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经济的关系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长期处在农耕经济之下,在封建社会,农耕经济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孝道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本文根据中国封建时期孝道以血缘为基础的特点,论证了农耕经济对孝道的决定作用——主要在经济收益、劳动力作用、家庭养老作用几方面。还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说明;最后就孝道对农耕经济的三种作用:稳定、促进和负面作用,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道德 经济 孝道 关系
  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孝道文化,也是我国长达几千年伦理的基础。孔子在《论语》中就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成为中国古时社会的一种生活写照,至今仍影响到很多人的行为。恩格斯早就指出:“道德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钱穆也指出:“中国的孝文化来源于农业经济与宗法制。”在封建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因此家庭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而家庭又由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成员组成,在家庭成员中,长辈与晚辈的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整个家庭是否和睦,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生产活动和社会的稳定。孝道就在调节长辈与晚辈关系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封建时期的孝道内涵、表现形式都很多,呈现出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供养父母方面,在说话、吃饭、养老 以及逝世后都有多种的行为规范,表现出具有中国封建时期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孝道特点
  1.以血缘基础
  孝体现的是人类最为本能的情感,是由人类具有的不能分离的血缘决定的。父母给予子女生的开始,加上从小的精心呵护培养,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父母对子女不仅有一种物质上的施与,更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的馈赠。父母的努力和付出,子女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心里会生起感激之情和报恩之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回报父母。这是出于动物的一种本能,又因人具有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便把这样的情感和行为提炼为孝。因此,孝道是从血缘中得来的自然情感,是个人的伦理行为,具有生命根源的意识。
  2.孝道外延扩充
  罗素就指出:“孝道不仅仅只存在中国,在一些时期也广泛地出现在全球各种文明中,但只有中国一直延续到今天,孝道依然被社会所推崇,不得不说非常独特。”本来孝道只是一种人类的本来情感,但中国人将其外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是把孝道上升为一种“礼教”。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孔子是第一个将孝固化为一种礼仪规范的大家,他的很多文字成为孝的表现,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子则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经过儒家思想家们的倡导,一方面,孝这种思想被固化成了必须遵守的礼仪行为,就变成礼教;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外在行为规范也能使孝道得到继承,这也是使得我国孝道一直存在的原因。我国特有的宗祠、清明扫墓等礼教形式,都是孝的延伸。
  第二是行为上的变异。在全社会都注重孝的情况下,常出现为博得孝名而走极端的例子。如割股療亲的传说,还有就是父权对子女命运的决定,而当子女有所违反,必然遭到社会舆论和乡亲宗族的指责,甚至有性命之忧。另一方面,正是这些极端行为,又反过来推动孝道的影响和深入人心。
  二、经济对孝道的决定作用
  1.收益作用
  农耕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就是土地的耕种,粮食是维持个人生命延续和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石。中国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是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极低的经济,粮食的播种、管理、收割有赖于天气和经验。同时,“一个人的耕作力量不足以获得持续的收入,需要二人以上的各种协作,才能获得好的收益”。家庭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农耕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单位。而在家庭成员中,老人的经验是最丰富的。中国有句古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证明。年轻人的耕作,有时甚至一个村的耕作,都有赖于老人的指点。而且,我国封建时期交通落后,通信闭塞,户籍管理严苛,人员流动受到限制,很多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很少有横向交流,这更加体现了老人的重要性。所以,农耕经济下孝道的出现,老人得到赡养,年轻人得到经验和技艺,家庭与国家都能得到充足的粮食,各方都得到了最大利益。
  2.劳动力作用
  农耕时期,除了经验、天气,劳动力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在农耕经济中,古人对劳动力有强烈的渴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孟子·离娄上》的语句广为人提起就是证明。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今人多沿用赵岐的注解:“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不孝的表现有三种,第一个不孝,是对父母太过顺从,他们做了错事也容忍,让他们成为不义之人;第二个不孝,是家里穷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却不去当官赚钱;第三个不孝,是不结婚不生子,绝了祖系血脉。而在这三种不孝的表现中,第三种表现——不结婚生子,断绝了祖系血脉是最为严重的。
  但是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专门指没有儿子或者男丁,并不包含女性。农耕经济中,外出劳作的都是男人,只有男人才能在生理上能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有有了男性劳动力,才能保证家庭的收成。并且封建时期,女性外出受到限制,在肉体上还会被施与摧残,如裹小脚,因此更不可能依靠女性来承担繁重的耕作任务。并且,在封建时期,很多村落如果家庭中没有男丁,常常受到歧视。所以说,在农耕经济中,为保障农业劳作的正常进行和粮食的获得,人们对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有强烈的渴求,产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封建时期,在家庭中女子是外嫁的,只有儿子才留在家中,拥有继承权。中国流传的“传男不传女”,不论是财产还是技艺,男丁都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和手工艺的传承。在农耕经济中,当一个家庭获得田地越多,家业越多,越需要有人继承,对男丁的渴求就更强烈。且中国很多家族都设有家谱,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种记录,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家谱中,只有男性才会被写入,若家谱要一直延续,就需要男丁,所以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给中国的影响深远。   3.家庭养老的作用
  农耕经济时期,老人没有社会保障,统治者更不会给予帮助。因此,家庭养老成为唯一的形式。人的一生有幼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在中国古代,人的幼年时期需要上一辈的付出、照管,成年时期要工作获得利益并结婚生子,老年时期就只能由下一辈来供养。“经济学将这种关系称为代际契约……有学者用博弈论来论证我国封建时期的这种关系,发现如果纯从经济利益考虑,会出现囚徒困境,而打破这种囚徒困境的就是孝道的推行”。
  在全社会形成孝道风气,只要有人违反,就要被人指责。同时孝道也赋予了长辈对晚辈的处置权,从而使老人获得相应的回报;当晚辈成长为长辈时,他也有了教育下一代的权力。孝道的出现,加重了下一代违反代际契约的处罚,使违反的收益远低于遵守的获得,从而在经济上,保证了代际契约的顺利执行。
  三、孝道对农耕经济的影响
  1.稳定作用。农耕经济活动基本上以家庭为中心,不论是土地的划分、赋税的多少、兵丁的征集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的稳定是农耕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而规范家成员的行为是稳定家庭的重点。封建社会中,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导关系,孝道能很好地调节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子女遵从孝道,能使长辈在子女的孝道行为中获得满足感,从而给予子女更好的引导和指点,子女便能在长辈指引下更好地从事生产、生活劳作,双方在孝道的指引下和谐地保持一致。家庭的和谐,使生产力得到良好保证,农耕经济的基石就有了保证,促成了社会的稳定。
  2.促进繁荣。孝道保证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动荡频率低,能使人们减少赋税徭役,把注意力集中到农耕经济活动中,使生产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中国在封建时期出现了很多次的兴盛阶段,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而这里面,孝道所起的作用,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在稳定家庭、社会的情况下,人口增加,劳动力增加,生产力加大,促进了农耕经济的繁荣。正如冯友兰所说,虽然孝道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工具,是用来降低民众的反抗意识,然而也使民族团结延续和发展” 。
  3.负面作用
  从汉朝开始,孝道就得到了历朝历代的重视。在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为解决农耕经济活动中劳动力需求,人们不断生育、繁衍,家庭得到壮大,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紧接着的就是人口的增加。然而,人口的激增加重了粮食的负担,一旦遇到极端的天灾,经济就会崩溃,流民四起。同时,随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不断深化,统治者对孝道的倡导愈渐极端,成为经济、文化、个人活力的拌脚石,要求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甚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要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子女精神、人格和自由意志的打压是残酷的,阻碍了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开化,因此梁漱溟指出:“孝道在后来成为吃人的礼教,有的部分成为宗教,有的部分成为法律,显出更强的力量与权威,这是我国文化僵固硬化的原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结语
  什么样的经济就会催生什么样的道德。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农耕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也是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孝道观念的产生有赖于农耕经济的作用,为了增加农业收益、获取农耕劳动中男性劳动力和实现家庭养老,都决定了封建社会要提倡孝道,反过来,孝道也对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具有或促进和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道德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J]. 新湘评论, 2010(11):62-62.
  【2】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50.
  【3】罗素著, 秦悦, 罗素. 中国问题[M]. 学林出版社, 1996.
  【4】苏东水. 东方管理[M].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3.
  【5】李金波, 聂辉华. 儒家孝道、经济增长与文明分岔[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6):41-55.
  【6】蔡尚思. 十家论孔[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02
  【7】梁濑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708
  作者简介:魏來 1993年5月25日出生,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现就读于西华大学人文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行政决策新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依法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公众有序参与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社区规划师 制度 试点  城市经济发展应以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永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改造成为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集中反映在诸如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与居民现实利益的矛盾;城市更
期刊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一定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充分以学生为核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完善。但目前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性、缺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质量相对较低、没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问题。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创新性、培养更多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转型,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 工作创新  1 企业文化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职工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而企业文化建设
期刊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融合对有效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途径  1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1.1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已经提出多年,并越来越受企业家的重视。在社会经济不断
期刊
【摘要】:国有企业运作的是国家资产,也就是人民群众的资产,因此国有企业的政治导向正确,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不同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当今社会,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小众文化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如何面对国有企业的新老员工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从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在国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青年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必然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确保当代青年政治立场与思想方向正确,对于党和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九大 思政教育 当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表达了对青年人的殷殷期盼和热切要求,希望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对当代青年的关心、关爱跃然纸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
期刊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他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关系密切,从目前去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部分有失偏颇,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了解,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和高校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十分迫切的责任与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 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价
期刊
【摘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企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  1 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1.1 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意义  企业的文化是指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全体职工
期刊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把“红船精神”概括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主席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
期刊
【摘要】:加强政治修养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本文论述了加强政治修养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修养 意义 途径  一、要通过党性锻炼加强政治修养。  党性锻炼的极端重要性。党性是共产党员的道德品性,它包含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纪律等多方面内容;党性修养是不断锤炼的过程,如同人的道德品性的形成过程,必然经历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阶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党性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