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x03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头市文联刚刚把《包头文艺》杂志改名为《鹿鸣》。包头文联和《鹿鸣》杂志就举办了一期文学讲习班,我有幸参加了。
  我当过七年“知青”,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写点小散文、编点小文艺节目之类。回城后,斗胆写了一篇知青爱情的小说,用稿纸一笔一划誊写后,怀着诚笃、忐忑的心情送到了交际处西副楼,当时的《包头文艺》编辑部。一个月后,稿子被退回来了,里面有一封编辑老师诚恳的回信。老师不仅指出稿子的不足之处,更是充满热情地鼓励着我,那封信我不止一遍又一遍的读过,至今还保存着。
  改革开放伊始,人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只争朝夕要把文革中的损失夺回来。年轻人更是朝气蓬勃、雄心壮志,上夜校、上电大,补知识、补文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挤满了各学校、教室。我也跟随着时代潮流踌躇满志、信誓旦旦。可当我走进文学讲习班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所谓的文学青年竟然也这么多,当时我们在包头市九中北面的一个礼堂里授课,整个教室里黑压压地坐满了,估计有七、八十人。
  《鹿鸣》编辑李同振老师给讲小说,方溦老师讲散文,贾方舟老师讲美学。每当授课时,那么大的教室、那么多人,竟然鸦雀无声。学员们都拿着笔和本,专心一意的听着、记着,教室里只能听到笔和纸摩擦的声音。老师们的讲课都是非常认真、专注,同时回答同学们的各种提问,一听就知道都是经过严谨的备课,准备了充足的资料。他们那种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在学习班上李同振老师讲评了我的小说《铁花》,竟然把错别字列了一黑板,我当时真是羞的无地自容。但老师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学员,一篇尚不成熟的作品,竟能如此认真阅读剖析,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不成器,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无奈不能报答老师的恩情。但我会把这段往事永远铭记心中,。
  记得五一节后的一天,包头刮了一场有史以来罕见的大风。大风刮得昏天黑地,沙子抽打在玻璃上啪啪作响,风声呼啸都让人感到恐惧。劳动公园的南墙全部被大风刮倒了,市政府临时派出各种车辆,沿街搜寻行人。我当时找了一条女人的纱巾,蒙住头,不能骑自行车了,只好顶着风艰难的步行到了九中。李同振老师深深地鞠躬,真诚地向同学们表示敬意,说在这样的恶劣天气,大家的热情着实令人感动,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吧。可是大家都并不知道李同振的家在青山住,方溦的家在東河住。他们每天有多么辛苦!
  记得一次贾方舟老师给我们上美学课,讲欧洲文学史、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了配合授课效果,同时放映幻灯片欧洲名画,当放映片里出现裸体女人时,有的学员发出了不该有的声音和一阵阵的窃窃私议。贾方舟老师非常严肃地说道:谁用下流的眼光打量裸体的美,只能说明他个人的思想肮脏!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谁也不敢吱声了,直到下课时才响起一片掌声。
  学习班结束时,我们大家在一起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一个个争先恐后登台献歌献舞。第二天我们全体学员骑自行车去昆都仑水库旅游,有的学员背着吉它,还有的拿着气枪,我们唱歌、跳舞、爬山、划船、共进午餐……我们和老师在一起其乐融融,拍了很多照片。当时有一个叫凌云的学员,他自己花钱买放大纸,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把照片全部洗印出来,着实令人感动。
  三个月的学习班虽然很快就结业了,但我们确实学到不少真东西,获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后来担任包钢《铁花》杂志编辑马振复、《校园周刊》主编刘全奎,包钢作者张桂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大奖的摄影家凌云都是从那个学习班走出来的。还有一位叫杨明清的学员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当时是包头钢院的大学生,毕业后自己主动要求支援西藏,到西藏后担任过《西藏青年》《西藏工人》的主编。有一次,刘全奎与我又提起了那次文学讲习班。他戏称之为“黄埔一期”。
  有了学习班的经历,我再去《鹿鸣》编辑部做客,也不再是诚惶诚恐的样子了。与陈予漠、王志云、李同振、丁晓实、方溦、张之静各位老师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聆听各位老师的教诲,我写出了《卖香烟的姑娘》《爱,永远是美丽的》《一个小车司机的日记》《魂兮归来》等小说,在《鹿鸣》杂志上发表。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帮助,他们不仅帮助我提高了写作能力,更教会了我踏踏实实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写作。我感谢《鹿鸣》,感谢《鹿鸣》的良师益友。
  那时的《鹿鸣》是全国优秀青年文学月刊,许多知名作家如:陈忠实、周梅森、贾平凹、肖亦农、肖复兴、傅星他们都踊跃给《鹿鸣》投稿,在《鹿鸣》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能在《鹿鸣》上发表作品,觉得非常荣幸,非常自豪。
  我还有幸参加过包头文联、《鹿鸣》杂志社举办的固阳创作笔会,白云鄂博创作笔会,土默川金秋笔会……当面聆教肖军、戈非、许淇、郑万隆、梁晓声、韩静霆等老一代诗人、作家,文坛前辈的教诲,获益匪浅。同时在每一次笔会上,都能结交一批文学好友,写诗的、写散文的、写小说的,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谈笑风生、举杯共饮,谈论文学、谈论理想、谈论人生……我们都成了无话不说好朋友,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有着相互的牵挂。
  《鹿鸣》杂志社就是一个摇篮。培养了包头市大批文学青年,作家王炬、马宝山,诗人白涛、赵剑华,以及包钢文坛上现在活跃的作者们,哪个没有受到过《鹿鸣》的恩泽。现任《鹿鸣》杂志社编辑郭盛、马端刚等人都是从《鹿鸣》走出来的,他们是《鹿鸣》的精英,同时更是《鹿鸣》的继承者。不忘初心,发扬传承,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希望。
  我对《鹿鸣》,不仅仅是挚诚的感激与深深地爱意,她是我文学生涯的见证,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启迪我思想,鞭策我前行的动力。文学事业不仅令我痴恋,更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她的更加辉煌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各位作家、老师:  大家上午好!  2018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鹿鸣》杂志同时也迎来了创刊500期的日子。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鹿鸣》创刊500期座谈会”,以此来共同纪念《鹿鸣》杂志创刊500期。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文联和《鹿鸣》杂志社,向各位作家、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500期,意味着一种执着的坚守。作为我市唯一的文学期刊,《鹿鸣》杂志从195
期刊
包头市文联,是包头市1959年创建的社会文化团体,随着文联的诞生,创办的《鹿鸣》刊物已出版500期。500是个吉祥的数字,如按年计算,整整奋斗了59年才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成绩显著,可喜可贺!  刊物《鹿鸣》的前身是《钢城火花》和《包头文艺》;因为包头是祖国新建的三大钢都之一,经多方征求意见才起了这么一个名字。《钢城火花》四个字是当时的刊物编辑姜华去北京请文史大家郭沫若题写的;笔力遒劲豪放,好文
期刊
一个人在梦中走得如此深远  当他重新返回屋子,  他绝不会想起他到过那里。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亲爱的:  昨夜,我又梦见你了。二十多年来,隔三差五,我总会梦见你。从这样的梦中醒来,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不知是我梦见了你,还是你梦见了我。梦中的你是我吗?揽镜自顾,又不免心中惶然,我已经双目浑浊,而梦中的你依然目光清澈,眼神羞怯。  我知道你很想跟我谈谈,你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我
期刊
一天总算过去了。他躺在凉席上,让花蚊叮咬着。那些丝丝的细痒,传遍了全身。他想到,至少这些感觉是属于他的。他坐到床边,席面上留下模糊的轮廓。是出汗太多,还是许久没有洗澡了?  黑暗里,他摸索到书包,跟着塞进毛毯和衣裤。他需要的并不多。发生那件事后,他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他推开房门,穿过院子。他拉开厨房的电灯,门外一片光亮。他慌张了,急步关上门。吱呀声折磨着他的神经。他站在门口听着,没有脚步声他才松了口
期刊
疾驶的列车,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穿越中原腹地,呼啸而来,向着莽莽苍苍的大西北挺进。铁路两边的田野、树林,混沌成一片碧绿,矫健的身姿飞也似的向后躲闪,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潺湲流淌的河流,仿佛被这个庞然大物惊吓到了一般,忙不迭地让开一条路。  车上,坐着一对古稀之年的老学者,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听声音,竟然还是那么清脆,与他们的年龄简直不相称。显然,两位老人有些兴奋,如烟往事随着他们的语流汩汩而出。
期刊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欣闻《鹿鸣》杂志创刊五百期,特献上我们深情的祝福:  呦呦鹿鸣,载文载道。  五百塞外,千秋一脉。  ——《草原》杂志社  《鹿鸣》呦呦,群贤皆至。  ——《安徽文学》杂志社  五百头雄鹿在草原上奔跑  十万朵梅花散落人间  呦呦呦呦  它比马头琴更加悠扬,更加高亢  也更加沁人心脾  ——大连《海燕》文学月刊社  一鹿独驰草原,一鸣独歌出尘。  恭贺贵刊创刊500期  
期刊
我突然想到一个日子和一个微笑,那是纪念  我知道一张纸写满了故事和抱歉,那是紀念  我记得一方书桌旁边有一个灿烂的秋天,那是纪念  我依然看到一个人渐渐走远的背影模糊,那是纪念  这样的日子像所有的日子一样重叠成了纪念的叶片  这样的纪念像所有的回想把生命风景依次打开铺展  这样的激动像所有的阳光把体温一次次地提升起来  这样的渴望像一双手把时间一片片编排成生命围墙  纪念日是一个引信,会把所有的
期刊
鸟鸣声从树上跌落的时候,我吃了一惊。不多不少的三声,两短一长,清澈,圆润,欢快,婉转,第三个音节特别水灵地往高里绕了个弯;那不期而至的声音,不像落入耳里,倒像落在心尖。距立春还有两天,可小家伙的声音天真稚气,汁液饱满,听起来仿佛已是春天。  我抬头看了看,没看到小鸟藏身的地方。树是天竺桂,枝叶稠密,四季常青。因为不断填海造城,这个地方早就没了渡口也没了木棉,但“木棉渡”这个地名却还保留着,成了木棉
期刊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鹿鸣》文学月刊已经出刊500期。作为一个本土老作者,对《鹿鸣》有着深厚的感情,衷心祝愿她兴旺发达,越办越好,遠景辉煌!  在《鹿鸣》文学创刊500期之际,我想起了我来包头读到的第一本诗集——《春到包头》。《春到包头》伴我走过岁月,走过沧桑,如今已经58载。  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我离开故乡鲁西平原,来到大建设中的包头参加了工作。一个星期天,我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新出版
期刊
天刚放亮。望云镇唯一的一条主街道,像条刚刚睡醒滑不溜溜的泥鳅又活蹦乱跳起来。望云镇毗邻县城。每年秋末,附近三村五里的农民总会在这里自发形成一个蔬菜批发集贸市场,马路两边的商家店铺门前挨挨挤挤排满了毛驴车、柴油三轮车、农用四轮车等,大大小小的摊子一直从镇子的东头蜿蜿蜒蜒伸到镇子的西头。譬如:豆角、葫芦、土豆、胡萝卜、秋白菜、玉蔓菁、大葱、小米、糕面等等,甚至农夫们在闲暇时赶制的扫把、棉门帘、鸡毛掸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