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采取的教学手段。但是,许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似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紧随小班化潮流。其实很多都只是匆匆走过场,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已,往往并没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做到“四优”即:优化“组合”、优化“时机”、优化“指导”、优化“评价”,就可以有效改变这些现状,从而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 优化“组合”
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因而,优化“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1. 合理分组:优化“组合”中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学生按照男女生比例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四人为一小组。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最后,请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如结合十二生肖取名为“威风虎”、“千里马”、“腾飞龙”等,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2. 明确分工:重要的是,每一个组内成员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例如“组长”对组内成员及任务作出总的安排,掌握好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合作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位成员切实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此安排,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并能使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或暂时的不理解而使活动受到影响。
3. 灵活机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或是学习的不同阶段,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变化的,人员可以进行自由组合,提高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的控制或从属地位,而且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二、 优化“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但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造成教师滥用、错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所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当学生个人思考水平有限时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有时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讨论和共享,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例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结尾处苏格拉底的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确实难度较大,学生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回答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相互启发,可以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在追求美好理想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住眼前的机会,这样才可以一步一步更加接近自己人生的目标。不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好高骛远终将一事无成。
2. 当学生意见分歧不统一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和成长经历,时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时会极不统一,甚至还会因为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而发生争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在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的前提下,使问题越辨越明,最终达成统一观点,形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问老人,每天清扫山路累不累啊?老人说不累,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有说累的,有说不累的,到底“累”还是“不累”?小组讨论去吧。最后学生可以达成共识:身体上是累的,山路陡峭,年纪大,体力不支啊。心理上是不累的,一路欣赏好山好水的美景,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能为游人服务,开心!
3. 当教学内容为开放型问题时
这样的教学内容答案不惟一,可以有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讨论、探索的兴趣,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改变由单个学生进行直接回答造成答案不全面的弊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又能汇聚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如:《孔子游春》一课教学中第8自然段“孔子论水”的一段话,孔子说水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结尾处的省略号意思是话没说完,请你想想水还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各人看法不一,答案众多:水一路奔流入海,目标坚定、执着坚毅;水滋润世间万物,不求回报,乐于奉献;水冬结冰春融化,能屈能伸,应对自如……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理解,相互碰撞,共同提高。
三、 优化“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及时、有效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更不要去做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准备工作,而是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具体指导可以表现为: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摩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2. 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个富有哲理的话语。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 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 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讨论层次浅、过于片面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向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去思考分析。
四、 优化“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能指明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提高和发展。
1. 及时评价
小班人数少的特点为教师及时评价提供了可能。对于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所取得成绩的评价可以随时进行,当即指出合作成功的闪光之处,给予表扬,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2. 多元评价
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及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改变以往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与发展,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更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3. 正面评价
教师不能吝惜表扬和鼓励,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将会成为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多应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除了帮助之外,还要为他们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才不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促进每一个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市郑和小学)
一、 优化“组合”
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因而,优化“组合”显得尤为重要。
1. 合理分组:优化“组合”中首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学生按照男女生比例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四人为一小组。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最后,请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如结合十二生肖取名为“威风虎”、“千里马”、“腾飞龙”等,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2. 明确分工:重要的是,每一个组内成员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例如“组长”对组内成员及任务作出总的安排,掌握好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合作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位成员切实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如此安排,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并能使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或暂时的不理解而使活动受到影响。
3. 灵活机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或是学习的不同阶段,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变化的,人员可以进行自由组合,提高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的控制或从属地位,而且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二、 优化“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但一味地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造成教师滥用、错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所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 当学生个人思考水平有限时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有时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就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讨论和共享,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例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结尾处苏格拉底的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确实难度较大,学生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回答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相互启发,可以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在追求美好理想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住眼前的机会,这样才可以一步一步更加接近自己人生的目标。不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好高骛远终将一事无成。
2. 当学生意见分歧不统一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和成长经历,时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有时会极不统一,甚至还会因为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而发生争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在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的前提下,使问题越辨越明,最终达成统一观点,形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问老人,每天清扫山路累不累啊?老人说不累,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有说累的,有说不累的,到底“累”还是“不累”?小组讨论去吧。最后学生可以达成共识:身体上是累的,山路陡峭,年纪大,体力不支啊。心理上是不累的,一路欣赏好山好水的美景,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能为游人服务,开心!
3. 当教学内容为开放型问题时
这样的教学内容答案不惟一,可以有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讨论、探索的兴趣,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改变由单个学生进行直接回答造成答案不全面的弊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又能汇聚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如:《孔子游春》一课教学中第8自然段“孔子论水”的一段话,孔子说水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结尾处的省略号意思是话没说完,请你想想水还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各人看法不一,答案众多:水一路奔流入海,目标坚定、执着坚毅;水滋润世间万物,不求回报,乐于奉献;水冬结冰春融化,能屈能伸,应对自如……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理解,相互碰撞,共同提高。
三、 优化“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及时、有效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更不要去做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准备工作,而是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具体指导可以表现为: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摩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2. 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个富有哲理的话语。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 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 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讨论层次浅、过于片面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向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去思考分析。
四、 优化“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能指明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提高和发展。
1. 及时评价
小班人数少的特点为教师及时评价提供了可能。对于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所取得成绩的评价可以随时进行,当即指出合作成功的闪光之处,给予表扬,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2. 多元评价
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及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改变以往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与发展,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更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3. 正面评价
教师不能吝惜表扬和鼓励,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将会成为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多应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除了帮助之外,还要为他们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才不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促进每一个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市郑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