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三道关,小说阅读不再难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形式,文学色彩十分浓郁,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人们喜爱。可是,对于广大同学来说,由于小说的技法比较多,很多时候很多同学不太容易把握它的主题。这导致同学们做这類题得分不高。其实,小说题虽然有些难,但是任何人出题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内容、主旨和艺术手法。只要我们弄清了这三个方面,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明确内容
  内容,是任何文章都具备的一个因素,小说也不例外。所以,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一定要会用自己的话总结和归纳出来,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明确了内容,其他的问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离不开内容,有很多题都与内容有关。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将主要的情节经过复述出来,这对理解其他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都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作品读了之后,如果能够将内容概括出来,那么自然就会思路清晰,之后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自然也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林冲被发配沧州,然后去看管草料场,最后是雪夜复仇。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弄清了这些,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林冲的情感变化了。
  在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问题都与内容有关,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第二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对于这样的一道题,我们如果没有明确文章的内容,那么就很难回答,因为这个人物形象是在具体的事件中体现的。要想概括出“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要找出相关的具体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小说的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文章的内容。
  二、把握主旨
  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表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关键。
  把握主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是通过剖析人物形象来概括主旨,二是通过剖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概括主旨。例如,鲁迅《祝福》主要是通过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展示她的遭遇,进而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再如,2016年高考全国2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塾师老汪》的选择题: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对于这个题,如果同学不理解文章的主旨,那么肯定是答不对的。其实,只要略微联系到小说的主旨,那么这个观点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因为它与文章的主旨不一致。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文章之后,一定要能领悟出小说的主旨。
  三、掌握技法
  小说之所以不好理解,就是因为它的技法比较深,由于大量手法的使用,导致理解的时候存在困难。因此,同学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一定要将文章所使用的手法列举出来,这样对解答后面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赏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考试说明》对此分别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中作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些大致体现在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和语言艺术等四个方面。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两条线索,一个是明线,一个是暗线。明线是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暗线是反动统治者实施陷害林冲的诡计。双线是矛盾斗争关系,暗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弄清楚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主题。例如,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马兰花李德霞》第二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如果我们在阅读完文章后能够对小说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定位,那么自然就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了。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说,高考无非重点考查内容、主旨和艺术这三个方面。如果看了文章之后,就匆匆地做题,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如果在阅读之后,我们能够将这三方面进行梳理后再做题,那么考查的那些问题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其他文献
函數中的创新试题剖析
期刊
在阅卷中,我痛惜学生写出的议论文还存在不少问题:事例堆砌、结构杂乱、毫无章法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研究过后认为,是学生缺乏作文的架构意识。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李渔说得很透彻:在确定立意后,首先应该考虑文章的架构。议论文的架构,一般由四部分构成:①题目(靓眼);②开头(凤头);③主体(猪肚);④结尾(豹尾)。  一、
期刊
一、單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期刊
先看近几年高考北京卷记叙文的命题:  2018年: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2017年: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016年: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015年: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
期刊
议论文的魅力不在“事趣”,而在“理趣”。“理直”才能“气壮”,“理透”才能“文斐”。但有些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热衷于举例子、讲故事,而不去说理。有的虽然去说了,却不能把“理”说清楚,更不能说通透。从哪里入手来提升议论文的说理力呢?我们以为,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而言,切近的路径有二:  一、以直接经验说理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所以常常能够从亲身实践中获得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某種认识,
期刊
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同学们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①人有几位,如何称呼;②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③事有几件,由谁所为;④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期刊
原文  There once was a master who went to India. In those times, we didnt have the communications or airplanes or many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that we do now. So the master went to India on foot. He had
期刊
童话和电影,都是这样设置的:有黑必有白,有忠必有奸。否则,哪来的惨烈情节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甚至在文明的传统里,也是如此设置的:清官往往死磕弄臣,红脸的是关公白脸的是曹操,特洛伊战争里要夺回海伦的那一方被视为正义的化身,而特洛伊王子那一方,本来在保家卫国的那一方阵,却不幸沦为戏剧家笔下的反角。  一  世上不是只有黑和白  文/李纯  S君,写下这个题目时,你正在微信上义愤填膺地吐槽。围绕的,是温岭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逼问自我存在的好题。它指引我们将目光从外部拉回,朝着内心深处挺进,钻探心灵的构造,分析精神元素的成分。  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包含过往与现在、瞬间与永恒、过程与结果等多组关系,主要矛盾是“过去经历的瞬间”与“今天的自己”。“成为
期刊
一  菱 荡  文/废名  (1)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