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乡土——略论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cw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一位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女性作家,同时又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沿着乡土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不仅大量描写了她的北中国故乡的乡土风物,而且还在她足迹所到之处,不断发现各地的乡土风物和人民生活之美,并在她的作品里给予一一展现.因此,乡土文学研究不能停留于只关注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而是还应该去发掘作家的行走写作之于乡土文学的意义和问题.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对深入理解萧红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与文化地理环境的关系,无疑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新批评的“张力”“悖论”“反讽”“具体普遍性”等著名范畴指涉的都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矛盾性结构.就其共同性而言,“矛盾性结构”包含要素多样、多样性要素相互对立、对立性要素一体化三个方面.“要素多样”的“多”既表现为“二”,形成多种二元结构;也表现为多种形态的对“二”的超越.“要素的对立”可发生在作品内部,也可发生在“结构体”之间.“对立性要素的一体化”可区分为“在场领域的一体”与“构成体的一体”两种形态.“多样”“对立”“一体”三者相比较而言,“对立”更具有现代诗学意义,更能体现现代诗学的特殊性.
通过梳理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范畴的阐释,考察其运用的理论策略及研究视角,以获得“兴”范畴在异质理论话语中的多层次、多维度呈现.同时,通过中西两种话语的比较,探讨“兴”范畴中可与西学相沟通的理论内涵并寻找传统诗学的现代言说路径.再次,在二元语境的差异中见出异理论阐释的错位和偏差之处,以反思本土诗学在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过程中保持本土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韵文是考察文学起源和传播、雅俗离合、韵散互动的重要视角.楚简包含丰富韵文,具有一些独特的韵式和韵例.有些可与传世文献对读,呈现早期韵文发展的真实面貌.楚简韵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篇韵文,二是韵文片段.立足于文本的功用和形态,楚简韵文分为祝祷类、歌诗类、辞赋类、韵语类.结合相关文献,考察韵式韵例、韵文分布、韵散互动等现象;从文献学角度,探讨楚简韵文对文本校勘、章节复原、辨明主旨的重要意义;从文学史来看,楚简韵文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史料,有助于动态呈现早期韵文的生成和演变.
通过对高考物理选考试题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南社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重阳节,由范烟桥、徐光泰创立于吴江同里.在文学观上,社员们通过对传统情志观、教化论等的发扬,提倡复古以济世.他们通过积极阐释与发扬传统文论,对激发时人的社会责任感、恢复内在道德秩序及增强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正统文艺以“雅”为核心范畴,雅俗悬隔、雅优俗劣的传统文艺“雅—俗”观严格规约着中国古代的文艺实践.在贯穿中国文艺现代转型之始终的雅俗流变大潮中,鲁迅打破雅俗界隔的创作实践和重估雅俗价值的文艺讨论,促成了传统文艺“雅—俗”观的根本转型.他将“淆乱了雅俗之辨”的新木刻视为国民文艺、大众文艺的理想样式,表达了对新文艺开辟非雅非俗之“新境界”的祈望.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原稿》是《敬业堂诗集》付梓前的稿本,具有重要价值,但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原稿》保存了查慎行的自删诗,有艳情、应酬以及讥刺现实之作,风格与今存诗作有所不同.这些自删诗能够展现查慎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于全面认识查慎行其人其诗都有重要意义.《原稿》有较多查慎行对诗歌的修改痕迹,展现了查慎行诗歌创作的动态过程.此外,《原稿》还保留了时人对查诗的评点,许多评点非常精到,对于查慎行诗歌艺术和创作渊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敬业堂诗集》的校勘方面,《原稿》亦有参考价值,而当前多种通行本《敬业堂诗集》均未
鲁迅对菊池宽作品的选择性译介以及对复仇题材的关注使《铸剑》与《复仇的话》跨越时空发生联系.二者共同选择了“为父复仇”这一人性被挤压到善恶边缘、游走于正统伦理与民俗文化之间、既属于公共伦理视域又占据私属伦理空间的古老叙事命题,来透析人在现代家国中的生存际遇,并借此反向思考家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两个文本对复仇意象做了不同的呈现,却采取了近似的文学理路,通过家国视域下复仇命题的变构思考个与群、私与公如何调和并实现现代道德伦理的重构.《铸剑》或可看作《复仇的话》中“为父复仇”命题的中国式呈现,文本中对人性的探
在六朝文学批评中,“自然”本包括“华丽”的义项.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从生成论的角度,认为作者性情自然外铄成文即是自然的文章,同时受郭象独化论的影响,认为作者的性情不同,有繁缛之才者,写作华丽之文即为自然.到了宋代,新儒家心性理论认为“性”出于天道,为万物共有而能包容万物,其风格表现为虚静平淡,是所有人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文章为性情所发则为自然,因此到了宋代,“平淡”风格逐渐成为“自然”之文的最高标准.六朝人认为谢灵运诗风“自然”,指的是华丽的自然而非平淡的自然.
美国艺术史学者安妮·达勒瓦所撰《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一书,对近年来艺术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该书以具体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切入,尝试引导一般读者如何对艺术作品的表面形象、隐喻系统、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提问;同时,对艺术作品意义创造另一主体的观者如何“阅读”艺术作品的形式、方法及其语境展开研究.这种以驱动一般读者参与艺术史的实践变革为诉求的主张,有助于探寻艺术史研究的多维方法及其理论视角,对当今艺术史研究颇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