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经济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106706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是简单的静态的协调,而应该是复杂的、动态的协调.这主要因为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经济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标准不可能只维持在原来的基点上,社会进步要求经济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现阶段的协调对未来的协调只是良好的起点,但无法代替未来的要求。为此,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和长期稳定。
其他文献
智剌政府在经济改革之初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如退休养老保睑(最早在拉美地区实行)、医疗保健和住房制度等改革中,尤以通过个人储蓄集资并在国家监督下实行私营(民营)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果最为显著.成为拉美经济现代化的典范之一。
拜读了冯英子先生的文章《不要乱挂人家的国旗》(载于本刊1996年第3期),笔者亦极有同感,其实,无端悬挂外国国旗者,又何止几个随心所欲、招摇过市的出租车驾驶员,如今不少中外夸资企业即尤嗜此道。
关于“再就业工程”.我以为,有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来探讨。
劳动力国际流动,是指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大规模流动。这种流动有别于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迁徙,其基本特征是带有商业色彩,并受市场法则的支配。中国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历史,虽从汉代就已开始,清代(前清)又有较大的发展,但劳动力国际流动形成潮流,乃至成为一种制度.则始于近代的洋务运动。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戎马一生,威震天下下,对发展北方经济、统一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本人的领导才干和用人韬略分不开,很值得后人借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2012)暨第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已于8月18日在北大举办。秉承创办初衷,本届论坛为从事新闻史论研究的年轻学人搭建一个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本届论坛上,来自两岸和新加坡新闻传播学界的资深学者、高校新闻院系的青年教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第四届全体学员及前三届部分学员共计60余人,相聚北大,分享一年来各自围绕新闻史论研究的阶段成果与思考。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冷战之后,尤其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以来的各大国、强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格局调整,在一场没有战争却胜似战争的硝烟中进行着。在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俄罗斯、日本、欧共体等的多边关系中,充满着激烈的明争暗斗;反之亦然,这些国家或想重振超级大国雄风,或想复活军国主义,或想让地球国绕欧罗巴旋转……
当前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公布:1996年登记失业人数上升到552.8万.失业率达3%。全国有814.8万企业下岗人员尚待安置。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妥善解决因深化企业改革而产生的再就业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采取了“清岗腾位”的特别办法,即大量清退外来劳动力.为本地下岗职工腾出就业岗位。并把这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加以推广。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城市建设相伴而生的城市管理却相对滞后。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及培养人的优良素质?如何才能使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呢?本刊就这些议题请几位专家学者发表见解,祈望得到读者的关注。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其中尤以人体造型而著称于世。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石窟、壁画,还是爱琴海沿岸的雕塑.都反映了先人的审美兴趣和特定的思维,很值得今人研究.