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评估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统计分析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进展、死亡的预后风险因素,尝试制订相对客观准确的预后评估模型。

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诊断为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87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随访患者预后情况。187例患者的石蜡标本分别进行p5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E-钙黏素、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情况。寿命表法估算本组患者复发、进展及死亡各时点的累积概率。纳入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肾积水、手术方式、术后即刻灌药、膀胱灌注药物种类、肿瘤最大径、肿瘤数量、肿瘤形态、原位癌、复发次数、初次复发时间≤6个月、p53、FGFR3、E-钙黏素、MVD计数、Ki-67共18个因素作为拟评估的预后风险因素,分别进行肿瘤复发、疾病进展、死亡的Kaplan-Meier单因素及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得到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最佳比例风险模型后,以各预后因素的偏回归系数作为风险积分权重,计算得到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进展的预后评估积分系统。

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12~1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期内肿瘤复发100例(53.5%),进展61例(32.6%),死亡37例(19.8%)。本组患者1、2、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5.0%、60.0%、63.0%、65.0%;1、2、3、5年疾病进展率分别为12.0%、27.0%、34.0%、38.0%;1、2、3、5年死亡率分别为0、11.0%、17.0%、26.0%。肿瘤最大径、肿瘤数量、即刻灌注、初次复发时间≤6个月、p53、FGFR3是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危险因素,计算患者复发风险总积分并分为-3~6、7~19、20~32三组,其1年复发率分别为3%、35%、81%,5年复发率分别为20%、65%、100%。肿瘤形态、原位癌、初次复发时间≤6个月、复发次数、p53、E-钙黏素是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的危险因素,计算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总积分并分为6~14、15~23、24~30三组,其1年进展概率分别为2%、19%、56%,2年进展概率分别为7%、33%、88%。肿瘤进展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R=324.70,95%CI:9.848~10707.800)。

结论

根据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复发、疾病进展的各项风险因素定量计算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做了初步尝试,有利于为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确诊且具有系列肝脏穿刺活检结果的ITBL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9~61岁。按是否接受西罗莫司治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损伤前、损伤期和治疗后3个时段,观察汇管区IL-2、叉头型转录因子(FoxP3)及IL-10的表达、肝功能的变化、胆管损伤程度评分、临床预后。
期刊
目的研究直肠腔内超声进行直肠癌T分期与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9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44例,年龄22~82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就诊时间把患者分为A(2007年1-12月)、B(2008年1-12月)、C(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3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其中272例术前超声由医师甲(n=162)、乙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41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60±12)岁。手术方式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取Child顺序进行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1%(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目的总结气管手术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方法以及体外循环的应用经验。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共行气管手术91例,男性76例,女性15例,年龄4~77岁。包括肿瘤60例、外伤性狭窄8例、气管切开后狭窄23例。在术前评估中,根据气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56例患者行快速诱导插管,25例经气管切开处插管,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在保留自主呼吸下插管,6例行体外循环辅助,1例在建立体外循环
目的探讨皮瓣重建技术修复因重症下肢缺血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外露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192例下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其中5例(2.6%)在前次术后6~13 d发生人工血管外露,包括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中位年龄68岁。外科处理主要包括局部清创及保留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术,3例应用"Z"形任意皮瓣改形修复,2例采用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