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学派”必须正视历史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1070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万翔和曾向红在《“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兼与许田波商榷》一文中指出,《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一书中存有两个缺点: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的转型期,不存在一个发育充分的国际体系。其二,“大一统”观念决定了秦国能够成功地统一中国,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多元化注定使欧洲走向均势体系。他们认为,该书作者(许田波)把欧洲的均势理论错用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国体系,忽视了中国独特的传统和历史。本文作者对此的回应是,该文的批评缺乏根据,《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提出的“竞争性逻辑的动力学”理论其实糅合了欧洲的均势逻辑和中国的支配逻辑。“合纵”战略不成功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困难而非“大一统”观念的存在;而且,均势和主权规范在近代早期欧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都同样脆弱。因此,作者认为,辛万翔和曾向红的观点与历史实践不符,他们文中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把历史(过去发生的事)和传统(对过去的看法)混为一谈。《“多国体系”中行为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及其根源》的两位作者所说的“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并没有错,但错在他们以为这种观念是秦统一中国的主因。
其他文献
对于孙向丽博士提出的朝鲜的战略就是以弃核换取美国安全保障的观点和判断,我认为虽然有一些道理,但基本上不太认同。既然我们判断的前提是朝鲜已经掌握了核技术并具有了初步的核威慑力,也就是说朝鲜已经获得了一种终极的安全保障,那朝鲜为什么还要用这个靠得住的终极安全来换取美国条约上的虚幻的安全保障呢?我们知道,美国政府四年一换,总统任期最多也就两届,布什之后的美国政府能否遵守条约谁又能保证呢?
作为西方主要国家最重要的非正式会晤机制,八国集团高峰会议长期以来一直在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强大,世界权力结构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革,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自18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起取得的绝对优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全球权力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全球治理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作者重点考察了当前八国集团高峰会议机制在协调世界经济政策以及应对其他全球性事务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详细讨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作者指出
从理论上讲,WTO规则对所有的成员是一视同仁的。但实际上,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规模不同的成员,WTO规则的具体执行却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作者从发展中国家自立型产业成长的角度具体分析了WTO规则对落后国家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的影响。研究的基本发现是:在WTO规则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发展起自立型产业及产业体系,现有的产业也很容易被转型或替代,并演变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国际扩展或转移的场所。
2007年4月下旬,温家宝总理访日取得了很大成功。温总理在日本国会的精彩演讲博得了众参两院全体国会议员的阵阵热烈掌声。一位中国留日博士生激动地对笔者说:温总理的演说让“日本人听了服气,中国人听了解气,表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一身正气”。
现实主义均势秩序的规律性和自由主义宪政秩序的正义性不断遭到质疑,而既有国际秩序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只是阐述了秩序与规则、知识的关系,没有回答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哪种价值观具有优先性,会成为建构国际规则和规范的核心知识这一问题。作者借鉴了批判建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提出当代国际体系的知识是权力建构的结果。在国际体系中,霸权推动其私有知识成为体系的共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体系内部秩序,学界有必要对构成国际秩序的知识进行重建。当体系的权力结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且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
艾滋病问题与全球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的泛滥源于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平等与不公正问题,虽然其紧迫性并未像气候变暖或金融危机等全球化问题那么显著,但艾滋病问题依然是理解全球化的多重含义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力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视角。美国的艾滋病救助政策体现了艾滋病问题所具有的安全含义,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利他主义的考虑,令人值得怀疑。自2000年艾滋病问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以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它对传统安全观所带来的冲击,虽然没有经验证据表明艾滋病问题助长了一国国内的冲突,但艾滋病加
国际规范国内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国内结构的不同,不在于国内文化与规范的匹配程度是否较高,也不在于国际组织的“教育”作用,而在于国家是否在与国际机制的互动中其某种需要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或是激发了一种积极的国家利益认知。在中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内化中,现有的国际气候机制激发了中国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掌握主动权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国家利益认知。这种国际规范国内化的表现就是中国决定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内化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2009年8月22-2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外交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
2009年11月14~15日,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发起并由苏州工业园区地税局承办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中国区域发展与世界合作”、“中国长江三角洲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国际政治经济风险”以及“大国政策与中国发展”这三大主题展开。
2010年4月23-24日,主题为“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五届博士生论坛在江苏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