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近年来高考假新闻层出不穷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媒体在报道高考这样事关千家万户、牵涉社会敏感的大事上,必须坚持社会责任为先,杜绝一味的“炒作夸大”和“虚假新闻”,保证报道准确,以内容建设和专业服务来赢得读者,并以《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为例,给出了以信息准确来提升公信力、以报道专业来提升竞争力、以悉心服务来提高吸引力、以注重舆论来提升引导力的几点实践思考。
  关键词:高考报道;虚假新闻;媒体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43-02
  长期以来,高考的任何变动都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心,牵涉社会的敏感神经。但“每年的高考期间,往往是假新闻泛滥之时,让人真伪莫辨”。2011年语文科目高考结束前,所谓上海卷高考作文“与大自然的悄悄话”在一些网站登出,并被许多传统媒体“热炒”、转摘,事后发现另有准确版本。这已是媒体误报2009年部分省市高考作文题后,第二次“乌龙门”报道。
  这些虚假报道,小则引出低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大则误导考生、影响公平公正,给社会添加不和谐因素。
  高考新闻,社会敏感,媒体在报道时必须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摒弃简单的“抢新闻”、“夺眼球”心理,确保报道准确,做好话题引导,为良好舆论氛围的构建承担职责。《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以下简称《高招周刊》)作为上海市一份招考类专业媒体,坚持以传达准确资讯、进行权威解读为己任,逐渐成为上海高三考生和家长最信任和依赖的报纸。
  一、确保报道准确,提升公信力
  我国著名传媒学者陈力丹认为,“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1]。要确保报道准确,首先确保事实本身的准确。长年来,《高招周刊》刊发了《沪上艺术类招考有3变》等一批独家报道,其中无一政治、政策性差错。这一切得益于《高招周刊》对事实本身的重视,与掌握重要信息的权威部门和专家保持良好关系,使事实的真实性有了前提保障;对其他途径获知的最新动态,报社在经过甄别后,也会通过与这些部门和专家侧面核实、印证,再判断其真实程度作是否刊发决定。正因为从源头上重视对事实准确的判断,所以《高招周刊》既抢到了独家新闻,又确保了事实准确。
  高考的很多信息重要但枯燥,媒体在报道时如果解读不准确,就容易造成虚假新闻,这要记者本身对高考领域要熟悉。《高招周刊》坚持通过组织集体学习、轮流接听答疑热线等,提高记者对高考政策的熟稔度;每有新政出台,会安排记者先比较异同,再采访专家帮助解读,拟出初稿后与编辑、部主任进行“头脑风暴”,以确保解读的到位。如此下来,记者既写出了准确的报道,也提升了专业素养,常作为嘉宾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或开设讲座。
  要确保高考报道准确,还必须重视对信息加工过程的监控。从采访、编辑到见报,中间有诸多环节,稍不慎就有可能产生虚假新闻。为了防止稿件在后期处理中出现偏差,《高招周刊》建立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和沟通机制,编辑、校对在后期处理中发生的变动,编辑根据版面意图进行的再加工,都不厌其烦与记者进行核对,如果记者把握不准再与信息源确认。只有信息本身准确无误,后期的加工、包装才会锦上添花。
  因为重视报道的准确性,《高招周刊》赢得了读者的信任,成为上海高考生必备的读物。传达准确信息,权威解读政策,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提升自身公信力的保证。
  二、力争报道专业,提升竞争力
  高招新闻作为教育新闻中的一个点,虽然每年都会吸引许多媒体的关注,但在具体报道时常浅尝辄止,仅限于发发统一新闻,做做常规解读,对于一些考生关心、读者关注的专业内容无暇顾及。
  以高校招生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本科招生涉及12个学科门类506种专业[2],许多招生专业还设有专业方向。有些专业与专业就一字之差,但授课内容、研究方向等完全不同。如果考生对这些专业缺乏准确的了解,容易在填报志愿中出现偏差,进了大学发现与当初所想“牛头不对马嘴”,造成转专业、退学等发生。
  在类似读者有需求的专业问题上,为其作提前引领,这是媒体落实“三项学习活动”、增强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高招周刊》每年都会推出“专业点击”专版报道,分阶段推出专业介绍:开学的《了解专业 选择才能更专业》指导考生从专业目录开始了解专业的各种资讯;中期,结合“光学通信课题获诺贝尔物理奖”、“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世博会低碳环保元素”等热点,推出《探索光的应用——解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研究运营战略》、《环境工程专业:让可持续发展变为可能》等报道,引导考生关注一些相对冷门但社会有需求的专业;在志愿填报前几天,推出《解析十大容易混淆的专业》报道,就相似的10个专业进行分析,为考生指点迷津。全年50多个专业的报道和解读,虽然不能满足所有考生的需求,但打开了一扇启发之窗,教会考生如何关注专业、读懂专业、选对专业。
  在某些节点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推出集中性的专题报道,这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另一表现。具体到高考报道,就是要对志愿填报、复习迎考等考生关心的话题作集纳呈现,实现答疑解惑。《高招周刊》会在志愿填报前,推出88版的“秋考宝典”专辑:A叠高招资讯,主打高招政策、信息的整理和解读;B叠经验之谈,主打过来人经验之谈;C叠志愿导航,重在对本市招生的院校和专业进行解析。“秋考宝典”成为考生当年保存最为完好的专辑之一,也常被其他媒体作为当年高考报道的重要参考。
  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媒体有职责为读者区分、甄别,提供专业、实用的资讯,以专业的报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赢得市场竞争力。
  三、贯穿服务理念,提高吸引力
  媒体履行好社会责任,就要在报道时坚持“三贴近”,服务好人民,满足受众需求。对高考报道来说,就是要以考生为本,优化宣传服务手段,为受众提供贴心的服务。   《高招周刊》坚持以“为你成才出高招”为宗旨,设置“服务资讯”专版报道,9月新高三生一开学,报纸就推出了《按部就班,把握招考时间节点》报道,就每个月的重要招考事件、考生注意事项等进行报道和解读,为高三生进入角色、了解招考大事做好铺垫。后续,根据考生的疑问,结合当下的招考节奏,选择考生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如有的考生对“春考”与“秋考”区别了解不多,报纸刊发了《“春考”和“秋考”有什么不同》;艺术类报名开始后,推出了《艺术类考生近期该做些什么》。对一些涉及范围小但考生关心的问题,就通过3~5个小问答进行解读。这种长短搭配、共性个性兼顾的模式,解决了许多考生家长的疑问,拉近了报纸和读者的距离。
  《高招周刊》还把这种服务意识外延到报道外,开通“高老师”热线电话,公布“高老师信箱”,开设《高招周刊》微博,以多种方式接受考生、家长咨询,为他们进行政策疏导和解读,全学年滚动地为其提供贴心服务。
  媒体只有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全身心、滚动地为受者在各阶段提供服务,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提升其对媒体的忠诚度。
  四、注重舆论引领,提升引导力
  媒体除了发布信息外,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受众思维的光荣责任,应该有其基本的文化品位。原中国记协副书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认为,“无论媒介技术怎么发展,品位价值永远是稀缺的。[3]”具体到高考报道,就是要与时俱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热点的解读,引领考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高考文化。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高招周刊》策划了“新中国成立60年高招人物谱”系列报道,获得第19届“上海新闻奖”三等奖的《求学路折射时代变迁——一家三代大学生圆梦背后的故事》,从高考受益者角度出发,描述了主人公袁小寓一家三代各自读大学的路径、专业选择的动机、职业选择的方向等不同,充分展现了60年来时代变迁、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受益;获得“2009-2010学年全国招生宣传好新闻评比一等奖”的《江海洋: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通过对《高考1977》导演采访,以一个高考记录者的视野,反映了知青一代对“恢复高考”渴求和珍惜;收尾篇《我感受到的60年高招变迁》,采访参与“1977年恢复高考和上海独立命题”等高招改革的原上海市高招办副主任徐炎仲,从宏观性和管理者角度描述了60年高招变迁。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许多家长从中读到了自己当年的高考往事,考生从中读到奋进的动力。
  2010年世博盛会在上海举行,《高招周刊》在2010年第一期,就围绕高考和世博会,推出了《2010年,我们来了——来自“90后”高中生的“世博年”畅想》,采访90后高中生代表,展述他们对参与世博、服务社会、高考圆梦的期待;随后又推出了《世博高考共精彩》等报道,引导高中生去关心世博、关注自己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投身到时代的大潮中去。
  结合大事件,引导考生和读者去关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鼓励考生把自己的志愿、志向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这是媒体传播先进高考文化,实现舆论引导的使命。
  五、结 语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这既是对传媒工作者的要求,同时也为当下的新闻报道提供了鲜明的思路。
  对高考报道来说,就是要以准确谋声誉、以责任为担当,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到位的信息服务,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招考舆论氛围,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无愧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 高靓.新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N].中国教育报,2012-10-12.
  [3] 尹明华.传媒发展的文化理解[J].在北大讲传媒[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大众媒体一直将科技传播与普及作为媒体功能的配角,因此“科技记者”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在“科技记者”业务技能素养需求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构建提出科技记者从业素养体系框架和详细的指标体系,并就如何提高科技记者素养能力制定对策建议便显得极为重要。科技记者的素养体系应包括基础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中基础素养可从文化素养和岗位专业素养来考核,综合素养可从科学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
期刊
摘 要: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灾难;电视直播;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在我国外来影视剧(本文以美剧为例)无形中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我国本土制作的双语播音主持节目作为正统的传播文化载体却陷入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美剧和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的现状、问题,进一步对比和总结两种媒介在传播文化中的利弊,为我国双语播音主持节目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美剧;双语播音主持节目;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新闻的第二落点,一般是指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实公布于众之后,继续寻找、挖掘新闻蕴含的更多内涵和外延。由于周报的出版周期长,抓第一落点失去了现实意义,第二落点的把握成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在读图时代,利用图片专题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周报的不二选择。在实践中,泉州广播电视报在体制上采用采编一体,在内容和版面编排上求新求变,走出具有周报特色的“轻新闻”图片专题版面。  关键词:新闻图片专题;
期刊
摘 要:高校软实力作为办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丝木棉节为例,描述高校以举办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为契机,阐述“丝木棉节”成功举办的因素以及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意义,以此强化校园文化品位定位,探索其提升高校软实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丝木棉节;校园;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7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日益完善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以网络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专业。本文以高职院校探索培养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网络编辑;策略;高职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它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着广大学子,成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求学圣地。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他在教研工作方面不断创新,为广大学子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新秀;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
期刊
摘 要:2008年至今,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火热展开,这不仅给“三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新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对农广播,以其专业性、可听性、接近性等专业特质,在引导、宣传新农村建设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电台——陕西农村广播为例,分析了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速信息互动频率;促进惠农新政落实;推进农民
期刊
编者按:中国致公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中央级出版社。近年来,中国致公出版社坚持为爱国统一战线服务、为致公党员服务、为读者大众服务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以出版文史、经济管理、生活休闲、教育类图书为主,尤其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内外同胞无形的纽带,海内外同胞同宗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分析了在微博新闻中,新闻事实建构的叙述视角特征,首先分析包括全知、限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其次分析了叙述视角的创新,包括多元视角和影像化视角的灵活运用。力求通过对叙述视角的创新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微博新闻的叙述特征。  关键词:微博新闻;叙述视角;特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