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根据初中生特点指导阅读
由于初中生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指导初中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遵循这一认知原则。
首先,初中生对客体的感知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所制约,这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关课文部分,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建立物理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身体验,并结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使学生根据实验具体情形及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形象思维,来归纳和理解物理规律,培养起由“物”到“理”的物理学习方法。
其次,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和兴趣有一定自觉性,但不够稳定。在引导阅读时,可通过实验让学生先看现象,带着疑问看书;也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在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希望找到一般规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萌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因素,有目的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
二、根据教材特点指导阅读
物理教材与文学作品不同,课文中既有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性的叙述,又有定量的推导、计算,还有实验操作。表达方法既有文字,又有符号、公式,还有图示。初学物理的学生往往由于不懂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故教师应根据物理课文的特点,具体加以引导。
首先,尽快帮助学牛熟悉物理教材中的特殊“语言”。如对于课本中常见的用语如“定理”、“特性”、“性质”、“状态”、“规律”,还有一些复合单位的出现如“千克/米3”、焦/(千克·℃)”等,学生感到陌生抽象,很难适应,给阅读物理教材造成困难。对此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弄清哪几段是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哪些是对现象的分析及结论。对重要的句子,结论和说理分析要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来,认真思考其含义。
其次,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规律和概念,它和文字叙述是一致的,学生感到公式难记,关键是不理解其物理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强调弄清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和整个式子的含义。这样才能记住公式,并灵活运用。
再次,物理课本中的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插图,弄明白插图中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注意图中每一个数字、每条线段的意义。如果有相互关联的插图,还要仔细观察图与图间的关系和变化,弄懂其含义。
三、根据教学过程指导阅读
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读,课堂精读,课后通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和习惯。
首先,课前预读。上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预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简要的预读提纲,并要求学生做出预读笔记,记下要点和疑难问题,明确听课目的。在坚持每节课预读的同时,还要坚持每节课的预读检查,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养成习惯时,有必要带点“命令”措施,以便于尽快培养成学生的预读习惯。当学生尝到预读的甜头,形成习惯后,要逐步深化要求,如在预读时应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并尽可能动手去做一些小实验,在预读中复习旧知识等。
其次,课堂精读。教师在点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精读、细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并边读边想,读思结合,还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对课文中的例题,公式推导等要边读边演算、边推证,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经常要求学生看书后立即回答有关问题,然后教师指出关键,以使学生培养起阅读物理课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
最后,课后通读。知识的遗忘率最高时间是在知识初步掌握的那一段。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前先把课文中知识复习一遍,做到透彻理解课文中概念、原理、公式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并要求通过课后阅读,系统整理课堂笔记。而在一章或一部分知识学习结束后,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不同形式,系统处理课文中概念、规律、定理和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间的纵横关系,从而达到深化知识、触类旁通的目的。
责任编辑 罗峰
一、根据初中生特点指导阅读
由于初中生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指导初中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遵循这一认知原则。
首先,初中生对客体的感知是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所制约,这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关课文部分,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建立物理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身体验,并结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使学生根据实验具体情形及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形象思维,来归纳和理解物理规律,培养起由“物”到“理”的物理学习方法。
其次,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和兴趣有一定自觉性,但不够稳定。在引导阅读时,可通过实验让学生先看现象,带着疑问看书;也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在了解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希望找到一般规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萌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因素,有目的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
二、根据教材特点指导阅读
物理教材与文学作品不同,课文中既有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性的叙述,又有定量的推导、计算,还有实验操作。表达方法既有文字,又有符号、公式,还有图示。初学物理的学生往往由于不懂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故教师应根据物理课文的特点,具体加以引导。
首先,尽快帮助学牛熟悉物理教材中的特殊“语言”。如对于课本中常见的用语如“定理”、“特性”、“性质”、“状态”、“规律”,还有一些复合单位的出现如“千克/米3”、焦/(千克·℃)”等,学生感到陌生抽象,很难适应,给阅读物理教材造成困难。对此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弄清哪几段是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哪些是对现象的分析及结论。对重要的句子,结论和说理分析要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来,认真思考其含义。
其次,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规律和概念,它和文字叙述是一致的,学生感到公式难记,关键是不理解其物理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时,应强调弄清公式中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和整个式子的含义。这样才能记住公式,并灵活运用。
再次,物理课本中的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插图,弄明白插图中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注意图中每一个数字、每条线段的意义。如果有相互关联的插图,还要仔细观察图与图间的关系和变化,弄懂其含义。
三、根据教学过程指导阅读
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读,课堂精读,课后通读”。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物理教材的方法和习惯。
首先,课前预读。上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预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简要的预读提纲,并要求学生做出预读笔记,记下要点和疑难问题,明确听课目的。在坚持每节课预读的同时,还要坚持每节课的预读检查,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养成习惯时,有必要带点“命令”措施,以便于尽快培养成学生的预读习惯。当学生尝到预读的甜头,形成习惯后,要逐步深化要求,如在预读时应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并尽可能动手去做一些小实验,在预读中复习旧知识等。
其次,课堂精读。教师在点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精读、细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并边读边想,读思结合,还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对课文中的例题,公式推导等要边读边演算、边推证,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经常要求学生看书后立即回答有关问题,然后教师指出关键,以使学生培养起阅读物理课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
最后,课后通读。知识的遗忘率最高时间是在知识初步掌握的那一段。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前先把课文中知识复习一遍,做到透彻理解课文中概念、原理、公式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并要求通过课后阅读,系统整理课堂笔记。而在一章或一部分知识学习结束后,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不同形式,系统处理课文中概念、规律、定理和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间的纵横关系,从而达到深化知识、触类旁通的目的。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