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zhouwe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了最优化地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过程,所采取的系统谋划及其相关的重要举措”。教学策略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案导学,实施有效的预习教学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要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一)、预习设计
  1、设计思路 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改变预习任务仅仅是看教材或是阅读摘记的方式。
  2、实施学案导学 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每节课都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预习。预习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过程、预习诊断和预习质疑五个环节。
  (二)、预习指导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学的手段,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现行历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点,如何阅读并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前预习,我们结合历史学科实际,总结出三步预习读书法:初步阅读教材,细读教材,再读教材。
  (三)、预习实施
  在实施程序上,采取“下发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诊断”三个流程。教师在课前一至两天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指定完成预习时间,安排预习学案的收交方式。
  (四)、预习检查
  一是学生检查。积极推行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预习学案组内互批、互评,小组长收集汇总预习信息;二是教师检查。教师课前及时收交、批阅部分预习学案,收集预习信息,推进预习教学的落实。
  二、步步为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教师充分收集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学内容,还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诸如图片、视频、角色表演、问题等情境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时,课前我先播放学生都非常喜欢唱的周华健《凤阳花鼓歌词》“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然后用凄凉的声音道出一曲有关凤阳花鼓的歌词: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朱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的皇帝?他是谁?”学生大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哪会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二)、渗透学法,交流助學
  首先,渗透学法,在具体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读目录,构建知识体系;读诱发性导语,了解教材重点;读正文,把握主体知识;读平面地图和形象插图,掌握历史活动空间和强化学习的直观效果;读注释,拓宽历史知识;读大事年表,理清繁杂的历史头绪,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
  其次,交流助学,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懂得了获取知识“听不如看,看不如动”。学生也会在自学的同时提出疑问,并小组内自行协商解决自学过程中疑惑。协商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仍不能解决的,再汇报给老师。因此,我们建立了小组长检查汇报制度。老师针对收集的信息,做好二次备课,及时做好调整。所以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内交流,学生疏通了基础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动交流,精讲点拨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后,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出示有针对共性的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或需要进一步强调的问题进行引导或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这样,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课堂的主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被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正在产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引入了小组学习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正在我们的课堂中被落实。
  (四)、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一节课如何达到高潮,在于教师的适当拓展,在哪些地方拓展呢?又将如何引导学生呢?我认为:如在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 难点知识的辨析与透析、同类知识的归纳与比较、重点知识中与时政相关联的点对现实的启迪作用、主体知识学习方法总结等角度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我在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我是这样创设了拓展的情境的:
  首先:出示两次鸦片战争在原因、时间、国家、性质、结果等方面比较表格,“从表格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积极讨论后,继续追问:“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探究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其次: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请用你的正义之笔,把你此时内心的感受赶快记录下来,学生写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你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在视频和教师的情感的带动之下,学生争相站立,把对清政府腐败的愤怒、对列强侵略的谴责,为振兴中华的决心,倾诉于课堂之上,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当堂达标,实施有效的达标教学策略
  知识内化后,进行能力的迁移,就是把已经掌握的方法、知识在新的领域情境中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精心设计好达标测试题(限时作业),达标测试题以基础性为主,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适当拓展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当堂闭卷完成;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讲评,避免学生的知识缺陷积累。除常规性的检测外,还可设计一些实践性如写一些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践行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成为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
其他文献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好学生的方法”。学生是学习是主人,是具体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知。教师“教”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学”。因此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尽可能的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
“老师,我的铅笔不知被谁偷走了?”“老师,他又打我了。”“老师,他又骂人了。”这是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开学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唉!为什么我对他们讲了很多道理,却还接二连三的发生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反复查阅资料,总结自己以前的工作得失,使我认识到单从教学中干巴巴的说教,学生前学后忘,即使是金玉良言,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从而将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任务,也是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但是有些数学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的事,与数学教师无关。也有些教师虽然也曾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由于缺乏研究,又急于求成,往往稿成政治口号加数学概念或公式,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所以,研究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首先要弄清楚数学与德育的关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知道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作业的批改方式千篇一律,遇到对就打“√”,遇到错就打“×”,批上Good, Better, Best,然后签
摘要:每个人从出生他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的善良本性也许就会丧失。所以说,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培养我们幼儿良好的品质、爱国情感,不仅能让孩子的自身素质提高,对孩子的未来工作以及生活都是有着很好的作用。大方面讲,更能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起着巨大的点击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孩子虽小,但他们是具有可塑性的,在孩子0
摘要: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是每个高中数学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就需要我们做好总结。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策略  一、做一个错题本  我给同学们一个公式:少错
高考历史选择题,分值大,考查功能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而且题目类型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对考生能力要求全面,能否做好选择题,对于高考历史得分至关重要。下面我以2009年高考题为例。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常见选择题型及其解题技巧  1.最佳(程度)选择题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