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整体 找准定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保障,是教师学科综合素养的体现。在教材分析时,教师要读体裁和结构、读教材地位、读本单元主题和重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定教学主张,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教材文本的逻辑结构,明了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只有教材分析到位,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72-02
  教材分析指在上课前,教师对给定的教材,明确教材体裁、结构、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并弄清教学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对应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具体教学要求以及单元语文要素,进而进行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材分析也叫备教材,是教学设计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是完成教學设计的前提和保障。教材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包括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摸清“这一篇”文本在整册教材及单元中的地位,形成独特的教学主张,进而指引具体的教学实践,为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教材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准和专业水平,是教师学科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为例,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
  一、读体裁和结构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适度的夸张来创编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故事。夸张、拟人、想象和幻想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教人勇敢、善良、乐观、不畏艰险等优秀品质是其主题内容。《青蛙卖泥塘》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了大量拟人和夸张的写法,以并列结构的方式记叙了青蛙向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等小动物卖泥塘的经过,教育儿童要像青蛙一样直面挫折并勇敢地去改变,要像老牛那样友善待人,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故事有详有略,详写了青蛙向老牛、野鸭卖泥塘的经过以及为此做出的改变,这也是学生要学习的主要部分。
  二、读教材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童话是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材,共有22篇。其中,一年级上册2篇,一年级下册8篇,二年级上册4篇,二年级下册8篇。
  结合课后练习题,我们编制了一张图表(下表)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
  表中,童话故事在第一学段两个年级各册中承载的任务可见一斑。一年级上册重在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重在找出童话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了解故事大意,读好对话;二年级上册重在结合图片讲故事,学习如何默读;二年级下册重在读出恰当的语气,按照若干词语、示意图、提示讲故事,分角色演故事。《青蛙卖泥塘》的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前后仔细通览,本课在第一学段童话故事编排体例中的地位一目了然。
  这是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一学段童话故事教材对本课做出的准确定位。
  三、读本单元主题及重点
  和《青蛙卖泥塘》一文同一个单元的文章还有《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小毛虫》等三篇。这是饱含思维价值、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单元。四篇故事共同拥有一个主题——“改变”。《大象的耳朵》中的大象在亲身经历后,想法得到了改变,知道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回归了自己;《蜘蛛开店》讲了蜘蛛偷懒,一味想着简单行事,想法一次次改变,最后得不偿失的故事;《青蛙卖泥塘》则讲了青蛙正视人家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不断尝试去改变,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小毛虫》听从内心的想法,懂得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断努力,耐心等待,终于化茧成蝶的故事。
  “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蜘蛛开店》一课,重在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小毛虫》这课,重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这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之后,分角色演一演故事。这些都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对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理念,承载了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课程目标。
  结合这一单元主题,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故事,较好地突破了本单元“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个教学重点。这是本课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做出的准确定位。
  “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训练,衔接了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如,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这个故事;《玲玲的画》引导学生抓住“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将相关句子(课文每段话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本单元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上接下连,指导学生借助提示,不遗漏重要的内容,不偏题,边梳理思维边讲故事。
  四、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正确而流利地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并通过表演积累和运用语言。
  本课有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想象—表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验青蛙卖泥塘的过程以及青蛙所做的努力,感知泥塘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一年级下册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教材中曾出现选做题“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所以学生对表演不会陌生了。如何以表演为载体,增进学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教师教学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定教学主张
  学生天生就是表演家。教学《青蛙卖泥塘》时,我们着眼于儿童需求,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整体设计课堂教学。首先,创设情境,以青蛙吆喝声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吆喝体验,掀起了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情境并贯穿全文。吆喝声吸引了“老牛”“野鸭”“蝴蝶”等一系列小动物。吆喝声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思维的内涵。接着,通过游戏,以角色表演为载体发展思维,并伴以游戏式评价,以老牛的话为表达范例,发展学生的语言。最后,以产生新的问题为驱动,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本课的重点任务是“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以课本剧表演对接教学重点(第一幕“青蛙和老牛”,第二幕“青蛙和野鸭”),紧扣教材表达特点,将游戏引进课堂。青蛙后来意外发现了泥塘的美好,于是决定不卖泥塘。“那青蛙是怎样的小动物呢?我们要向青蛙学习什么呢?”在表演中,学生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本单元主题“改变”得以凸显,每个人都因为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好。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万、复”等12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生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嘿,在春天里,大雁南飞,春姑娘给我们来信了,想不想知道信里说了些什么呢?  以信封形式呈现——    读一读,春姑娘
过去一到年关,母亲会早早准备压岁钱,家族里的孩子较多,妈妈的辈分又大,春节的时候,亲戚们都会来给母亲拜年,只要是没参加工作的孩子都有份,孩子们鞠躬行礼,妈妈递上红包,喜气融融。妈妈就那点儿工资,所以妈妈会早早去银行把大钞兑换成一元,二元的新钞,崭新的、一沓一沓的、连着号码的,捆钱的牛皮纸条上还盖着银行的小戳,然后妈妈会仔细地把钱装进红包。  我小时候拿到的压岁钱是一角、两角、5角的票面。那时的感觉
[摘 要]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向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努力做到一课一法、课课得法,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教学;一课一法;观摩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92-01  2019年4月,我聆听了我校王学坤老师执教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在较长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沉淀、凝结和提炼,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学校文化的打造就是要形成一种凝聚学校成员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一核心理念体现在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中,辐射到教育教学活动、师生行为和学校管理中,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取效于行,固化于制”。可以说,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成员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
[摘 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应全面把握新课标中对作文修改的要求,有意识、有计划、有梯度地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及合作修改作文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素养 自我修改 合作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7  【背景分析】  作文的传统批改方式是教师负责全批,学生先打作
[摘 要]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铺垫,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使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荷花》一课为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积累语言并进行实际操练,从而使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习作。  [关键词]习作 教材资源 作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6  在平时
书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作者:黄书光 王伦信 袁文辉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7月  ISBN:9787504121301  定价:29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事业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各类文化的融合、碰撞现象不断增多,使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纲领灌输多,细节引领少,缺乏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要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信任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文本探究。如果说课文就是奔腾的波峰浪谷,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勇敢的艄公,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寻找文本的“筏子”。  一、意象引渡,自主搜索文本“筏子”  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文章主旨定位在寻找“黄河的主人”,
[摘 要]“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第三学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教师要从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这三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考察,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测试;材料;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中年级学生而言,“习作”二字更是成了他们望而生畏的字眼。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作文要求:“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如何让中年级的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顺利起步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中年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