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百姓如何生存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大批东北军官、士兵和百姓,携妻带子被迫流亡关内。尽管89年过去,国耻已成历史,但这段家国血泪史依然不能忘记。唯有牢记历史,才能昂首向前。
  日军铁蹄蹂躏东北
  日军制造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全境便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日军一面攻城略地,一面加紧扶持地方伪政权。1931年9月26日起,东北先后成立了吉林省长官公署、伪奉天省政府、伪黑龙江省政府等地方伪政权。但是,这些汉奸的社会影响力都很小,无法满足日军建立“大满洲国”的需求。
  于是,日军极力拉拢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向他承诺关东军对东北绝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要帮助东北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希望溥仪回到他的祖先发祥地,亲自领导这个国家。一心复辟大清王朝的溥仪很快便上了贼船。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登场,溥仪就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随后,伪满洲国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关于“满洲国”铁路、港湾、水路、航空等的管理和线路铺设管理协约》《关于确定矿业权的协定》……将中国东北所有的主权和广袤的山河无条件出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
  在城镇,许多民众的房屋、商铺、财产被日军征用、强占、掠夺。日军为了满足其战争需求,对东北为数不多的产业工人实行更加残酷的剥削和无情的压榨,经常欠发薪水。在阜新煤矿,日军通过把头招骗、勤劳奉仕、抓捕战犯和平民百姓等手段,每年弄来几万人下井挖煤。只要多出煤,什么安全不安全、死人不死人全然不顾,工人在九死一生中干活,随时都有可能被落石、落煤打死打伤。
  在农村,日本人控制着土地,大肆收缴出荷粮,同时强制农民种棉花。广大农民无粮糊口,以野菜、糠秕充饥,吃得浑身浮肿,卧榻难起;很多贫苦百姓夏无单、冬无棉;无房者住炮台、小窝棚。炕上无席,四壁空荡,冻饿而死者屡见不鲜。
  关东军认为,唯有日本人才具有“优良的政治因素”,因此要大规模地移入日本人,限制中国人。1936年4月,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表》,计划20年内将约500万日本人移居中国东北,建立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人口结构。
  那些原来生活在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移民到东北后,以“高等民族”自居,称霸一方,随意欺压中国民众。对于日本人的胡作非为,偽满洲国当局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意愿去采取公平明断的处理办法,这使得中日两国人民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
  东北人民背井离乡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到1934年,日伪就以“反满抗日”为名,杀害东北爱国民众达6至7万人。其中在抚顺平顶山惨案中,一次就杀死手无寸铁的居民2500多人。
  日本人不给中国人活路,导致很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
  最先逃离东北的是一部分大学生。1931年9月24日,北宁铁路局专门为东北大学特批了几节车厢,让所有愿意离开东北的师生坐上火车,安全入关进京。9月25日下午,东北大学最后一批教授乘车离开了沈阳。至此,东北大学3300余名师生在日军的炮火下,全部安全疏散,开启了15年辗转流亡的血泪史。
  逃离东北是一个惊心动魄、充满磨难的过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在中途命丧黄泉。一位叫王成福的学生回忆,他当时刚刚考取奉天第二工科学校,因不愿意当亡国奴,便放弃了去工科学校读书的机会,选择离开东北。在去北平的列车上,日军对旅客一个个详查、盘问,对青年男子搜查得更是仔细,看脑门上有没有戴过军帽的痕迹,手上有没有因拿枪磨出来的老茧。对读书人就特别检查随身带的行李和衣服口袋,查有无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就这样每隔十几分钟就过来查一次,从锦州到山海关短短三百余里,数不清有多少人被他们拉下车去盘问、毒打、扣留。被拉下去的人都生死不明,真是过了一道鬼门关又是一道鬼门关。
  《松花江上》的谱就
  1934年初,流亡入关的东北学生达三四万人。“七七事变”前,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有四五十万之多。东北流亡群体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因此具有强烈的抗日诉求。
  一部分东北人士及学生组织起来,不断游行、请愿甚至进行卧轨斗争,要求南京政府抗日,他们有的被冲散,有的被逮捕。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减轻不抵抗主义的罪名,稳定社会秩序,不得已成立了专门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例如东北中山中学。但是这所学校录取率很低,考上的人是极少数。那些落榜的流亡学生有的投军,当时投的也是各路军阀的队伍;有的又偷偷逃回老家,各找出路,有些人的下场极其悲惨。
  当日本继续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之际,北平学生及爱国人士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935年12月9日发起了爱国游行大示威。
  1936年,大批东北军官兵和逃难者流浪在西安街头,他们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触动着当时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张寒晖在悲愤之下,借鉴了河北定县妇女哭坟的腔调,写就了《松花江上》。
  这首歌如泣如诉的曲调,蕴含着东北人民的丧家之痛。据说,当年西安爱国青年赴临潼请愿,他们向前来劝导的张学良唱起《松花江上》。张学良听了大为感动,一周后发起西安事变。
  毛泽东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首歌不仅鼓舞了张学良,也鼓舞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一位叫李敏的抗联女战士回忆:“这歌声是力量,也是斗争的武器!”有的伪军起义、投诚后说:“你们的歌,听了扎心地疼啊!”
  (《国家人文历史》 )
其他文献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市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开幕。毛泽东多次在大会上发言,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影响力。蒋介石则只是坐在一侧,静静地听着,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个操着一口湖南话的青年,后来竟成了他一生的政治对手。  世人常以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第一次见面。事实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曾有过同参一会或同处一城而未曾交际的情形,亦有过计划谋面而不得见的情形。  1924年:同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本刊有售,购买热线:87927015)共1260条,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专章规定如下:   1.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或者其他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是未办理登记,发
期刊
在德国集中营遗址的关押室,每一张床就像一个火柴盒,束缚住人的生命,尊严和一切都被无情剥夺。一名参观者说:“希望这样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在二战胜利75周年之际,让我们靠近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重新触摸远去的战争岁月。  75年之后,二战的硝烟已经消散无踪,可是人们的纪念却从未停止。历史中承载着思考,所以要还原历史中行动者的所思所想,深入探索历史事件的逻辑和内容,对历史中的思想进行追踪与重建。  在二
期刊
一些研究表明:有1/3的人出现无法解释的古怪胎记或出生缺陷,可能是其“前世”的致命伤。而孩子谈及“前世”的平均年龄为38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逐渐模糊。那么,这些“前世”记忆是怎么来到今生的?这与大脑以及意识有何关系?  真有人能记起自己的“前世”?  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伊恩·斯蒂文森以研究轮回著称。经过20多年的研究、走访世界各地调研了约3000个儿童案例,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有1/3的人出
期刊
9月19日,明星谭松韵母亲被撞致死的交通肇事案宣判,肇事者马明弘一审被判6年,引发舆论关注。被告人尿检呈阳性,为何未认定毒驾?被告人肇事逃逸经规劝投案,为何认定为自首?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为何未以7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对此,叙永县法院在一审宣判后,对案件疑点进行了一一解释。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9月19日,明星谭松韵母亲被撞致死的交通肇事案在四川省泸州叙永县人民法院开庭。本案的庭审长达9个小时
期刊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李一氓奇迹般地逃脱并辗转至香港,向延安连发7份电报,详细报告事变的全过程,为后人研究皖南事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他如何死里逃生?皖南事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李一氓是中共党内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人。抗战爆发后,他从延安奉命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掌管军部机要文电及保卫工作。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他奇迹般地逃脱并辗转至香港,向延安连发7份电报,详细报告事变的全过
期刊
八路军改造日本俘虏、解放军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确实有脱胎换骨的“魔力”。究竟是什么带来了堪称脱胎换骨、源自灵魂深处的改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从血与火中走过的辉煌长路中,不仅写就了一部战场上敢于胜利、消灭敌人的历史诗篇,而且在战场之下,更擅长瓦解敌人、改造敌人,军事打击与政治工作交融无间,一瞬间雷霆万击与长周期春风化雨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
期刊
触摸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皮肤则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平均1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有上百个神经末梢,当其中一个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信号就会发送到大脑。摸一摸,你就能感受到爱。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来的生活。小A是一名留校大学生,在整整6个月的隔离期间,无法和男友见面,也不能返回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父母团聚。随着时间的流逝,小A开始失眠、焦虑、情绪低落,整天幻想男友和家
期刊
东京审判从1946年到1948年,是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涉及罪犯人数最多的大审判。在这场大审判中,为了审判日本战犯,中方是怎样搜集证据的?遇到了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  抗战胜利后,作为东京审判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武汉等10个城市,组织军事法庭对关押的2300余名日本战犯中的800余人进行了审判,这是中国第一次獨立进行的国际审判。   为了审判日本战犯,中方是怎样搜集证
期刊
孙中山对于修饰(发型)非常简单,由于其发质较硬,所以从不抹发油。汪精卫理发的时候,与众不同。他每次理发前后都要对自己的整个头部、面部的美观进行对比。如果他认为理发后并没有更勝于之前,那么小费便会少给。  “多大的官见到我,都得点头哈腰的,我让他低头他不敢抬头,我让他抬头他不敢低头……”在民国,有这样一个理发师,曾让大批的民国政要在他面前低头,他就是罗伯礼。  孙中山在沪期间的“御用理发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