成争论冲突,并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环节而构成
关键词 中山装,政治意义,历史真实,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11-0067-06  2004年版岳麓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有关中山装的小字部分是这样描述的:“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
[摘 要]抗战爆发后,大批战区学生失学,国民政府为帮助战区学生继续学习,专门设立了各种救济机构。随着战区流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国民政府又内迁各校并设置各种临时学校。与此同时,为保证流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民政府还实行贷金政策。抗战时期正值国家多难时期,国民政府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救济战区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保留了火种。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学生,贷金政策,失学救济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 历史学,历史观,提出问题,史料分析,解释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3-0003-0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并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71—02    1954年,《历史教学》发行量增加到4万多份,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自这年第9期起,社务并入天津通俗出版社(后改称天津人民出版社),对外仍沿用《历史教学》编辑部的名义,行政由出版社领导,业务仍由编委会领导。  《历史教学》1954年第9期刊登了编委会“给本刊读者”的一封信。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