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域下的《白鹿原》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将《白鹿原》置于儒家文化视域之下,从乡土情结与儒家道德情怀、白嘉轩与朱先生对儒家文化的践行与传承以及儒家宗法伦理宰制下女性命运的悲情叙写等方面展开论述.尽管文本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与皈依倾向,然其对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日益式微的悲慨,则从精神与践行两个层面谱写了一曲儒家文化的挽歌.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正统文艺以“雅”为核心范畴,雅俗悬隔、雅优俗劣的传统文艺“雅—俗”观严格规约着中国古代的文艺实践.在贯穿中国文艺现代转型之始终的雅俗流变大潮中,鲁迅打破雅俗界隔的创作实践和重估雅俗价值的文艺讨论,促成了传统文艺“雅—俗”观的根本转型.他将“淆乱了雅俗之辨”的新木刻视为国民文艺、大众文艺的理想样式,表达了对新文艺开辟非雅非俗之“新境界”的祈望.
鲁迅对菊池宽作品的选择性译介以及对复仇题材的关注使《铸剑》与《复仇的话》跨越时空发生联系.二者共同选择了“为父复仇”这一人性被挤压到善恶边缘、游走于正统伦理与民俗文化之间、既属于公共伦理视域又占据私属伦理空间的古老叙事命题,来透析人在现代家国中的生存际遇,并借此反向思考家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两个文本对复仇意象做了不同的呈现,却采取了近似的文学理路,通过家国视域下复仇命题的变构思考个与群、私与公如何调和并实现现代道德伦理的重构.《铸剑》或可看作《复仇的话》中“为父复仇”命题的中国式呈现,文本中对人性的探
美国艺术史学者安妮·达勒瓦所撰《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一书,对近年来艺术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该书以具体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切入,尝试引导一般读者如何对艺术作品的表面形象、隐喻系统、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提问;同时,对艺术作品意义创造另一主体的观者如何“阅读”艺术作品的形式、方法及其语境展开研究.这种以驱动一般读者参与艺术史的实践变革为诉求的主张,有助于探寻艺术史研究的多维方法及其理论视角,对当今艺术史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萧红是一位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女性作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沿着乡土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不仅大量描写了她的北中国故乡的乡土风物,而且还在她足迹所到之处,不断发现各地的乡土风物和人民生活之美,并在她的作品里给予一一展现.因此,乡土文学研究不能停留于只关注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而是还应该去发掘作家的行走写作之于乡土文学的意义和问题.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深入理解萧红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关系,无疑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