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生活化 人文化 趣味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学中应尽可能选择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正所能接触到的事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进来。例如可以选择班级学生同一天生日的概率、银行利息等情境为学生所熟悉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1:概率问题
  例如“频率与概率”的引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五十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可以验证一下。”此时他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我请每组一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快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
  评析:以上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人文化的情境
  人文化的情境更接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报纸、电视、网络到处都在宣传,都在讨论,所以学生也乐意参与。
  案例2:环保问题
  在“函数”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学校的某个水笼头没有拧紧,每一秒滴一滴水,每滴水的体积是5×10-5升,设滴水的时间为x秒,流失掉的水为y升。
  (1)试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如果全校1500个师生,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人人节约一滴水,可以节约多少水?
  评析: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不是在学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不是多么抽象的概念,并去体验“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哲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案例3:实际问题
  在讲解“算法”时,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在讲选择语句时,由于是计算机语言,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引入了如下问题:在一次数学考试后,如果要把班级成绩进行分类统计,分别统计出优秀学生、合格学生及不合格学生人数。那么在程序语言中怎么来表示,因为和生活实际很接近,而且和计算机联系很紧密,学生感觉很有兴趣、有挑战性,所以能积极地融入其中。
  评析:这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对此他们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创设阶梯式的教学情境
  案例4:变式题组
  在讲解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时,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二次方程ax2+bx+c=0(a>0),求在实数集上有实根的充要条件。
  这是初中就已掌握的知识,学生积极回答此问题。在学生思维活跃时,围绕中心,改变题目条件,创设以下变式问题情境。
  变式1: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两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2:求在正实数集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3:求在开区间(m,n)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变式4:求在闭区间[m,n]上有一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评析:这样在学生原来认知的知识基础上,构建阶梯性“问题情境”,学生不会觉得有认知冲突,便于接受,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真实情境最有效的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一门影响人一生幸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是既爱又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关。和找寻的课题。本文从数学兴趣来源出发,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教学美 数学兴趣 享受数学
摘要: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人文性对于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籍此,和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
(一) 岐义现象书面语句的:歧义现象主要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由于书面语句无法显示句子内部的构造层次,因而造成了岐义,例如: a.打败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动宾) b.打败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的遗址,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南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分句是由动词“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说:笔之所以妙者,惟在熟于开合,使断续擒纵无不如志而已。盖有断与纵者,以离而远之;有续与擒者,以收而近之,此之谓善于用笔。”他认为断续、擒纵,都是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当代世界的情况,认真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在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结两个文明建设经验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正>在国外,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它往往涉及时间的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可分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问题。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时间观念。之后,这一问题就随着整个文明史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诸如牛顿、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赫、莱辛等人注意的中心之一。时间问题也未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视界之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与自然科学家,如老子、惠施、公孙龙、墨子、王充、张衡、柳宗元等人,都有对时空观的论述。20世纪以前的时空史研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课堂气氛沉闷、严肃,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而且一切实验结果在预料中,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实验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
在我面前摆着两本装帧精美的书:《高中语文考试知识能力点与目标》,《初中语文考试知识点与目标》。这是在考试科学丛书中目前已公开出版的直接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两部书。两
一、小学教师弃教开肉店,卖盐茶鸡蛋,搞运输,因为“体脑倒挂”,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普遍低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夺魁,中央领导同志去机场迎接,电台,报纸大造舆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