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途径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治建设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保障,人人知法懂法,才能创建理想的法治社会。何谓法治建设?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通过法治建设有效地依法治国,创建安全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也不断得到强化,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自主学法、守法、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四五普法规划》明确指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认真学习基本法律知识”,其中青少年学生被列为重点学习对象。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法治素养
  人们习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及素养能力,称为法治素养。中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行为能力,法律知识的学习及法治意識的形成在中学生阶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从学生时代开始抓起,而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法制教育的“根据地”,法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合理规划学生在不同学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法治教育,从而达到普及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人们思想进步,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这是保障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学生的法治素养与国民素养、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是提升全民素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解决纠纷的能力。
  中学生首先是法治教育的学习者,进而上升至未来法治中国的参与者、推动者。2016年7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首次提出“学生法治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更应该是日常生活,如,待人接物、遇到问题的解决态度和智慧等,因此,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方面面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了解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制度、消防安全规则、环境保护内容、国家安全法则等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行事的行为习惯。做到这些不容易,需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上下功夫,在法治认知上费心力,在法治意识上用力气,在培育法治思维上做文章,在提高法治信仰上见成效。
  一、法治新闻述评提升法治认知
  法治认知是个体认识法治体系的信息加工活动,它是法治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法治素养的第一要义。法治教育越早普及越能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认知水平,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以及青少年犯罪机率,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知法懂法、信法守法的新生代好学生。人们对法治的认知得到普及,法律意识得到强化,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公民的法治素养,创建文明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环境。
  法治认知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人心,打好厚实根基,除了课程教材内容的认知,更应该联系实际,可小至个人言行也可大至国家大事,甚至是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法治事件,均可以进行法治教育。当然,认知和教育需要在法治框架中运行,每一个公民需要让实体观念与思维意识、行为举止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理解法治认知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从小懂得“法之大者”,初步树立宪法精神; 懂得“法之为用”,永不凌驾于法律之上;懂“法之为道”,领会、支持依法治国方略;从小我做起,人人做到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行,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态。
  开展法治述评,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发动学生周末收看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法治中国》等普法节目,但不能停留在观看节目、了解案情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弄懂隐藏在案情背后的法理,在此基础上写简短的法治述评并制作简易课件,在思政课前3分钟展示、分享;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法治新闻,自行收集法治报道、小故事,以学习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举办法治故事会,编写法治手抄报,进行法律知识竞赛,探讨、交流法治报道、小故事蕴含的法律知识;三是教师收集典型的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例,建设和利用法治新媒体、网络平台、案例库等,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适当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逐步培育和提升对法律法规制定、执行和落实的认识与感悟,共同构建法治中国的精神内涵、价值标准。
  二、灵动法治课堂增强法治意识
  通过法治教育,懂法用法,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形成的对法律的一种崇尚认可及服从态度的意识,可称之为法治意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输入法治教育知识,是其课程的基本目标及功能性需求,是依法治国的初级教育目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增强法治意识,从小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通过校园长廊、法律论坛、专家讲座、法治特色校本课程等各种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使法律法规能够从青少年一代开始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通过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法制体系,自觉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形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近年来,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建构并推广六环节灵动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即“预习互教—案例导学—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法理辨析—拓展升华”,受到师生普遍好评。简而言之,灵动法治课堂包含三要素,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互动探究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其中,在预习互教、自学交流阶段,学生“灵手”巧动,主动参与学习,查找案例并结合案情自主设计法律问题,编制思维导图;在案例导学、展示点评阶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师用案例营造情境、适时点评,学生探究案情、法理并展示;在法理辨析、拓展升华阶段,教师点拨、拓展,触动学生灵魂,学生则通过辨析感悟法理。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灵手”主动的学习习惯,在法治课堂教学中灵思互动,达到灵魂触动的境界,对推动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校本法治课程训练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在日常工作或学习生活中,通过用法律知识对事情进行是非判断,最终做出符合法律标准的正确处理事务的一种思维能力。法治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当今青少年往往容易冲动行事,如果缺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容易引起青少年犯罪。因此,法治思维是学生必要的,可以让他们在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基础上学会遇事冷静理性,正确并科学地处理好问题。是否具备较强的法治思维,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法治文化方面更高层面的评价标准。
  法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是:(一)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二)讲证据,的以事实为根据;(三)讲程序,以程序为轨道;(四)讲法理,以法理为后盾。在法治国家,法律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社会矛盾的最佳解决方式。法治思维可以防患于未然,保护自己,化险为夷。树立了法治思维,普通公民就会了解法律、敬畏法律、尊崇法治,坚定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支持法治。有了法治思维,公职人员就会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到依法有据,按法定程序办事,忠实履行职责,有效制约权力行使的主观随意性,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各种风险。
  法治思维不是从严就有的,培养按照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从学生时代开始。随着信息开放,许多初、高中学生并不满足于《道德与法治》治法专册、《政治与法治》模块教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拓展教材内容,并及时开发、开设一定的法治校本课程,从认知判断层次、逻辑推理层次、综合决策层次、建构制度层次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 进而让法治思维成为习惯并转化为力量。一是开设《法律与生活》课程,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训练学生法治认知判断。二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让学生在仿真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法治思维,培养法律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开设《模拟“两会”》《模拟听证会》课程,让学生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居民身份参政议政,培养综合决策的能力。四是开设《中国制度》课程,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培养建构制度的能力。
  四、法治实践活动孕育法治信仰
  實施依法治国,首先要信仰法律。只有从内心崇尚法律,认可法律,才能理性地去运用法律,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法治信仰意味着全体公民要自觉以法律为行为准则,奉行不渝,意味着全体公民要以公平正义为精神追求,坚守不悖。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坚定制度自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和重要目标。
  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信仰是对法律本身及法治功能的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任。法律至上是法律被信仰的基础之一。只有将尊崇法治、信守法治的观念融入学生的思想、血脉之中,才能达到内化为自身自觉行为和尊崇捍卫的状态,实现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培育法治信仰必须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走出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内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法律法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发挥的不可或缺作用,从而对宪法和法律法规发自内心的认可、尊崇、敬畏。这种信仰源自法治环境的熏陶,要使法律真正植根于人们内心,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依托本地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建立法治教育基地,聘请法治副校长作法制讲座或组织法治实践活动,促进法治教育和活动课程生活化。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宪法宣誓、法治进社区、“我为依法治市献一策”等活动,让学生在普法宣传中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带领学生观摩当地“两会”、法庭审判,与执法人员共同参与执法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立良法、正司法、严执法,在法治体验中学法、用法、守法,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减轻对司法公正的怀疑,感受秉公执法的深刻意义,在灵魂深处厚植法治信仰。
  五、结语
  培育和提升中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灵魂工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虽然困难重重,然“路阻且长,行则将至”。每一个一线的法治教师都应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素养教育与法治素养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灵魂工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设的,法治是人民推进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利器,是社会价值的核心,只有走依法治国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他文献
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题记  大山无言,星辰有序。教学与我,就像是大山,作为一名登山新手,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较为平坦的路径,却发现,教育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它是一项乱中有序的事业,需要我们以心激心、以情激情,做有温度的教育。  从教三年,担任班主任两年,其中许多和学生们互动的片段宛如昨夜星辰,已经模糊不清了。可是育人的花园中那些用心灌溉的小花,总有那么几朵依
【摘要】学习后进生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教师工作者的问题。学习后进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落后,同时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性格、认知的问题。音乐教育本身是审美教育的一種,对学生多方能力发展以及提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如果能将音乐教育用于后进生的转化上,触动后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感化后进学生,可能达到其他思想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而目前,对音乐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就是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历来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又或者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伊始就直接告知学生:“求比较量,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的方法。这就失去了这种题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   本学期,我第一次执教六年级,毫无教学经验可言。而我又承担了执教《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摘要】合唱教学在现当代越来越受重视,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育改革体现出合唱的重要性,合唱教学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影响深远,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小学音乐合唱课中出现了一系列在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合唱教学举步艰难,这是我们坚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唱方法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合唱比赛从原本属于高精端层次,到如今合唱进校园、合唱进班级、合唱进家庭、合唱
【摘要】沙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深受小班幼儿欢迎。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和游戏经验,因而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沙水游戏的开始阶段,游戏的连续性不强,表现较多的是独自游戲或平行游戏,合作性较低;练习性游戏较多,象征性和建构性游戏较少;受发展水平所限,游戏的内容仍然为单一内容,缺乏主题式的游戏。因此,创设适宜的沙水游戏场景,捕捉幼儿的兴趣,丰富游戏内容、形式,适时介入,推动游戏发展,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数学阅读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以绘本切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经。笔者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立足绘本,激活情境;巧读绘本,落实知识;借助绘本,培养习惯来助力数学阅读在课堂的落實。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绘本;低年段  数学绘本阅读,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蕴含数
【摘要】本研究通过资料查询和问卷调查收集本校高年级一名具有典型逆反心理行为的学生,并通过个案访谈、沙盘辅导以及家校合作方式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以及个案追踪研究。经过长期积极关注和辅导,使这位具有逆反心理学生能重新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提高调节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并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他奋发向上的热情,达到符合品德规范的目的。  【关键词】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对
【摘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化学用语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我校学生化学的素质。  【关键词】化学用语;兴趣教学  从历年中考数据得知,我校化学科低分率高达30%以上。导致低分的主要原因是:低分的学生化学用语基本都是不过关的,在这些低分的学生里,其中80%左右的学生都无法正确书写化学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以致学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时知识链脱节,难以顺利完成化学方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农村地区小学的德育效果普遍不如城市小学,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差异、学生差异、学校师资差异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面对农村小学的德育的实际现状,笔者作为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工作者,迫切想要帮助广大农村小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实现有效德育。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对农村地区小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路径的问题研究,提出四大方面的有效实施策略,希望能够给
本报综合消息 9月7日,2020年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作出谋划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  陈宝生强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基础地位更加坚实、履行使命更显担当、制度举措更加完善,已具备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教育系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破除教师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