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的高度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nn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就匆匆地溜走了,弹指一挥间许多年就消失在了身后的远方,而每一个文学创作者的面前都有自己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也没有空闲左顾右盼,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怕引发回头张望时的伤感。只有当你再也看不清楚前方的路影,再也找不到印象中那棵指引你前进的参天大树的时候,你也许才会放慢匆匆的脚步,不情愿地回过头看一看来时走过的路以及路上自己深深的脚印,不是想停下来,而是借此想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许多年轻的朋友把文学创作看成是生命的延续,我缺少这样的保存,我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创作看成是生活的流淌,偶尔回放一段过往的片段,那也是为了调整一下情緒,继续自己还没有完成的文学创作的经历。
  在我还没有看过《鹿鸣》杂志,没有遇到《鹿鸣》编辑老师之前,我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以散文为主的。我总是觉得写散文相较写小说要更容易些,虽然不能天马行空的臆想,但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与美丽场景,可以随时存盘为散文的拼图,又可以随时捡一些拼图拼成我想要的模样。这个游戏对于我来说早已驾轻就熟,我也一直就这样玩着我自己的这个散文游戏,先是和家乡的《白洋淀》玩水,和宁夏的《黄河文学》玩情感,又和《农民日报》玩回忆……直到2002年的秋季。
  仍然记得那是个金色的秋天,一位老乡自包头回乡省亲,我和她偶然相遇。她送给我一本自己写的小说《红绫》和一本当月刚刚出版的《鹿鸣》。我通读了这本书和这本杂志,没有被《鹿鸣》上登载的散文影响,却对登在上面的小说深深吸引。也许是《红绫》的影响吧,我觉得我自己也完全能够试着写写这种叫做小说的东西,无非就是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吗!
  冲动是创作的发动机,我甚至是连夜和连续几天翻阅自己存放在记忆硬盘上的生活影像和故事片段,我将它们检索出来拼凑在一起,然后再将它们打乱重新组合,翻来覆去覆去翻来,直到我认为它或许能被叫做一篇小说了方才停手。就寄给了《红绫》的作者,让她推荐一下。
  不出所料很快就有了回话,说是小说的品质不错,语言独特新颖通俗耐读,已经推荐给《鹿鸣》的小说编辑郭盛老师了,他编辑《鹿鸣》多年,是真正的内行,文章好与不好有什么瑕疵,他会不留情面地告诉你。
  果不其然小说被退了回来。好在郭老师没有将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而是认真仔细地指出了文章的多处“伤痕”,再告诉我说:“看得出你有小说创作的潜力,更有成功的希望,但写小说不同于写散文,没必要所有的情节都去不遗余力的追求真实,适当的虚构才是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当时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教,虚构?不就是编造吗?写文章应该是个非常严谨的活儿,怎么能够随意编造呢?
  我不服气,将那篇小说原封不动地寄给其它杂志的编辑,得到的都是退稿或不理不睬,却没有人哪怕提出一句让我感到贴心的嘱咐。
  我仍不死心,找来几个身边写小说的朋友指点迷津,他们的水平未必比我更高,但却发表过许多被誉为“很有分量”的东西,所以你能想到我咨询的结果如何!
  “去你的小说!”我不在纠缠那篇被我叫做小说的东西了,重新回归以前散文创作的旧辙,轻车熟路的我当然觉得如鱼得水春风得意。可是再怎么装神弄鬼,心里边总是还有一丝惦记、一丝不舍、一丝落寞和一丝不甘……
  所幸《鹿鸣》的郭盛老师还惦记着这篇小说。
  大约是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我翻阅自己的邮箱,发现有来自《鹿鸣》的邮件。打开来竟是郭盛老师对那篇小说的修改意见。记忆犹新的是,郭老师关于小说结尾处的故事情节处理,不仅具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还真就有着画龙点睛和点石成金的效果,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自己差不多快要放弃了的小说,郭老师竟然看得如此认真仔细,那时的我忍不住就有了泪湿的感触:一位从未谋面的杂志编辑,面对一位初学写作者如此事必躬亲不遗余力的指教,怎能不让人鼓舞!
  于是我把自己禁闭起来,将那篇小说从硬盘中翻出来重新放在电脑的屏幕上,结合郭老师给出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的修改,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琢磨,就像是手捏着绣花针在绣花,既小心翼翼又飞针走线,整个过程既痛苦又充满了快感,直到那篇被取名为《二柳爹与平安娘的故事》的小说在屏幕上诞生,我才犹如一个喝高了的醉汉,踉踉跄跄地回到院子里的阳光下。
  尽管如此费尽心机,我却依然忐忑。虽然是个老作者,对于舞文弄字并不陌生,但写小说我却还是个新手,能否被《鹿鸣》认可,我的心里实在是没有底,直到这篇小说出现在2002年9期《鹿鸣》的目录中,我悬着的心才算稍稍放下了一点点。
  《二柳爹与平安娘的故事》不过是个7000多字的短篇小说,相对那些长篇巨著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它对于我却有着非凡的和值得珍视的意义。
  因为它首发在《鹿鸣》杂志!
  因为它得到了《鹿鸣》编辑的悉心指导!
  更因为它是我小说创作的首秀!
  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我还不知道写小说对于我文学创作的意义,是《鹿鸣》给了我启示,让我看到了另一片蓝天。我真的很惊喜,也很感激当时未曾谋面就帮助过我的郭盛老师!正是他的无私帮助让我走上了小说创作的大道。
  后来,《二柳爹与平安娘的故事》发表后,郭盛老师发到我邮箱中的评语说:《二柳爹与平安娘的故事》虽通俗却并不土气,谋篇布局已见功底,达到了《鹿鸣》要求的高度,是一篇颇具语言特色和极其耐人寻味的短篇。
  后来几年中,在郭盛老师的不断指引下,我接连发表了短篇小说《祖传秘方的失落过程》《热秋风》《海选村长》《平安是福吗》等多篇短篇小说。
  再后来我的中篇小说《茶壶娘的生活遭遇》、《被转亲的女人》均有幸在《鹿鸣》发表。
  我对《鹿鸣》杂志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同时,我也高兴地看到,《鹿鸣》杂志拥有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见大刊风度,大家风范。
  相信《鹿鸣》会越办越好!
其他文献
包头市文联,是包头市1959年创建的社会文化团体,随着文联的诞生,创办的《鹿鸣》刊物已出版500期。500是个吉祥的数字,如按年计算,整整奋斗了59年才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成绩显著,可喜可贺!  刊物《鹿鸣》的前身是《钢城火花》和《包头文艺》;因为包头是祖国新建的三大钢都之一,经多方征求意见才起了这么一个名字。《钢城火花》四个字是当时的刊物编辑姜华去北京请文史大家郭沫若题写的;笔力遒劲豪放,好文
期刊
一个人在梦中走得如此深远  当他重新返回屋子,  他绝不会想起他到过那里。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亲爱的:  昨夜,我又梦见你了。二十多年来,隔三差五,我总会梦见你。从这样的梦中醒来,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不知是我梦见了你,还是你梦见了我。梦中的你是我吗?揽镜自顾,又不免心中惶然,我已经双目浑浊,而梦中的你依然目光清澈,眼神羞怯。  我知道你很想跟我谈谈,你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我
期刊
一天总算过去了。他躺在凉席上,让花蚊叮咬着。那些丝丝的细痒,传遍了全身。他想到,至少这些感觉是属于他的。他坐到床边,席面上留下模糊的轮廓。是出汗太多,还是许久没有洗澡了?  黑暗里,他摸索到书包,跟着塞进毛毯和衣裤。他需要的并不多。发生那件事后,他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他推开房门,穿过院子。他拉开厨房的电灯,门外一片光亮。他慌张了,急步关上门。吱呀声折磨着他的神经。他站在门口听着,没有脚步声他才松了口
期刊
疾驶的列车,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穿越中原腹地,呼啸而来,向着莽莽苍苍的大西北挺进。铁路两边的田野、树林,混沌成一片碧绿,矫健的身姿飞也似的向后躲闪,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潺湲流淌的河流,仿佛被这个庞然大物惊吓到了一般,忙不迭地让开一条路。  车上,坐着一对古稀之年的老学者,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听声音,竟然还是那么清脆,与他们的年龄简直不相称。显然,两位老人有些兴奋,如烟往事随着他们的语流汩汩而出。
期刊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欣闻《鹿鸣》杂志创刊五百期,特献上我们深情的祝福:  呦呦鹿鸣,载文载道。  五百塞外,千秋一脉。  ——《草原》杂志社  《鹿鸣》呦呦,群贤皆至。  ——《安徽文学》杂志社  五百头雄鹿在草原上奔跑  十万朵梅花散落人间  呦呦呦呦  它比马头琴更加悠扬,更加高亢  也更加沁人心脾  ——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  一鹿独驰草原,一鸣独歌出尘。  恭贺贵刊创刊500期  
期刊
我突然想到一个日子和一个微笑,那是纪念  我知道一张纸写满了故事和抱歉,那是紀念  我记得一方书桌旁边有一个灿烂的秋天,那是纪念  我依然看到一个人渐渐走远的背影模糊,那是纪念  这样的日子像所有的日子一样重叠成了纪念的叶片  这样的纪念像所有的回想把生命风景依次打开铺展  这样的激动像所有的阳光把体温一次次地提升起来  这样的渴望像一双手把时间一片片编排成生命围墙  纪念日是一个引信,会把所有的
期刊
鸟鸣声从树上跌落的时候,我吃了一惊。不多不少的三声,两短一长,清澈,圆润,欢快,婉转,第三个音节特别水灵地往高里绕了个弯;那不期而至的声音,不像落入耳里,倒像落在心尖。距立春还有两天,可小家伙的声音天真稚气,汁液饱满,听起来仿佛已是春天。  我抬头看了看,没看到小鸟藏身的地方。树是天竺桂,枝叶稠密,四季常青。因为不断填海造城,这个地方早就没了渡口也没了木棉,但“木棉渡”这个地名却还保留着,成了木棉
期刊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鹿鸣》文学月刊已经出刊500期。作为一个本土老作者,对《鹿鸣》有着深厚的感情,衷心祝愿她兴旺发达,越办越好,遠景辉煌!  在《鹿鸣》文学创刊500期之际,我想起了我来包头读到的第一本诗集——《春到包头》。《春到包头》伴我走过岁月,走过沧桑,如今已经58载。  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我离开故乡鲁西平原,来到大建设中的包头参加了工作。一个星期天,我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新出版
期刊
天刚放亮。望云镇唯一的一条主街道,像条刚刚睡醒滑不溜溜的泥鳅又活蹦乱跳起来。望云镇毗邻县城。每年秋末,附近三村五里的农民总会在这里自发形成一个蔬菜批发集贸市场,马路两边的商家店铺门前挨挨挤挤排满了毛驴车、柴油三轮车、农用四轮车等,大大小小的摊子一直从镇子的东头蜿蜿蜒蜒伸到镇子的西头。譬如:豆角、葫芦、土豆、胡萝卜、秋白菜、玉蔓菁、大葱、小米、糕面等等,甚至农夫们在闲暇时赶制的扫把、棉门帘、鸡毛掸子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头市文联刚刚把《包头文艺》杂志改名为《鹿鸣》。包头文联和《鹿鸣》杂志就举办了一期文学讲习班,我有幸参加了。  我当过七年“知青”,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写点小散文、编点小文艺节目之类。回城后,斗胆写了一篇知青爱情的小说,用稿纸一笔一划誊写后,怀着诚笃、忐忑的心情送到了交际处西副楼,当时的《包头文艺》编辑部。一个月后,稿子被退回来了,里面有一封编辑老师诚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